揭秘:诸葛亮一生的四大憾事”是什么?
《诸葛亮治蜀》中记载,刘备对诸葛先生可谓非常重视,临终之前仅召见了他一个人到床前,语重心长地托孤,“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一番话无疑将诸葛亮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甚至直接给了诸葛亮掌控蜀国的生杀大权。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诸葛亮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知识中,诸葛亮一直都是个“学神”级别的人物,陆游一首《书愤》也以诸葛先生举例,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谋略过人的诸葛先生其实也有过4件憾事,分别是错信一人、错跟一人、错娶一人一机错杀一人。
错信一人
相信大家都听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吧,大多数人只知道诸葛亮这是以此谢罪,告慰因马谡失街亭的导致的严重后果,平息众怒。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刘备身故之前,就已经对诸葛亮强调过,马谡此人不堪大用,可诸葛亮却一意孤行,这才最终导致蜀国丢了街亭。
夷陵之战发生之后,蜀国的人才大量流失,这让诸葛亮十分痛心,于是就开始招贤纳士,疯狂吸收民间或朝廷中的有识之士,而马谡就是在这时候被他重用的。
在刘备眼中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到了诸葛亮这里却成了个“香饽饽”,尤其是在考察了马谡之前的生平经历之后,更是觉得此人能担大任,于是就总是想着给他一些重要的任务去做。而这个机会,在街亭之战发生的时候恰好来了。
当时魏国攻打街亭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张郃,这本应该是要重视起来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街亭之战仅仅是守住即可,虽然当时的大多数大臣都不同意让马谡去守街亭,可诸葛亮却觉得,让他带兵打仗可能不行,但如果仅仅是守住一个城市,应当是绰绰有余的。于是马谡就带着大军前往街亭驻守。
可是,事情从马谡的大军开拨之时,似乎就已经脱离了诸葛亮的掌控。在马谡抵达街亭以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给的“锦囊妙计”部署兵力,反而自作聪明地把大军放在了街亭山上,即使随军副将万分反对,可马谡还是一意孤行,不听劝阻,甚至还洋洋得意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显然是自负到了极点。
很快,蜀国大军就在马谡的指挥下上山伏击,本以为能打张郃个措手不及,却没想到张郃早就洞悉了马谡大军的动向,直接大手一挥,将街亭山团团围住,蜀国大军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很快就不攻自破。
而蜀国也因此而丢了街亭,只得退回汉中,这也为蜀国的落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可以说,如果诸葛亮不错信马谡,那蜀国的优势也不会丢失的那么迅速。
错跟一人
在研究三国文学的学者群体中,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诸葛亮的确是个有大才能的人,如果说他当年三顾不出山,没有选择刘备,而是转投曹操或孙权阵营,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好解答,我们只能从几个侧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来聊聊曹操的阵营。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此人算不上英雄,但却是个实打实的枭雄,他虽然有勇有谋且目光长远,但同时也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基本上是容不得身边的人太过耀眼的。
如果说诸葛亮这样的不世之材真的加入了曹操的阵营,那很有可能会在还没有大放异彩的时候,就被曹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除之而后快,毕竟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譬如说著名的谋士荀彧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为魏国鞠躬尽瘁十数年,最终却因与曹操意见相左,而落得个服毒自尽的结局,真不可谓不可惜。
再来聊聊孙权的吴国。我们都知道,吴国最大的谋士便是周瑜,而且一直以来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说法,其实就是印证了那句“一山不容二虎”,这样有惊世之才的两个人,注定了不能存在于同一个阵营之中,两位天之骄子又怎甘心于共事一主呢?
更何况,早在孙策将吴国交给孙权之前,就已经指定了周瑜和张昭二人辅佐他,此时即使诸葛亮真的选择了吴国,恐怕在这两位“地头蛇”的打压之下,也无法成就大事。
而诸葛亮选择刘备的蜀国,其实也并不是一时兴起,“三顾茅庐”的故事足以说明,诸葛亮其实一直都是在等着刘备的。
正如历史学教授曾仕强曾强调过,其实诸葛亮早就已经知道刘备最终会输,而他选择刘备也正是在对天命发起挑战。所以我们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错跟一人,是不成立的。
错娶一人
《三国志》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外貌的,“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从这里足以看出,诸葛亮此人在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实打实的大帅哥,正印了《三国演义》中,“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描述。
不过也正是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婚姻也是有大问题的,他们觉得如诸葛亮这样举世无双的人,绝对不应该娶黄月英那样的丑女回家,正是所谓“错娶一人”。
可是这真的错了吗?黄月英的样子可能确实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黄色的头发、黑黑的皮肤,甚至还不怎么光滑,显得十分粗糙,这与诸葛亮确实称不上是一对璧人。但诸葛亮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看中外貌的人呢?其实他黄月英真正吸引他的地方,是才华。
《出师表》早有记载,诸葛亮对自己的描述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就写明了诸葛亮不在乎那些外在的东西,更何况,黄月英在诸葛亮的事业上,的确提供了很大的的帮助。
譬如诸葛亮传世的机括制作、平定蜀汉南部*的“卧龙丹”和“行军散”,还有鼎鼎大名的木牛流马,背后都少不了黄月英的努力。而看到这样的成就,谁又能说诸葛亮“错娶”了呢?
错杀一人
在史书的描述中,诸葛亮是有一套自己的用人之道的,甚至有时候会和刘备相向而行,比较典型的就是重用马谡而丢失街亭的故事。不过除此之外,魏延也曾“得此殊荣”,不过却和马谡相反,魏延是得到了刘备的信任,但却一直入不了诸葛亮的眼。
魏延属于五虎将之后的那一代人,因为骁勇善战且长着一张大红脸,所以时常被人称为“小关羽”,绝对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而刘备的确十分看重魏延,先是被封门牙将军,随后又跟着刘备入川,攻下汉中后成为了镇守汉中的镇远将军。
可是诸葛亮却对此事一直颇有微词,在他看来,魏延这人在张鲁手下的时候,就没什么作为,甚至还直接背叛张鲁转投刘备麾下,这样善变的人又怎堪大用?
所以在刘备身故之后,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虽然魏延有自己的想法,但诸葛亮位高权重,大部分情况都是魏延妥协,服从安排,一直压抑着自己的不满。不过魏延本就是个骄傲的性格,自然不会一直委曲求全,尤其是在那些自己看来十分出色的战术,屡次被诸葛亮否定之后,直接导致魏延非常看不起诸葛亮。
诸葛亮病故后,给杨仪留下了一封锦囊,而一直看魏延不顺眼的杨仪,没多久便下令对魏延动手,以“叛国”之名被诛杀三族。若是这背后真有诸葛亮的授意,那确实是让蜀国损失了一名将才。
小结
锦城惟余桑八百,不见武侯踏月来。诸葛亮在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是智慧的代名词,甚至都已经被神化了。而生在三国乱世之中,其过人的谋略以及政治天赋的确极其出众,不仅获得了同时代的极高评价,在后世也不断被反复讴歌。
自从魏晋时期以来,诸葛亮的武侯祠便有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只为瞻仰先生光彩,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所以,世上哪有不犯错之人?诸葛先生的一生虽然略有遗憾,但总归是已经“鞠躬尽瘁”,那我们又何必揪着这些不放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