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Linux Cgroup 系列(一):基本概念
cgroup
是 linux kernel 的一项功能:它是在一个系统中运行的层级制进程组,你可对其进行资源分配(如 cpu 时间、系统内存、网络带宽或者这些资源的组合)。通过使用 cgroup,系统管理员在分配、排序、拒绝、管理和监控系统资源等方面,可以进行精细化控制。硬件资源可以在应用程序和用户间智能分配,从而增加整体效率。
cgroup 和 namespace
类似,也是将进程进行分组,但它的目的和 namespace
不一样,namespace
是为了隔离进程组之间的资源,而 cgroup 是为了对一组进程进行统一的资源监控和限制。
cgroup 分 v1 和 v2 两个版本,v1 实现较早,功能比较多,但是由于它里面的功能都是零零散散的实现的,所以规划的不是很好,导致了一些使用和维护上的不便,v2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 v1 中这方面的问题,在最新的 4.5 内核中,cgroup v2 声称已经可以用于生产环境了,但它所支持的功能还很有限,随着 v2 一起引入内核的还有 cgroup namespace。v1 和 v2 可以混合使用,但是这样会更复杂,所以一般没人会这样用。
1. 为什么需要 cgroup
在 linux 里,一直以来就有对进程进行分组的概念和需求,比如 等,后来随着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比如需要追踪一组进程的内存和 io 使用情况等,于是出现了 cgroup,用来统一将进程进行分组,并在分组的基础上对进程进行监控和资源控制管理等。
2. 什么是 cgroup
术语 cgroup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代表不同的意思,可以指整个 linux 的 cgroup 技术,也可以指一个具体进程组。
cgroup 是 linux 下的一种将进程按组进行管理的机制,在用户层看来,cgroup 技术就是把系统中的所有进程组织成一颗一颗独立的树,每棵树都包含系统的所有进程,树的每个节点是一个进程组,而每颗树又和一个或者多个 subsystem
关联,树的作用是将进程分组,而 subsystem
的作用就是对这些组进行操作。cgroup 主要包括下面两部分:
- subsystem : 一个 subsystem 就是一个内核模块,他被关联到一颗 cgroup 树之后,就会在树的每个节点(进程组)上做具体的操作。subsystem 经常被称作
resource controller
,因为它主要被用来调度或者限制每个进程组的资源,但是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因为有时我们将进程分组只是为了做一些监控,观察一下他们的状态,比如 perf_event subsystem。到目前为止,linux 支持 12 种 subsystem,比如限制 cpu 的使用时间,限制使用的内存,统计 cpu 的使用情况,冻结和恢复一组进程等,后续会对它们一一进行介绍。 - hierarchy : 一个
hierarchy
可以理解为一棵 cgroup 树,树的每个节点就是一个进程组,每棵树都会与零到多个subsystem
关联。在一颗树里面,会包含 linux 系统中的所有进程,但每个进程只能属于一个节点(进程组)。系统中可以有很多颗 cgroup 树,每棵树都和不同的 subsystem 关联,一个进程可以属于多颗树,即一个进程可以属于多个进程组,只是这些进程组和不同的 subsystem 关联。目前 linux 支持 12 种 subsystem,如果不考虑不与任何 subsystem 关联的情况(systemd 就属于这种情况),linux 里面最多可以建 12 颗 cgroup 树,每棵树关联一个 subsystem,当然也可以只建一棵树,然后让这棵树关联所有的 subsystem。当一颗 cgroup 树不和任何 subsystem 关联的时候,意味着这棵树只是将进程进行分组,至于要在分组的基础上做些什么,将由应用程序自己决定,systemd
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3. 将资源看作一块饼
在 centos 7
系统中(包括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通过将 cgroup 层级系统与 systemd 单位树捆绑,可以把资源管理设置从进程级别移至应用程序级别。默认情况下,systemd 会自动创建 slice
、scope
和 service
单位的层级(具体的意思稍后再解释),来为 cgroup 树提供统一结构。可以通过 systemctl
命令创建自定义 slice 进一步修改此结构。
如果我们将系统的资源看成一块馅饼,那么所有资源默认会被划分为 3 个 cgroup:system
, user
和 machine
。每一个 cgroup 都是一个 slice
,每个 slice 都可以有自己的子 slice,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以 cpu 资源为例,来解释一下上图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
如上图所示,系统默认创建了 3 个* slice
(system
, user
和 machine
),每个 slice 都会获得相同的 cpu 使用时间(仅在 cpu 繁忙时生效),如果 user.slice
想获得 100%
的 cpu 使用时间,而此时 cpu 比较空闲,那么 user.slice
就能够如愿以偿。这三种* slice 的含义如下:
- system.slice —— 所有系统 service 的默认位置
- user.slice —— 所有用户会话的默认位置。每个用户会话都会在该 slice 下面创建一个子 slice,如果同一个用户多次登录该系统,仍然会使用相同的子 slice。
- machine.slice —— 所有虚拟机和 linux 容器的默认位置
控制 cpu 资源使用的其中一种方法是 shares
。shares 用来设置 cpu 的相对值(你可以理解为权重),并且是针对所有的 cpu(内核),默认值是 1024。因此在上图中,httpd, sshd, crond 和 gdm 的 cpu shares 均为 1024
,system, user 和 machine 的 cpu shares 也是 1024
。
假设该系统上运行了 4
个 service,登录了两个用户,还运行了一个虚拟机。同时假设每个进程都要求使用尽可能多的 cpu 资源(每个进程都很繁忙)。
-
system.slice
会获得33.333%
的 cpu 使用时间,其中每个 service 都会从 system.slice 分配的资源中获得1/4
的 cpu 使用时间,即8.25%
的 cpu 使用时间。 -
user.slice
会获得33.333%
的 cpu 使用时间,其中每个登录的用户都会获得16.5%
的 cpu 使用时间。假设有两个用户:tom
和jack
,如果 tom 注销登录或者杀死该用户会话下的所有进程,jack 就能够使用33.333%
的 cpu 使用时间。 -
machine.slice
会获得33.333%
的 cpu 使用时间,如果虚拟机被关闭或处于 idle 状态,那么 system.slice 和 user.slice 就会从这33.333%
的 cpu 资源里分别获得50%
的 cpu 资源,然后均分给它们的子 slice。
如果想严格控制 cpu 资源,设置 cpu 资源的使用上限,即不管 cpu 是否繁忙,对 cpu 资源的使用都不能超过这个上限。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参数来设置:
cpu.cfs_period_us = 统计cpu使用时间的周期,单位是微秒(us)
cpu.cfs_quota_us = 周期内允许占用的cpu时间(指单核的时间,多核则需要在设置时累加)
systemctl 可以通过 cpuquota
参数来设置 cpu 资源的使用上限。例如,如果你想将用户 tom 的 cpu 资源使用上限设置为 20%
,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 systemctl set-property user-1000.slice cpuquota=20%
在使用命令 systemctl set-property
时,可以使用 tab 补全:
$ systemctl set-property user-1000.slice
accuracysec= cpuaccounting= environment= limitcpu= limitnice= limitsigpending= sendsigkill=
blockioaccounting= cpuquota= group= limitdata= limitnofile= limitstack= user=
blockiodeviceweight= cpushares= killmode= limitfsize= limitnproc= memoryaccounting= wakesystem=
blockioreadbandwidth= defaultdependencies= killsignal= limitlocks= limitrss= memorylimit=
blockioweight= deviceallow= limitas= limitmemlock= limitrtprio= nice=
blockiowritebandwidth= devicepolicy= limitcore= limitmsgqueue= limitrttime= sendsighup=
这里有很多属性可以设置,但并不是所有的属性都是用来设置 cgroup 的,我们只需要关注 block
, cpu
和 memory
。
如果你想通过配置文件来设置 cgroup,service
可以直接在 /etc/systemd/system/xxx.service.d
目录下面创建相应的配置文件,slice
可以直接在 /run/systemd/system/xxx.slice.d
目录下面创建相应的配置文件。事实上通过 systemctl 命令行工具设置 cgroup 也会写到该目录下的配置文件中:
$ cat /run/systemd/system/user-1000.slice.d/50-cpuquota.conf
[slice]
cpuquota=20%
查看对应的 cgroup 参数:
$ cat /sys/fs/cgroup/cpu,cpuacct/user.slice/user-1000.slice/cpu.cfs_period_us
100000
$ cat /sys/fs/cgroup/cpu,cpuacct/user.slice/user-1000.slice/cpu.cfs_quota_us
20000
这表示用户 tom 在一个使用周期内(100
毫秒)可以使用 20
毫秒的 cpu 时间。不管 cpu 是否空闲,该用户使用的 cpu 资源都不会超过这个限制。
cpuquota
的值可以超过 100%,例如:如果系统的 cpu 是多核,且cpuquota
的值为200%
,那么该 slice 就能够使用 2 核的 cpu 时间。
4.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 cgroup 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其在 centos 系统中的默认设置和控制工具,以 cpu 为例阐述 cgroup 如何对资源进行控制。下一篇文章将会通过具体的示例来观察不同的 cgroup 设置对性能的影响。
5. 参考资料
下一篇: 印度人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