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和张仪为什么说一个阳一个阴?张仪是个怎么样的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说辞有意被用作对比,这两个人物形象也被塑造成对比的角色。一言以蔽之,苏秦阳、张仪阴。
据说二人皆同学于鬼谷子,亦皆曾落魄过。《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第一次游说的国家是楚国,在和楚相宴饮之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碧玉。
结果,张仪因“贫无行”而遭受怀疑,被鞭笞数百下,浑身是伤,狼狈回家。张仪的妻子十分愤怒,又可怜他,说道:“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反倒不以为意,只问自己的妻子:“视吾舌,尚在否?”张仪自信只要舌头还在,就能坐取荣华富贵。
张仪剧照
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纵横策士的人品并不高,他们不在意自己所受的屈辱,没有理想道德,所作所为不合乎仁义,只知“论诈”和“舌战”,尽皆权谋之术、惑俗之论。
最初,张仪和苏秦的妻子皆不支持丈夫以“游说”为业,而此二人在失败之时,皆展现出过人的坚强毅力。苏秦是“刺股苦读”,张仪是“留得舌头在,不怕没前途”。
正因如此,苏秦给人留下不畏艰辛、埋头苦读终成功的“阳”之印象,而张仪却给人留下巧舌如簧、徒为利口之人的“阴”之印象。
《史记》曾记载苏秦为帮助张仪,故意以激将法刺激他。事实上此事虚构的成分较多,因为这二人活动的年代不同,张仪主要活动的年代在秦惠王时期,时间比苏秦早。和张仪“同场竞技”的是公孙衍,他二人一纵一横,声势撼动天下。
张仪相秦,左右时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审时度势”是策士的基本功,苏秦、范雎、陈轸、公孙衍等人皆是个中高手,张仪尤为擅长。
秦国在商鞅之时建立军功制,非有功不得为官。秦惠王十年,秦国开始设立相邦,便是以张仪为相。
张仪剧照
张仪初入秦,是在秦惠王八年,当时公孙衍在秦为大良造。秦惠王十年时,张仪率秦兵击败魏国,占领蒲阳。
此时,张仪出了一个计策,要秦王故意归还蒲阳,再要求魏王报答秦王的恩德。魏襄王迫于秦国军事政治的双重压力,割让上郡十五县,秦国遂完全取得了河西之地。
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知道,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逐鹿中原、做梦都想取得的“桥头堡”,就是这河西之地。
张仪为秦国立下大功,秦惠王遂以张仪为秦相。由此推知,正是张仪入秦,夺了公孙衍之位。
张仪剧照
张仪为相后的第四年,秦惠王称王,隔年张仪再度伐魏,取魏国的军事要地陕城。又过了二年,张仪被秦国免相。随后,张仪因为自己是魏国人,便回到了魏国。魏惠王见状便驱逐了惠施,改任用张仪为相。
事实上,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张仪暗地里仍是秦国的相,而他的目的,便是劝魏王实施连横政策。
回头想想,张仪突然被罢相是很可疑的。他到魏国虽说是回到故乡,但当时的魏国已非强国,而且在前一年,魏国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联合抗秦,声势猛烈。
综合起来,“马后炮”地看,张仪到魏国逼走惠施,争取魏相职位,必定是破坏合纵的有意之举。
张仪剧照
然而,张仪这一招无疑是一步“险棋”。他在秦国的政敌不少,一旦离开秦国,肯定会遭受攻讦或陷害。
例如张仪成为魏相之后,想要先借秦兵救魏。当时的秦相甘茂本不想借兵,左成为其出谋划策:借秦兵给张仪,将使张仪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战败,将使张仪不敢返回秦国;如果战胜,张仪对魏国有功,秦国将会怀疑其忠诚,因而他同样不敢回秦国。
可见,秦国国内有不少张仪的政敌,希望他从此别再回来。
与此同时,张仪受到魏王重用,这对魏国朝臣的权势、利益一定会有一番重新分配,其中影响最大的惠施和公孙衍。其他魏国大臣当然也不欢迎张仪,例如张丑曾扬言若魏王接纳张仪,他将如“老妇再嫁”离开魏国,以示自己不与张仪同朝事主的决心。
张仪剧照
由此可见,张仪在当时有左右时局的能力。魏王因为张仪,不得不罢免原来的宰相惠施;楚王因为张仪,忌惮他的影响力,不敢收留惠施而将其送往宋国。
难怪景春曾对孟子说:“(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所学,同样是纵横之术,张仪能够左右时局,自然成为了景春心中的楷模。
张仪和司马错各执己见,展开精彩的辩论
天不遂人愿,两年后齐国派匡章为将,击败秦军,使得张仪的连横政策受挫,结果张仪被魏王赶回秦国。此后,魏国改以公孙衍为相,并重新迎回了惠施。
我们都知道,张仪早就与公孙衍、陈轸交恶,又残害樗里疾,再加上逐魏相惠施,张仪“绵里藏针”的形象表露无遗。
张仪剧照
另外,他和司马错在秦惠王面前有过一番精彩的辩论,由这场辩论可凸显出张仪的说辞,多带有为自己谋利、夸大不实的特色。
张仪主张的作战路线是“东进”,最终的目标在:“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司马错则以务实的态度,主张“西进”,他认为“西进”能轻而易举地取胜,若依张仪之计,攻打韩国挟持天子,不仅落个坏名声,也不见得有好处。
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之谋,灭了巴蜀、兼并义渠,大大扩张了秦国的疆域。由此可见,在这场争论中,司马错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反映出本国人才能站在国家的立场,以国家的利益为考量,提出务实的建议。
张仪剧照
刨根问底,张仪为何主张“东进”?
从张仪对秦惠王的说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张仪的处事信念——一切皆为利。
为了争名夺利,唯有秦国往东发展,张仪才有机会以秦国使者的身份,前往东方六国进行游说。换言之,张仪为秦国宣扬威名,自然也是扬他自己的威名。
观其行迹,似乎他更看重后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