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愿是李世民的得力近侍,因一件小事被李治流放下落不明!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大唐名将刘仁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强汉、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大一统王朝。那么盛唐究竟就多少名将呢?恐怕这个数字并不好统计,但在我个人看来,从唐朝找出100——200个名将,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可除了初唐的李靖、秦琼、李道宗、尉迟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将,唐朝还有许多知名度不高的“外战名将”。刘仁愿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李世民身边的匈奴侍卫,也是横扫东北无敌手的大帝名将,可却因得罪李治,至今下落成谜。这是怎么回事呢?
君名仁愿,字士元,雕阴大斌人也。起家为宏文馆学士。健胆气过人,尝从出游,手格猛兽。太宗深叹异之,特加赏赐。即降恩诏,入仗内供奉。 ——《唐刘仁愿纪功碑》
刘仁愿,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是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刘豹此人,是匈奴单于冒顿之后,“奴隶皇帝”刘渊之父。刘仁愿一族,世代将门,在北周、隋朝、唐朝,将军、都督辈出。刘仁愿,非常健壮、而且胆量过人。在和李世民出游时,他空手制服猛兽。李世民赞不绝口,将其收为近侍,保卫天子周全。所以说,李世民青睐的刘仁愿,很快就一飞冲天了。
李世民打高句丽时,刘仁愿作战勇猛,获封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之后,刘仁愿又在征讨薛延陀时,安抚九姓铁勒部落。归国之后,获封右卫中郎将。刘仁愿,是贞观年间的青壮派名将,他出身于李世民近侍,作战勇猛,是长安方面放心的“大帝名将”。
因此,在处理东北方向,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问题上,刘仁愿追随苏定方出马了。这三个国家中:高句丽最强大,和百济是一伙的,而新罗是亲近唐朝的。隋炀帝、唐太宗时期,先后征讨过高句丽,但都不能一战而定。于是,唐朝决定,先干掉百济,再联合新罗,合围高句丽。
定方水陆齐进,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大破之,杀万馀人,追奔,入其郭。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
唐朝以百济联合高句丽,阻挡新罗朝贡为名。由战神苏定方,指挥10万唐军,水陆并进,直捣百济国都,灭其国。之后,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由王文度担任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
初,苏定方即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馀众。文度济海而卒,百济僧道琛、故将福信聚众据周留城,迎故王子丰于倭国而立之,引兵围仁愿于府城。
刘仁愿,坐镇百济都城泗沘城,安抚其众。但主将王文度,在渡海时突然病故,致使唐军主力未能增援百济。刘仁愿手下的1万唐军,和7000新罗君,势单力薄、孤掌难鸣。百济方面,见到唐军周转不灵,就扶持故王子扶余丰,为新的百济王,并掀起了反唐浪潮。
值此危难之际,刘仁愿死战不降,率领1万唐军与7000新罗军,据城死守。唐高宗李治,急忙下诏:由刘仁轨代替死去的王文度,率领唐军主力,汇合新罗军,火速增援刘仁愿。之后,百济国向倭国求援,唐朝又派遣孙仁师,再次增援百济战场,双方爆发了“白江口之战”。此一战中,刘仁轨、刘仁愿、孙仁师等人,四战四捷,焚烧倭军战船四百艘,百济王扶余丰仓皇逃窜,贴身宝剑为唐军所获,百济国复国失败。倭国胆寒,并开始学习唐朝文化、制度。
从后来刘仁轨,做到宰相来看,刘仁愿(刘仁轨上司)也应该不会太差。但事实上,刘仁愿却因为一件小事,彻底被唐高宗李治厌恶了。“白江口之战”后,刘仁愿、孙仁师率军回国,刘仁轨镇守百济。后来到了换防时,刘仁轨以军心未定为由,要求继续坐镇百济,一部分、一部分唐军归国。防止因不习民俗,引起百济变故。刘仁愿死守命令,坚决要求换防。后来,事情传到了唐高宗耳中。
唐高宗因此,开始厌恶了刘仁愿,他认为刘仁愿,报国不忠。当然,着更多是刘仁轨和刘仁愿,性格差异,才发生的争执。刘仁愿没有不忠,可李治就是厌恶上他了,就像当初李世民突然喜欢上他一样,都没有任何的征兆和理由。皇帝要找你麻烦,你怎么也逃不掉。在之后征讨高句丽时,李治以逗留不前的罪名,差点斩杀了刘仁愿。
但盛怒之下的李治,还是念起了刘仁愿,1万孤军死守百济都城的功绩,最终将其流放云南,一代名将至今不知所终。刘仁愿,从李世民的青睐,渐渐崛起;又在人生最高峰,忽然招来李治厌恶,最终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新唐书》、《旧唐书》中,刘仁愿都没有单独立传,他的事迹只能通过,其他将领传记,找到那么一点。但今天的韩国(百济原址),唐军所立的《唐刘仁愿纪功碑》,依然巍然耸立。
因此,我不认为刘仁愿,这位李世民的心腹爱将,会对大唐不忠。在此,对这位本该青史留名——万军敌一国(1万唐军对抗百济复国)的“大帝名将”,致以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辣椒子怎么吃,介绍介绍辣椒子的功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