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粟拜爵”是谁起的头?“入粟拜爵”是利是弊?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入粟拜爵”是谁起的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西汉初创之时,由于整个社会被秦末诸侯之间的混战是折腾的苦不堪言,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是贫困不堪,正所谓“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而自刘邦开国建立大汉之初,整个社会更是呈现出“人相食,死者过半”的人间惨剧,更甚者就连刘邦自己和那些开国功臣们都生活的是苦不堪言,丝毫没有王公贵族该有的模样。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想想看在当时连皇帝出行的时候一样颜色的马都凑不齐,那些贵族们出行都还在用牛车,你说就此时的大汉是有多么的穷,而连贵族都如此,更何况是平民百姓呢?于是乎“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就成为了当时民间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好在大汉自刘邦之后的数代帝王皆为“有为之君”,他们充分发挥出了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最终让大汉的社会在不到短短的数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衣食滋殖”的局面,更甚者在经过文景二帝的“躬修俭节”的治国下,整个大汉更是呈现出了“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的盛世之景。
而西汉初期数位皇帝之所以能够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就将秦末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这样的乱世治理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西汉的皇帝大多都秉持着“无为而治”的国策,即不对社会的发展过多干涉,任其*发展,且本身这些皇帝也都在保持着“躬修俭节,思安百姓”这一治国方针,就这样整个西汉的社会才会朝着繁荣富强的道路上迈进。
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因为西汉采取了较为正确的经济政策,比如实现十五税一、免除徭役、减省租赋、废除盗铸钱令、弛山泽之禁等等这些政策,就是在这些政策的努力下,西汉的社会经济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着。而在这些政策中,文帝二年实施的“入粟拜爵”效果则是最为明显,这项政策可以说为文帝一朝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并基本解决了文帝时期边关粮食匮乏的情况,从而让西汉初期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文帝登基之初,由于北方的匈奴时常南下劫掠大汉,所以导致整个大汉需要在北部边界上布置大量的兵力来防范匈奴的入侵,也随着北部兵力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边关粮食的告急,再加上当时的北方边界并不产粮,所以需要从关中调粮,且由于此时西汉朝廷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而这就需要朝廷花费巨资去向商人购买粮食。
同时再加上士兵的增加,军费的开支也就变得越大,也就是如此当时文帝一朝可以说是被这个边关的事情给活生生地拖垮了,再加上文帝登基之后就数次的减免全国的赋税,于是自惠帝存下来的那些财富已经无法再支持文帝一朝的日常开支了。那么该如何呢?这个时候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就向文帝提了一个建议,当时晁错向文帝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也就是让天下人自发的往北部边关运输粮食,而粮食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授予他爵位,亦或减轻他之前所犯下的罪,这就是“入粟拜爵”制。
“入粟拜爵”是一项以谷物粟来换取爵位,有罪之人可用粟来减免刑罚的一项制度。在当时晁错对二十级军功爵中的一到十八级军工爵进行了明码标价,据《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记载“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汉朝的百姓们只要花600石就能买到一个二级地上造,4000石就能买到一个九级的五大夫,甚至只要你有足够的粮食,你花1.2万石就能获得一个在秦国早期只有相邦(宰相)才能被授予的大庶长的爵位。
不过正如刚才所说,最开始“入粟拜爵”并不是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最开始“入粟拜爵”是专门为边关而服务的,在当时朝廷规定只要向边关运600石的粮食就赐爵上造,以此累加,直到运到1.2万石就给于大庶长的爵位。而后在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实施后,边关的粮食开始充足了,文帝觉得这个制度的确不错,于是就在全国实施了这个制度,在当时只要你向所在的郡县捐出对应的粮食你就能获得对应的爵位,亦或是减免你之前所犯的错。
当然此时晁错推行的“入粟拜爵”并不是如同东汉灵帝时期。只要你有钱三公九卿都让你做的那种丧心病狂的“卖官鬻爵”。在文帝时期对这种卖爵位的做法是有着严格的限制的,首先卖出的爵位都是虚爵,不会给予任何的实职,当然能拥有与之匹配的特权,如免除兵役、免除劳役、见官不拜等,如不更可以免服兵役,公大夫可以见县令、县丞揖而不拜,五大夫可以免疫等等。此外,当时的老百姓和商人们只能购买一到八级的民爵爵位,而九级到十八级的吏爵爵位只有官吏才能购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内侯和列侯这二个爵位是给再多钱都不会卖。
所以说实际上文帝时期的“入粟拜爵”并未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毕竟文帝只卖虚爵,而不卖实职。且相反它还给文帝一朝赚取了巨额的财富,正如晁错在《论贵粟疏》所说“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也就是爵位其实就是皇帝垄断的东西,皇帝可以随口就创造出几个爵位,根本就不怕没有,可以说这种东西皇帝不需要任何的成本就能获得的,而粮食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种出来的东西,是有成本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东西,较之粮食,有时候爵位对于皇帝来说真的很不值钱。
想想看拿爵位这种对于皇帝来说毫无成本的东西去换民间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你说谁赚呢?也就是如此,在文帝实施"入粟拜爵"的不久后,西汉一朝就基本实现了当年晁错在建议实施这个制度时"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这样所设想的期望。在不到二年的时间,文帝就依靠着"入粟拜爵"的制度下得以实现"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这样惠及全国的诏令,并最终在次年减免了全国民田的租税。
而就算是文帝减免了全国民田的赋税,"入粟拜爵"制创造出来的财富还是让文帝一朝赚的是盆满钵满的。在当时文帝利用这些虚爵不但从那些巨富的商人手中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从而基本解决了边关无粮的情况。并且由于当时商人们买爵位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边关的粮食也早已基本满足了,所以此时的朝廷并将这些剩余的粮食平价的卖给了民间的寻常百姓们,也就这样在积少成多的情况下,西汉也因此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再加上此时的大汉也不用再负担边关粮食的购买和运输,所以积累下的财富也就更多了,就这样文帝初期财政匮乏的局面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并较之以前变得越发的富有。
且文帝时期的“入粟拜爵”制度,不但完美地解决了边关粮食紧缺和大汉财政匮乏的问题,还起到了振兴地方经济和阻止动乱出现的作用。比如在《史记.平准书》中就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文中记载到“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由于上郡出现大旱,导致民力流失严重,于是这个时候朝廷就利用“入粟拜爵”这个制度在获取了巨额的粮食后,就利用这些粮食招来了大量的灾民前往此地振兴地方。
而在这次的招抚灾民的行动中,朝廷几乎没有付出任何的成本,损失的就只是一些有名无实的爵位罢了。但是获得了回报却十分巨大,不但灾民的吃得到了解决,不至于出现大规模饿死的情况,而且灾民的情绪也得到安抚,不至于出现动乱,同时最为重要的是上郡最后也并没有因为之前所发生的大旱而出现经济和地方建设倒退的情况,因为此时的灾民早已被粮食再次吸引到了此地,而且这些灾民们到此地后为了有粮食能够去购买爵位,更是十分努力在耕种田地。
可以说晁错的“入粟拜爵”制对于当时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晁错完美的利用了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亦或是寻常百姓对于爵位的那种极度渴望的心情。毕竟有了爵位就有了对应的特权,而这种特权对于西汉时期的富商们是最为诱惑的。众所周知高祖开国之时就对商人们实施打击压制的政策,他规定商人不能穿丝绸衣物、骑马坐车,只能穿麻布。也就是如此当这些富商听到文帝居然允许他们用粮食买爵位,你说他们能不兴奋吗?这些富商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他们缺的只是在社会上的身份,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愿意花这些粮食去换爵位啦。而对于花数千石的粮食就可以买到一个对应自己身份的爵位,他们绝对是十分乐意干的,毕竟有了爵位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穿丝绸的衣服,骑马坐车出行了,而不用再担心被官府捉拿。
所以晁错就是利用了这些人想要爵位的弱点来帮助朝廷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在当时民间一听到居然能用粮食来获得爵位,那是无不趋之若鹜,那些商人巨富们纷纷掏出自己家中的存粮去购买这些爵位,而寻常百姓人家虽不能购买到太高级的爵位,但是二级的爵位努力一下倒也可购买。于是就这样晁错和大汉朝就凭借着这些有名无实的军功爵就完美地解决了边关粮食紧缺的问题,同时也让朝廷赚到了数不尽的财富。
当然文帝时期的“入粟拜爵”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此时的文帝还是牢牢限制着爵位的买卖,他卖出的始终都是虚爵,却从来都不卖有实际权力的爵位和官职。但是自汉武帝之后,由于武帝连年对外征战,导致需要的财富及其的巨大,于是武帝为了在短时间之内获得更多的财富,他就开始买卖具有实际权力的官职,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这种买卖官爵就变了样,直至东汉灵帝时期,朝廷居然连三公九卿、州牧、刺史、郡守这样的高位都卖。而这样的结局造成的结果就是如清代文人杨景仁所说“始散财以得官,终聚财以剥民,利一而害十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