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程序员文章站 2023-01-22 08:07:38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腐败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历朝历代概莫能外。汉朝时礼义廉耻尚在,故而官员贪腐被证实之后,他们或者死在*中,或者自杀掉。...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腐败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历朝历代概莫能外。汉朝时礼义廉耻尚在,故而官员贪腐被证实之后,他们或者死在*中,或者自杀掉。商人行贿者,则终生不得担任公职。到武帝时,朝廷贪边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公开实行卖官鬻爵的政策,致使得世风日下、人心大坏。当时有俗语说:“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这是说即使犯法受刑,作风败坏,只要家缠万贯,人们都不以为耻。从此,礼义廉耻对于反腐已经失去了作用,既然无法让人“不想腐”,那么就只能让他们“不敢腐”了。所以从汉朝以后,朝廷越来越倾向于用严刑峻法来对付腐败。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历朝是如何用酷法来反腐的?

  唐朝时,对腐败分子只有两个处理手段,一是直接在朝堂上判决处死,二是流放到岭南等边远地区。五代时,后唐明宗非常痛恨贪官污吏,规定贪污者有死而已。每次有人向他请求赦免时,他都回答说:“食我厚禄,盗我仓储,苏秦复生,说我不得。”可见其反腐态度之坚决,但也可以看出他痛恨腐败分子,是因为觉得这些蛀虫腐蚀了自己的国库,并非完全为民。

  宋朝初年,郡县官吏承五代之弊,贪腐非常严重。于是宋太祖想要杀鸡儆猴,彼时英州太守董元吉受赃七十余万,按法应流放岭南。太祖知道后,“欲惩掊克之吏,特诏弃市”,直接将其拉去示众,并当场处死。太祖每次举行大赦时,都要将贪官排除在外。

  之后,封建朝廷不仅对贪官进行惩处,而且还累及他们的子女。《金史》记载说大定十二年,咸平尹石抹阿没刺因犯赃而死于狱中。金世宗知道后,对臣下说:“贫穷而为盗贼,盖不得已。三品职官以赃死死,愚亦甚矣。”认为贪官所犯的罪要比平民盗窃还重,窃贼不过是迫于生计、铤而走险,偷取了别人的钱财而已;贪官则是贪欲不足,知法犯法,盗窃全天下人的财物,更为可恨。因此,世宗下令贪官的子女全部除名,不准他们继续做官。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犯了贪污罪,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将被免职。

  到了元朝时候,惩处力度略微下降。《元史》说至元十九年,世祖下令:“中外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没有将贪污罪往重的方向判,所以朱元璋认为元朝制度失于宽,他要用猛来补救。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朱元璋的高压反腐措施

  据说刘基在辞官回青田之前,曾对朱元璋说:“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朱元璋深以为然,并且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直到他离世为止。在《祖训》中,朱元璋写道:

  “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其中,贪官也是“法外加刑”的对象。《广州志》里就说洪武年间,藩台臬司与守令稍有赃罪,“怀印未暖,即逮之去”,贪官或者被流放到环境极恶劣的地方,或者全家被诛杀而死。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下,官员们唯恐不能奉法恤民,以添荣禄。

  《龙飞纪略》说,朱元璋统治的时候,只要地方官吏犯有贪污罪,老百姓们可以集体将其解押至京,陈述缘由。贪污十六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并且剥皮实草,以为将来之戒。每个官府衙门旁边都建有一座庙,可以祭祀土地,也可以作为剥皮场所,名曰“皮场庙”。在官员的座位旁边,还设有用草料充塞的人皮,以此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关于洪武年间的高压反腐,后人闻之还心有余悸。据说永乐年间,有个名叫惠暕的僧人,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他在退休后归老于兴福寺,常跟人回忆洪武年间的旧事,说:“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有过犯,轻则充军,重则刑戮,善终者十二三耳。”惠暕认为朝廷高压反腐,伤及了许多秀才。因为朱元璋秉持着“法外加刑”的理念来治国,所以官员即使遵纪守法,也可能因不慎的小过失而遭受巨大的责罚,不能确保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高压反腐的初衷是震慑贪官污吏,但也有一刀切的毛病,最关键的是它越过了法律的限度来用刑,所以会逐渐产生弊端。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高压反腐不等于依法反腐

  高压反腐不是依法反腐,它还带有人治的色彩,所以难以持续,更多时候就像一场运动,刮一阵风就过去了,问题却依然残留着。在刘基与朱元璋看来,严以治天下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为的是将来政权稳定后,再给小民们恩惠。朱元璋在《祖训》中就说:

  “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云何?盖嗣君宫内生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

  他认为“法外加刑”的反腐措施只有自己才能够控制得住,子孙们长于宫中,不谙世事,如果授予他们“法外加刑”的权力,必将变得暴虐,残害到无辜的忠良。这也等于说,朱元璋承认高压反腐并不是依法反腐,对于腐败分子,要依法处置,法律规定怎么判就怎么判。不能判得过轻,也不能判得过重,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如果一味的高压,那么就会不断破坏法律,总是罚得比法律规定的重,这样即使是犯小错的人也免不了要被重罚了。因此,洪武年间的高压反腐是无法持续的,它也无法根绝腐败问题。

  而在朱元璋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宽仁之主,他们宅心仁厚,一味赦免,反而破坏了明朝的法律。例如永乐时,贪官污吏大多能得到法外开恩、免于一死,只是被流放到边疆而已。明宣宗宣德年间,都御史刘观坐受赃数千金,按照法律的规定,应处以斩首。宣宗却说:“刑不上大夫,观虽不善,朕终不忍加刑”,仅将他处以流放而已。这说明皇权可以随意左右法律的判决,它想“法外加刑”时就高压反腐,它想“宽大开恩”时就姑息纵容,终究收到什么效果,并且不可持续,只是权力的任性而已。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明朝俸禄制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明末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在探究明朝的腐败问题时,明确指出:“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他认为明朝的俸禄相比于前代来说,都过低了。当官的人仅靠俸禄无法养活自己的家口,那么就会“想贪”及“敢贪”。

  早在汉朝时期,汉宣帝就说:“今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最先推行了厚薪养廉的政策。光武帝取天下后,也鉴于前代得失,认为高官的俸禄应当降低一点,基层小吏的薪水应该提高一些,因而对官俸进行了调整。晋武帝时,朝廷规定基层官员的俸禄要能够满足其生存需要,至少相当于农民耕作所得的收成。

  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官员俸禄之厚。《江州司马厅记》说:“唐兴,上州司马秩五品,岁癝数万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又有诗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云云。相比之下,明朝官员的俸禄“不过唐人什二三”,养家糊口尚且不能,怎么指望他们不贪污受贿、鱼肉百姓呢?

  唐宋时期,官员的收入不仅来自于俸禄,而且自家还有些职田,家人能够做些产业。到了明朝,不仅俸禄低,连职田都被收归朝廷了,官员们除了领俸之外,只能再拿些俸钞做补贴,名曰“养廉银”,收入甚微。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只会不断的滋生出腐败分子。而明朝朝廷也无力改变此种状况,因为俸禄制度是建立在货币制度之上的。

历朝是怎么惩治贪腐的?明朝为什么官吏腐败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明朝不能做到厚薪养廉?

  在分析明朝俸禄制度滋生腐败的问题时,顾炎武进一步探究了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原因。他指出,在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了通用的货币,这是跟过去完全不同的一大经济变革。古代官员们的俸禄都是用米麦布帛等实物来结算的,不受物价的影响;而到了明朝时,百官从户部那领取的不再是粮食实物,而是白银钱钞,是货币。当物价上涨的时候,官员的实际俸禄就会越下降,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有推高物价的趋势,所以明朝官员的实际收入是越来越少的,这就不外乎在末年时腐败那么严重了。因此,顾炎武说:“其弊在于以钞折米,以布折钞,以银折布,而世莫究其源流也。”

  明朝人不懂经济问题,不知道底层官员实际上已经是雇佣劳动者了。他们获得官职后,不再从事农业及手工劳作,也不像商贾那样有买卖营生,而仅靠朝廷发的工资过活,所以最容易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物价上涨后,他们最先感受到实际收入在降低以及生活变得困难,而手中又正好有着一些权力,所以就要用来贪腐,进而变成无官不贪的恶劣现象。

  俸禄制度与货币制度悄然的改变了明朝社会结构,而上层建筑却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最终造成明朝末期举国贪腐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