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孙承宗是怎么死的?
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评论明朝的结局,“传庭死,而明亡矣”。传庭指的就是明末著名将领孙传庭,这句话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孙传庭一死,明朝就彻就彻底没救了,而那位著名的可怜皇帝崇祯皇帝只能上吊自尽,黯然收场了。事实上,明史如此评论也是根据时间来界定的,孙传庭是名将,能打仗毋庸置疑,不过与孙传庭同时代的大明名将在孙传庭之前都已经或战死或投降了,孙传庭只不过是明朝最后的送终人而已。相较于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孙传庭将军充其量是一个学生水平的角色,那么这位比孙传庭更厉害的,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是谁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这个人就是明末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帝师孙承宗。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不过他的学生比较有名,大名鼎鼎---蓟辽督师袁崇焕(一炮轰死清太祖努尔哈赤那位牛人)。袁崇焕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镇守边关多年,名声在外,有他在,后金军(后来的清军)几乎无法进入关内一步。有这么厉害的学生,老师自然也是很厉害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孙承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年中举。后随大同巡抚房守士随行赴任,得以一窥边疆形势。此后他便与边境结下不解之缘,研究边境地理状况,结交豪杰,与戍边将士探讨军情,同吃同住,俨然把自己定为戍守边关的朝廷要员。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入翰林十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此战明军惨败,东北的努尔哈赤趁势崛起,当时的孙承宗虽然感到义愤,但碍于职责所在,无法去边关,只能听之任之。后来明朝内部发生小规模动乱,先是万历皇帝驾崩,后泰昌皇帝即位。本来孙承宗是泰昌皇帝朱常洛做太子时的充日讲官,辅导太子学习,太子登基称帝,孙承宗可以以帝师的身份入朝参政了,可惜朱常洛登基一个月就驾崩了,之后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孙承宗继而就做天启帝的老师。凭借帝师之尊位,很快进入了明朝后期*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后广宁丢失,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撤职,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任。因与辽东新经略王在晋意见不同,孙承宗既因此自请行边,提出了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除此之外,孙承宗还招募组训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守卫东北防线,明末著名的袁崇焕、祖大寿、满桂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孙承宗发现任用的。经过孙承宗的打理,后金军不敢轻易抢劫挑衅,边关形势一片大好,恢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大有光复辽东之势,这条被孙承宗搭建起来的防线就是著名的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这条防线的形成改变了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年间被后金军穷追猛打的态势,明军开始以守为攻对后金军形成合围之势,如无特殊情况,后金军就会被明军蚕食消灭,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
先是魏忠贤*,孙承宗、袁崇焕等先后去职,当然这并没有辽东的整体大局。接着崇祯皇帝登基,重用袁崇焕又在一年之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之所以对袁崇焕下这么大的狠手,一方面对袁崇焕已经不再信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孙承宗和关宁铁骑的存在,对于孙承宗,崇祯是非常信任的,非常尊敬的,毕竟是两朝帝师。袁崇焕死后第二年,孙承宗巡视松山、锦州等地,上书崇祯关内外政事,崇祯全部采纳,又加孙承宗太傅,兼领尚书的封路,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又赏赐蟒服钱币等。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年七月,明朝将领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辞职,此后便再也没有被启用(天启朝孙承宗被撤职还能被启用,崇祯朝孙承宗去职就再也起不来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围攻孙承宗住所所在地高阳,经过激烈激战,孙承宗不幸被俘,清军鉴于经常在东北吃孙承宗的苦头,对于这个令他们头疼的敌人很是尊敬,准备劝降他,孙承宗自然不肯,对此,清军出于对他的尊敬仍然不打算杀他,既然留是留不住又不忍杀他,便准许他自尽,得知消息后,孙承宗慨然赴死,时年76岁,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可以说是满门忠烈。
孙承宗死了,明朝也在他死的六年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关于明朝的灭亡,历来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崇祯用人不当,有的说明朝打仗缺钱。在本人看来,明朝真正出事并不是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在这三朝的时候,没有农民起义,虽然有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闹事,但辽东地区在孙承宗等人的努力下,大有光复之势。遗憾的是,自从崇祯当了皇帝,这大好的形势就发生了改变,先是用人出问题,袁崇焕杀毛文龙固然失去制约后金的战略要地,但好歹袁崇焕是有两把刷子的,说杀就杀了,太武断了。没了袁崇焕,还有孙承宗,就因为一次意外的失败,把孙承宗彻底打回老家,永不再用。孙承宗一死,辽东地区便失去了对清军的优势,大批优秀的将领或战死或投降,明朝的东北彻底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说完了东北,再来说说导致明朝灭亡的农民军吧,本来依靠明朝自身的军事实力足以彻底消灭农民军,在这方面上,崇祯皇帝虽有用人失察,但基本上能搞定,可是农民军一被平定,清军就又来捣乱,两者配合着来,结果崇祯皇帝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了孙承宗就把镇压农民军的将领调到北方打清军,农民军之后就死灰复燃。明军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再加上天灾不断,朝廷越打越穷,农民军越打越多,明朝怎能不亡?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乎其微,但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可能起到扭转全局的作用,毫无疑问,孙承宗就是这样的人,如果崇祯用人得当,再给孙承宗几年时间,使清军不敢南下,那么依靠明军强大的实力,全力剿灭农民军也不是不可能的,消灭了农民军就可以减轻点百姓赋税,之后再使用孙承宗的“辽人守辽土”的做法,慢慢蚕食满清,也许明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如果安禄山没被儿子干掉,他能推翻唐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