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岳麓书院出过哪些有名的学生?曾国藩左宗棠皆求学于此

程序员文章站 2023-01-07 23:31:45
岳麓书院著名山长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式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 [详细]...

  岳麓书院著名山长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

  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彪居正

  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

  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著作有《南轩集》。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岳麓书院出过哪些有名的学生?曾国藩左宗棠皆求学于此

  凌登龙

  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进士。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正学又回归岳麓。

  欧阳守道

  约1211-1276,字公权,一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进士。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宋史》有传。除在岳麓书院执教外,还在白鹭洲书院执教,有较好的教育业绩,文天祥是他的学生。文天祥说欧阳守道学通经史,有本有根。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文集中的《赠了敬序》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叶性

  福建福州人。明代弘治九年(1496)聘为山长。叶氏主院书院停学百年之后,一切都需从头开始。叶氏以人品和德行闻名于天下,致力振兴湖南文教,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求学,岳麓书院又开始走向中兴。

  陈论

  字思鲁,攸县人。师事著名学者湛若水,潜心于理学。正德三年(1508)被聘为山长,首编《岳麓书院志》。以理学施教,精通《易》,远方来求学者甚众,而他总是教诲不倦。首创射圃,让学生练习射击,主张文可载道,武可安邦。

  吴道行

  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为学主张经世致用,表现了一定的事功思想。首编《崇祯岳麓志》。明末张献忠攻克长沙,痛感明廷将亡,逃往岳麓山中,绝食而死。培养了著名学生王夫之。

  李中素

  字子鹄,湖北麻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山长。该年书院得到了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还得到了十三经和二十-史等16种书籍,巩固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地位。

  李文炤

  1627-1735,字元朗,号恒斋,长沙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山长。潜心朱张学,学术成就高,时人称为继王夫之之后,在学术方面最有造诣的大家。教学上,他有一整套的教育方法,续订学规,编订讲义,因材施教,成绩卓著,从游者众多。著作有《学庸讲义》、《恒斋文集》等。

  房逢年

  湖北嘉鱼人。进士。乾隆十年(1745)主教岳麓书院。其功绩有二:一是解决春汛期间学生读书的渡江问题,每年春天将学生安排到城南书院上课,秋天返回岳麓;二是修订书院章程,制订学规,以法治院。

  王文清

  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两任山长,享年91岁。手定《岳麓书院学规》。治学严谨,门下有成就的学生多达400余人。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还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成就甚大,与王夫之、王运、王先谦四人并称湖南“四王”。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

  旷敏本

  1699-1782,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进士。在翰林院为官,后因病告归,潜心著述,人称岣嵝先生。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山长,任职时间大约4年,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旷氏学术成就大,精通经史子集,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著作有《周易启蒙》、《南岳志》等。

  欧阳正焕

  字尧章,一字瑶冈,号慕耕,一号竹淦,衡山人。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聘为山长。是较有成就的山长之一,曾建自卑亭。又书“整齐严肃”四字,有诗示诸生。

  张九镒

  字权万,号桔洲,又号退谷,湘潭人。进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左右聘为山长。张氏世代诗家,祖孙数代享有诗名。其中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镒、张九铖、张九键等张氏祖孙与岳麓书院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先后在此读书或任职,被传为佳话。《清史列传》、《国朝先正事略》等书中有传。著有《退谷诗抄》二十四卷。

  熊为霖

  字学桥,江西新建人。进士。约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聘为院长。在任期间,书院大修,新建文泉,作涛《文泉纪事》。著有《筮策洞书》十四卷等。

  罗典

  1719-1808,宁徽五,号慎斋,湘潭人。进士。授编修官,督学四川,后转任御史,官至鸿胪寺少卿,后以侍奉老母为由回籍。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聘为山长。先后提奏4次,吏部记录8次,两赴鹿鸣宴,历任时间长达27年。罗氏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清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3年为期)学生为60名,罗氏掌教27年中,肄业人数3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其二,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修岳麓书院八景。

  欧阳厚均

  1766-1846,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进士。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先后获准记录8次,得旨议叙3次,倍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

  丁善庆

  1790-1869,字伊辅,号自庵,亦号养斋。祖籍湖南衡阳,生于长沙,长于北京。进士。任广西学政、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聘为山长,连续任职达22年之久,仅次于罗典和欧阳厚均。弟子著录者数百人,曾国荃、刘长佑出其门下。目前尚存的主要著作有《岳麓续志》及有关诗文、奏稿和书法。

  周玉麒

  1804-1875,字韩城,长沙人。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鸿胪寺卿、太常寺卿等职。督理浙江学政,所取之士多有才华。咸丰八年(1858)相继聘主城南、求实书院,同治七年(1868)聘为岳麓书院院长,历任5年。弟子著录者数千人,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棻

  1811-1896,字芸渠,望城人。进士。光绪二年(1876)任山长,二十二年(1896)卒于任上。在位时,功勋卓著,倍受清廷嘉奖,两赴鹿鸣宴,并加恩赏给二品顶戴。晚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岳麓、城南两书院主讲达25年,学子遍及三湘四水,著名弟子数以百计。卒后曾有120余名生徒联名为其刻石立碑,以颂扬他的功绩。主要著作有《鹿鸣雅咏》等。

  王先谦

  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进士。江苏学政。光绪二十年(1894)任院长,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学堂止,系最后一任山长。学术成就甚大,人称巨儒,著书满室,学子无数。湖南“四王”之一。一生博览群书,潜心经学,多方面都有成就。主要著作有《诗三家义集疏》、《汉书补注》、《受虚堂文集》、《后汉书集解》、《十朝东华录》等多种。曾邀揽文人,设局刻书,编校刊印古籍和历史文献,曾汇刻了《皇清经解续编》。

岳麓书院出过哪些有名的学生?曾国藩左宗棠皆求学于此

  岳麓书院著名学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在书院大门两旁的这副对联,的确道出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事实。

  纵观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不以千里为遥,专程至此论学,此后又为官长沙,整顿书院,士子纷纷返归岳麓,“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故谚云:“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荃、刘长佑,革命志士和先驱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纷纷从岳麓书院走向社会,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彭龟年

  1142-1206,字子寿,江西清江人。乾道初年求学岳麓书院,拜张栻为师。死后谥忠肃,全祖望称“岳麓巨子”。从小酷读经书,精通《伊川易传》。从学张栻之后,系统吸收了理学思想,后又结识朱熹,理学思想更加完备,因而终身崇奉理学。著作编入《忠肃文集》。

  游九言

  字诚之,号默斋,四川建阳人。求学岳麓书院,是全祖望所称“岳麓巨子”之一。死后追赠龙图阁学士,谥号文清。学术上继承了张栻理学思想中的心学内容,使湖湘学派表现了一定的心学倾向。力主抗金,多有建树。

  吴猎

  1142-1213,字德天,号畏斋,醴陵人。求学岳麓书院,从学张栻,淳熙十五年(1188),聘为书院堂长。嘉泰三年(1203)录为广西转运判官,后升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筹运粮草军银,讨伐金兵,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多有战功。后以敷文阁学士安抚四川兼知成都府。卒后谥文阁直学士。《宋史·吴猎传》称“一时之英才”。

  游九功

  字勉之,又字禹成,号受斋,游九言之弟。与其兄一道求学岳麓书院,从学张栻。积极抗金,立有战功,升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后入刑部侍郎。一生为官,清政兼明,多受褒称。卒后谥庄简。游九功继承了张栻的理学思想,《宋元学案》称他和他的兄长同为张栻的“高第”。

  胡大时

  字季随,号盘谷,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史称盘谷先生,全祖望《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称他胡盘谷。研习理学,是张栻门生中的首领,声望甚高。终生未做官,潜心研习理学,曾多方求教,与南宋时的朱学、事功学、陆学等各学派都有接触,兼采众家之长。

  吴儆

  字益恭,号竹洲,休宁人。曾求学岳麓书院,从学张栻。进士。卒后谥号文肃。《宋元学案补遗》称他:“足以佐理天下,而不得居卿相之位。”在学术上他能博采众家之长,不囿于成见,兼容并蓄,强调“学该体用”、“一贯本未”;教育上他以湖湘学教导学生,《宋元学案》称“穷经论史,考订德业,分斋肄业。”从游者甚众。

  赵方

  字彦直,衡山人。求学岳麓书院,为张栻的著名弟子之一。抗金名将,为主战派,战功卓著。卒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忠肃”。

  陈琦

  字择之,一号克斋,临江人。求学岳麓书院。谙熟战事,力主抗金,继承湖湘学统。在抗金战争中,以善于管理马政而出名。

  钟震

  字春伯,湘潭人。朱熹至岳麓讲学时,他“执贽门下,往复问难,教签为多”。(《湘潭县志》卷八)筑主一书院,讲学其中,湖南的学者纷纷从其游。

  郑一之

  字仲礼,又字仲履。湘潭人。求学岳麓书院,从张栻研习理学。又多次向朱熹求教。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见书院荒废,遂发布《措置岳麓书院牒》,聘请黎贵臣与他共同主持教学和日常工作。朱熹曾作《答郑仲礼》书,教导他“读书固不可废,然亦须以主敬立志为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寻义理,见诸行事。”深得朱熹学说之要理。

  顾华玉

  吴县人,明代岳麓书院学生。弘治九年(1496)进士。历任湖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有文名,曾作《岳麓感旧诗》。事迹见《明史·文苑传》。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因晚年筑室于衡阳县石船山下,潜心著述,人称船山先生。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明崇祯年间,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清顺治五年(1648),在衡阳举兵抗清,起义失败后,先后逃至肇庆、桂林等地,顺治十一年(1654)为躲避清统治者追捕,隐居零陵、常宁一带的山林之中,写下了“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著作编入《清代船山全书》。

  陶澍

  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安化人。乾隆六十年(1795)就读岳麓书院,从师罗典。嘉庆七年(1802)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为官40年,清政廉明,善理财政,措施切实可行,因而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

  彭浚

  字宗臣,衡山人。师从罗典。嘉庆十年(1805)状元,授修撰、侍讲,历任福建正考官、内阁侍读学士、太仆侍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等职。一生以培育人才为己任,分校会试卷,五鼎甲皆出其门下。视学奉天,裁革陋规,捐薪添置考棚,集诸生讲解经义,置义田,赡养亲族,自奉节俭,为官清廉。

  贺长龄

  1784-1848,字耦耕,号耐庵,长沙人。嘉庆十一年(1806)入岳麓书院学习,从师罗典。官至云贵总督,掌管大西南。吸取了湖湘学中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一生清政为官,在发展云贵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安定边疆、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贺熙龄

  字光甫,号蔗农,长沙人,贺长龄之弟。曾求学岳麓书院,历任河南道御史、提督湖北学政、台洲知府及城南书院山长等职,并倡办湘水校经堂于岳麓书院内。

  魏源

  1794-1857,字默深,别号良图,邵阳人。嘉庆十八年(1813)求学岳麓书院,师从袁名曜。后受聘至贺长龄府中,编撰《皇朝经世文编》。道光七年贺长龄奉调山东,转至陶澎府中,成为当时著名的海运、河工、盐政、币制等方面的改革专家,并直接参加抗英战争。后因清廷和、战不一,投降派*强大,痛感失望,愤而辞归,潜心著述。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四书》等。

  严如煜

  1760~1826,字炳文,号乐园,溆浦人。曾求学岳麓书院,师从罗典。读书期间,先生教以程朱之学,每每进益良多。历任汉中知府、贵州按察使、陕西按察使等职。卒后,赠布政使。精通湖湘学,精研天文、地理、兵法。曾著《苗防备览》,系统分析苗疆地理形势,并提出了对付办法。

  罗绕典

  1793~1854,字苏溪,安化人。读书岳麓12年,师从袁名曜。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陕西粮道、山西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北巡抚。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入湘,奉命帮办湖南军务,后升任云贵总督。死后赠太子少保,谥文禧。著作有《黔南世略》等。

  曾国藩

  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今双峰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后授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官爵。他兴办洋务和实业,派出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以图国富民强。他开创了湘乡文派;自撰的《家书》,影响了数代人,成为了社会家庭伦理教育的理论先声。曾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历史上评价不一。著作编入《曾国藩全集》。

  左宗棠

  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道光举人,三次会试不第。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湘水校经堂。因郭嵩焘大力荐举,以四品京堂襄办曾国藩军务。次年升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升闽浙总督。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军务,率西征军驱逐沙俄,大获全胜。此后,建议设*省。光绪七年(1881)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卒后谥文襄。著作编入《左文襄公全集》。

  郭嵩焘

  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湘阴(今汨罗)人,学称养知先生。18岁进岳麓书院学习,从师欧阳厚均,道光十六年(1836)肄业。进士。历任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英国公使、驻法公使、兵部侍郎等职。59岁时,奉命出使英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在中国外交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著作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使西纪程》、《郭嵩焘日记》等。

  胡林翼

  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益阳人.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及岳父陶澍都是岳麓书院学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清代中兴三名臣。曾镇压太平军。善荐人才,多次力荐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世人称道。著作有《胡文忠公遗集》、《大清一统舆图》,后者为我国早期较完善的中国地图。

  刘蓉

  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湘乡人。求学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道光十六年(1836)肄业。咸丰四年(1854)始随曾国藩。因军功升任陕西巡抚。同治五年(1864)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遭西捻军包围,全军惨败,被革职。著作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诗文集》等。

  刘长佑

  1818--1887,字子默,号印渠。新宁人。求学岳麓书院,师从丁善庆。咸丰六年(1856)统兵入江西,攻击太平军。后转战湖南、广西。历任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卒后谥武慎。

  曾国荃

  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之弟。求学岳麓书院,师从丁善庆。咸丰六年(1856)前往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后升任浙江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攻陷天京。清廷加封太子少保、一等伯。此后历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山西巡抚、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次年卒,谥忠襄。

  李元度

  1821-1887,字次青、笏庭,晚年自号天岳山樵、超然老人,平江人。举人。求学岳麓书院。入曾国藩幕府,与太平军作战。率兵镇压教民起义,授云南按察使。主要著作有《国朝先正事略》、《南岳志》、《天岳山馆文钞》。

  刘坤一

  1830---1902,宁岘庄,新宁人。廪生。求学岳麓书院。历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光绪十七年(1901)加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忠诚。一生深得岳麓务实精神,曾提出自造轮船,以备守海口。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不畏外敌,保疆卫国,对李鸿章提出了严肃批评。甲午战争时,对清廷妥协求和表示不满,支持抗战派的主张。著作有《刘坤--集》等。

  唐才常

  1867-1900,字绂丞,浏阳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求学岳麓书院,十七年(1891)肄业。与谭嗣同等兴办算学会,倡导新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光绪二十六年(1990)在上海张园召开中国国会,任总干事,并在汉口设秘密机构,组建自立七军,自任诸军督办。因等待康有为汇款接济,屡次推迟起义时间,导致事机败露,在武昌就义,年仅33岁。遗著有《唐才常集》等。

  沈荩

  1872-1903,原名沈克诚,字愚溪,长沙人。光绪初年与其兄沈克刚一同肄业于岳麓书院,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一起从事变法活动。失败之后,流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任右军统领。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报刊上揭露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密谋杀帝,事败之后被捕入狱,被清廷施以杖刑,惨死在棍棒之下。死后,各界人士对清*表示极大的愤慨,从而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熊希龄

  1870---1937,字秉三,凤凰人,早年求学于从岳麓书院迁出的湘水校经书院。创办时务学堂。民国成立后,加入共和党,仟袁世凯财经总长及热河都统,,民国二年(1913)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后去职。此后一直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曾任国民*赈务委员会委员、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卒于香港。

  杨昌济

  1871-1920,又名杨怀中,字华生,长沙人。早年求学岳麓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1913年留学日本,期间赴德考察,对西文及日本教育、伦理、哲学、现代科学等方面多有研究。回国后,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提倡*与科学,著名学生有*、蔡和森、萧子升等。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范源濂

  1876-1927,字静生,湘阴人。岳麓书院学生,后又入时务学堂,有新思想。与蔡锷一道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南京临时*教育次长、总长,国民*教育总长等职。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程潜

  1882-1968,字颂之,醴陵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进岳麓书院学习,师从王先谦。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南军事厅长、护国军湖南总司令、护法军湖南总司令等职。1920年以后历任广东元帅府陆军次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伐战争中功勋卓著。1928年后被蒋介石剥夺军政职务长达8年。此后历任第--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副参谋总长、湖南省主席。1949年8月4日与*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一起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湖南。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常委和副主席。著有《程潜诗集》。

  蔡锷

  1882-1916,字松坡,邵阳人。学制变革时期入时务学堂学习,授业于梁启超、唐才常。后至日本留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之后逃亡日本,光绪三十六年(1904)回国。后调广西,由黄兴联系秘密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员发动起义,被推为总指挥。胜利后任云南军*都督。后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通电讨袁,并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兵入川与袁军激战,屡战屡胜。后积劳成疾,1916年8月赴日本就医,同年11月8日病逝。归葬岳麓山。遗著有《蔡锷集》。

  蔡和森

  1895--1931,湘乡人。1915年就读于岳麓书院改制后的湖南法高等师范学校。与*等人一起创办新民学会、《湘江评论》。中国*:二大、六大*委员,五大、六大政治局委员。1931年夏在香港被:英帝国主义逮捕,同年引渡到广州,被*反动派杀害。

  邓中夏

  1894-1933,宜章人。1915年就读于岳麓书院改制后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二大至六大*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江苏、广东省委书记,第二:军团政治委员、中国革命互济会党团书记。北方党组织创始人之-。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领袖。1933年在南京就义。

  杨树达

  1885-1956,,字遇夫,长沙人,语言文字学家。岳麓书院学制变革时期学生。曾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教授。研究古汉语语法及文字训诂学。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高等国文法》、《词诠》、《论语疏证》、《汉书窥管》等。

  黎锦熙

  1889--1978,又名劭西,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岳麓书院改制后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长沙报馆总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北京大学教授。*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一生从事语言科学研究和教学,在汉语语法研究、汉字改革和辞书编纂等方面有贡献。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等,主编《汉语辞典》。

  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新化人。近代民工革命家。书院改制时期学生。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未成,逃亡日本。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12月在东京参加*日本*《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中愤而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著作结成《陈天华集》。

  谢觉哉

  1883--1971,宁乡人。岳麓书院学制变革时期学生。1934年参加长征,历任*工农**秘书长、内务部部长、司法部部长、*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秘书长等职。*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八大侯补委员。

岳麓书院出过哪些有名的学生?曾国藩左宗棠皆求学于此

  岳麓书院的著名老师

  朱汉民

  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常委、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近些年来,不断地被邀请至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讲学、访学、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主持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清史》、《中华大典》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图书以及其它部省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十多项。主持“中国书院博物馆”的筹备建设以及岳麓书院及中国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电视媒体联合并主持“千年学府论坛”。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编丛刊《中国书院》。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多篇。其学术著作有多种被纳入国家重点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湖南省及教育部的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成果奖。

  陈戍国

  男,194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柏水村。1964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68年毕业(此依常规而言)。1979年至1982年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古音韵学家、《龙》(《文心雕龙》)学家、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郭君重晋稀教授。1987年至1989年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当今治礼经之第一人”沈凤笙文倬教授。1994年,湖南省人事厅批准陈戍国为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2000年,陈戍国受聘于湖南大学,此后到现在,为该校岳麓书院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三十年来,陈戍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礼制礼学,其次为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古代史学、古代文献学。著作已出版者,有《中国礼制史》系列专著凡六卷,此为中国第一部礼制通史,凡280万字;还有《诗经刍议》、《十子平议》。论文代表作有《说“桃之夭夭”与“原隰裒矣”》、《论以礼说<诗>与以诗说<诗>》、《唐代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大金祭祀与相关问题》、《关于<白沙宋墓>注释的三点意见》、《懂点礼制于古籍整理有益》等。没有在所谓一级出版社、刊物发表的东西。岳麓书社(湖南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书五经》(点校本)与《四书五经校注》(连同经典原文凡246万字),是陈戍国整理古籍的主要成果。正式出版而由陈戍国整理的古籍另有数种(如《四书集注》、《周礼仪礼礼记》等)。

  陈先初

  1955年出生,湖南临澧人。史学博士。1977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曾参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湖湘文化研究”等国家课题,主持“侵华日军在湘暴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宪政思潮研究”等部、省级课题,在研项目有国家重大课题“清史·湘军”(参加)、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资助课题“民国时期中国*思潮研究”(主持)等。已出版学术专著《精神*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程潜与近代中国》、《军界元老程潜》、《侵华日军在湘暴行研究》及合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民国学案》、《二十世纪中国史》、《湖南近现代史》、《博览群书的*》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或被《新华文摘》转载、摘录,或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收录。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级奖。

  姜广辉

  中国黑龙江省安达县人,1948年5月生。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学习,师从侯外庐先生修中国思想史。1981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哲学》主编、《朱子学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起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近三十年,涉及研究领域:中国文化史、简帛学、中国经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清代思想史等。主要著作有:《颜李学派》(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文化传统简论》(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理学与中国文化》(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二卷已于200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近年多次赴海外作简帛学方面的学术报告(2001年赴日本,2004年赴美国、法国、2005年赴*等)。

  张松辉

  男,1953年3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教学科研工作。已出版《老子研究》、《庄子考辨》、《〈论语〉〈孟子〉疑义研究》、《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十世纪前的湖南宗教》9部学术专著,出版《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新译庄子》、《新译无能子》、《新译坐忘论》、《新译妙法莲华经》、《新译杜牧诗文集》7部译著。发表《重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谈道家对先秦楚辞的影响》、《老子的循环论是正确理论》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登或全文转载。主持的科研课题有“元明清道教与文学”(1999年国家社科课题)、“宗教典籍(主要是道教)整理”(1999年全国高古委社科课题)、“三维人生(谈儒释道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1999年湖南省教委社科课题)、“早期全真教文学研究”(2005年湖南省社科课题),还参加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道教思想史”。

  章启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湖南省湘潭市。湖南大学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研究与教学,学术兼职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孔子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周敦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院》副主编。近10年来主持完成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近代湖南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流基金课题1项:《王夫之<四书>学的早期启蒙思想》;独立著作2部:《旷世大儒――王夫之》、《王夫之四书学思想研究》,参与著作4部《儒家伦理哲学》、《中国德育思想研究》、《社会理想志》、《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发表论文《论司马温公<家范>的家庭伦理思想》、《洪秀全社会理想述评》、《二程天理论的伦理学特质》、《试论二程性理合一的道德学说》、《二程与周濂溪邵康节》、《王阳明道德哲学解构》、《儒学变迁与明末清初学术流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明末清初实学的历史特征》、《王夫之经学的基本特征》、《王夫之对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王夫之与程朱陆王格致论比较》、《王夫之的以有为性的人性论》、《西体中用--谭嗣同的文化观》等50余篇。目前在研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清代理学研究》。

  肖永明

  湖南武冈人,1968年4月生,1986年考入湖南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留校工作。1992年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习中国思想史,1995年6月获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继续学习中国思想史,1998年7月获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岳麓书院工作,1999年6月任副教授,1999年12月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中国思想史研究,2001年12月出站,回岳麓书院工作。2003年6月任教授。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现任岳麓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课题等,出版独立或合作完成的著作6部,发表论文60多篇。科研成果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于振波

  1966年生,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旗人。1984-1988年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就读本科。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张传玺先生研究秦汉史,获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简牍所见汉代考绩制度探讨》。1993-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林甘泉先生研究秦汉社会史,获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秦汉法律与社会》。1998年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任教。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理事。主要研究简牍学与秦汉三国史。著作有《秦汉法律与社会》、《走马楼吴简初探》、《走马楼吴简续探》等,翻译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合译),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为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培育对象,获得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术交流情况:2006年9月下旬,先后参加韩国忠北大学校史学会“中原律令与社会?文化”学术讨论会(在韩国忠北大学校),韩国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中国古中世史学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韩国东国大学校),并在韩国忠南大学校百济研究所介绍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状况。

  吴龙辉

  1965年10月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乡杨树坑。少时在家乡上小学、中学,半耕半读,曾自学乡党应酬及中医古文,曾向伯祖父吴旭初先生与族伯父吴桂丹先生学习诗词对联及朱子家礼。1981年8月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5年制本科班,1986年5月起师从该校聂石樵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1989年8月起师从该校启功教授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聘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1993年10月聘任湖南师范大学讲师,1994年2月转任副教授,1995年7月转任教授。1997年7月由湖南省人事厅颁发教授执照。1999年9月聘任苏州大学教授。2000年7月聘任湖南大学教授。著有《原始儒家考述》、《孔子言行录》、《墨子白话今译》等;主编有《中华杂经集成》、《艺术生活小品古籍丛刊》、《古诗文精品录》等;发表论文有《说“老子”》、《<九歌>源于黄河流域考》、《<天问>为历史教材说》、《“儒分为八”别解》等。另有散文、诗词创作《中秋望月》、《回乡偶书》、《寄远》等发表。

  邓洪波

  男,汉族,1961年10月出生,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合作学术丛刊《中国书院》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书院文化书库》首席专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曾遴选为机械部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5年入选湖南省首届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学院文化研究工作。曾经主持、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图书项目8项、湖南省及教育部社科项目6项,港台合作项目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参编词典6部、整理古籍8部,合计近500万字。书院研究依托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长期坚持资料建设,考据与理论并重,时有创获,已经形成以书院文化为主的特色,兼及科举制度、古籍整理,涉及历史、教育、哲学、图书馆、文化事业等领域。主要心血凝于《岳麓书院史略》(1986)、《中国书院辞典》(1996)、《中国书院制度》(1997)、《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1998)、《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已出楹联、学规、章程、揽胜、诗词五册,1999-2002)、《中国书院》(大型学术画册,2003)、《中国书院史》(2004年简体初版,2005年繁体初版,2006年简体二版)、《长江流域的书院》(2004)、《东亚历史年表》(2005)、《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全二册,2006)、《千年学府--湖南大学》(英汉对照,1996)、《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全二册,1997),其中《中国书院制度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岳麓书院史略》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中国书院辞典》获第二届国家优秀辞书三等奖(1997)。曾游学于西洋美国,东洋日本,南洋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国韩国,以及国内香港、*等二十余个省区,考察、研究书院,以为书院文化研究和中国书院博物馆建设效力。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清史·书院学校表》、《中国书院文献研究》、《中国书院藏书研究》、《中国书院教育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中国书院章程集成》、《中国书院图谱》、《中国书院文献丛刊》(暂定名)、中国书院博物馆等。将岳麓书院建成国内外公认的中国书院研究与资料中心,多有望焉。

  陈松长

  1957年4月生,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员。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周秉钧先生,攻读汉语史专业先秦汉语方向的硕士学位,1988年6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湖南省博物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研究员。全国秦汉史学会、楚文化研究会、汉画学会理事,马王堆帛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史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专家组、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简帛研究》杂志编委,《简帛研究译丛》副主编,四川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简帛集成》副主编,主要从事楚汉文化、楚汉简帛、玺印书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出版《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马王堆汉墓文物》(合著)、《玺印鉴赏》、《马王堆帛书艺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何绍基种竹日记》(合编)、《帛书史话》、《简帛选粹》8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马王堆帛书〈刑德〉研究论稿》、《马王堆帛书竹简文字编》等11部学术著录和学术论文40余篇。

  向桃初

  湖南慈利人,1965年4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此后一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2004年任研究员。2006年7月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任教授。2007年1月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日本滋贺县立大学进修和美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侧重湖南及中国南方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近30篇,建立了自己关于湖南及周边地区商周青铜器和古代文化的学术体系,基本解决了“湖南商周铜器之谜”这一重大学术问题。2001至2005年主持发掘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古城,获“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2006年完成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湘江下游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现任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

  吴仰湘

  1970年2月生,湖南省溆浦县人。198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至1999年毕业,先后获历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2年加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研人员行列。2006年晋升教授。曾以项羽、吕后、蒋百里、皮锡瑞、朱一新、王闿运、王先谦等人物研究为中心,在各种期刊、集刊、著述或两岸学术会议上发表秦汉史、近代学术史、湘学史、经学史等论文30余篇,并出版《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2年1月)。日前主要从事《皮锡瑞全集》的整理。

  李清良

  1970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1988-1997年,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文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7-2005年,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文艺理论教研室。2006年任教于湖南大学文学院,2007年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1998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评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阐释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种:《中国阐释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论思辨思维》(岳麓书社2001年版)、《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另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合作专著3种。先后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1998年7月,曾赴韩国大田市参加“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讨论会”;2002年11月应*“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主持人黄俊杰教授邀请,至*大学访问一个月。

  李兵

  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博士论文《书院与关系研究》获得福建省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4月在*大学出版中心出版繁体字版。2005年8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体字版。与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国科举史》(第二作者,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出版,2006年再版)、《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本人为第二作者,长春出版社2004年出版)。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明日报》、《中国大学教学》、《江苏高教》、《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学教育科学学报》、《船山学刊》刊物上发表30余篇论文,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承担的课题主要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书院与科举互动关系研究”(青年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书院与学术学派研究”(一般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科举与高考改革比较研究--以湖南为个案”(一般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