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缓存淘汰算法-LRU 实现原理
前言
我们常用缓存提升数据查询速度,由于缓存容量有限,当缓存容量到达上限,就需要删除部分数据挪出空间,这样新数据才可以添加进来。缓存数据不能随机删除,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某种算法删除缓存数据。常用淘汰算法有 lru,lfu,fifo,这篇文章我们聊聊 lru 算法。
lru 简介
lru 是 least recently used 的缩写,这种算法认为最近使用的数据是热门数据,下一次很大概率将会再次被使用。而最近很少被使用的数据,很大概率下一次不再用到。当缓存容量的满时候,优先淘汰最近很少使用的数据。
假设现在缓存内部数据如图所示:
这里我们将列表第一个节点称为头结点,最后一个节点为尾结点。
当调用缓存获取 key=1 的数据,lru 算法需要将 1 这个节点移动到头结点,其余节点不变,如图所示。
然后我们插入一个 key=8 节点,此时缓存容量到达上限,所以加入之前需要先删除数据。由于每次查询都会将数据移动到头结点,未被查询的数据就将会下沉到尾部节点,尾部的数据就可以认为是最少被访问的数据,所以删除尾结点的数据。
然后我们直接将数据添加到头结点。
这里总结一下 lru 算法具体步骤:
- 新数据直接插入到列表头部
- 缓存数据被命中,将数据移动到列表头部
- 缓存已满的时候,移除列表尾部数据。
lru 算法实现
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到,lru 算法需要添加头节点,删除尾结点。而链表添加节点/删除节点时间复杂度 o(1),非常适合当做存储缓存数据容器。但是不能使用普通的单向链表,单向链表有几点劣势:
- 每次获取任意节点数据,都需要从头结点遍历下去,这就导致获取节点复杂度为 o(n)。
- 移动中间节点到头结点,我们需要知道中间节点前一个节点的信息,单向链表就不得不再次遍历获取信息。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结构解决。
使用散列表存储节点,获取节点的复杂度将会降低为 o(1)。节点移动问题可以在节点中再增加前驱指针,记录上一个节点信息,这样链表就从单向链表变成了双向链表。
综上使用双向链表加散列表结合体,数据结构如图所示:
在双向链表中特意增加两个『哨兵』节点,不用来存储任何数据。使用哨兵节点,增加/删除节点的时候就可以不用考虑边界节点不存在情况,简化编程难度,降低代码复杂度。
lru 算法实现代码如下,为了简化 key ,val 都认为 int 类型。
public class lrucache { entry head, tail; int capacity; int size; map<integer, entry> cache;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this.capacity = capacity; // 初始化链表 initlinkedlist(); size = 0; cache = new hashmap<>(capacity + 2); } /** * 如果节点不存在,返回 -1.如果存在,将节点移动到头结点,并返回节点的数据。 *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entry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return -1; } // 存在移动节点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 * 将节点加入到头结点,如果容量已满,将会删除尾结点 * * @param key * @param 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entry node = cache.get(key); if (node != null) { node.value = value; movetohead(node); return; } // 不存在。先加进去,再移除尾结点 // 此时容量已满 删除尾结点 if (size == capacity) { entry lastnode = tail.pre; deletenode(lastnode); cache.remove(lastnode.key); size--; } // 加入头结点 entry newnode = new entry(); newnode.key = key; newnode.value = value; addnode(newnode); cache.put(key, newnode); size++;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entry node) { // 首先删除原来节点的关系 deletenode(node); addnode(node); } private void addnode(entry node) { head.next.pre = node; node.next = head.next; node.pre = head; head.next = node; } private void deletenode(entry node) { node.pre.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 = node.pre; } public static class entry { public entry pre; public entry next; public int key; public int value; public entry(int key, int value) {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entry() { } } private void initlinkedlist() { head = new entry(); tail = new entry(); head.next = tail; tail.pre = hea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rucache cache = new lrucache(2); cache.put(1, 1); cache.put(2, 2); system.out.println(cache.get(1)); cache.put(3, 3); system.out.println(cache.get(2)); } }
lru 算法分析
缓存命中率是缓存系统的非常重要指标,如果缓存系统的缓存命中率过低,将会导致查询回流到数据库,导致数据库的压力升高。
结合以上分析 lru 算法优缺点。
lru 算法优势在于算法实现难度不大,对于对于热点数据, lru 效率会很好。
lru 算法劣势在于对于偶发的批量操作,比如说批量查询历史数据,就有可能使缓存中热门数据被这些历史数据替换,造成缓存污染,导致缓存命中率下降,减慢了正常数据查询。
lru 算法改进方案
以下方案来源与 mysql innodb lru 改进算法
将链表拆分成两部分,分为热数据区,与冷数据区,如图所示。
改进之后算法流程将会变成下面一样:
- 访问数据如果位于热数据区,与之前 lru 算法一样,移动到热数据区的头结点。
- 插入数据时,若缓存已满,淘汰尾结点的数据。然后将数据插入冷数据区的头结点。
- 处于冷数据区的数据每次被访问需要做如下判断:
- 若该数据已在缓存中超过指定时间,比如说 1 s,则移动到热数据区的头结点。
- 若该数据存在在时间小于指定的时间,则位置保持不变。
对于偶发的批量查询,数据仅仅只会落入冷数据区,然后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去。热门数据区的数据将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就解决了 lru 算法缓存命中率下降的问题。
其他改进方法还有 lru-k,2q,lirs 算法,感兴趣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程序通事,获得日常干货推送。如果您对我的专题内容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博客:
上一篇: 第三章、处理数据
下一篇: html-前端内容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