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多少年?刘伯温怎么回答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伯温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即使是开国君王也不可能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后人留下一个尽可能高效、运转优良的国家机器。因为,历代王朝都无法永恒传承,所以,民间也就开始流传各种关于王朝更迭的传说。好比,唐代有关“推背图”的演绎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据说,袁天罡和刘淳风演绎唐朝的国运,不断推演,最终入了迷。他们一路推算到了武则天的将来,看到了安史之乱,看到了唐朝最终的灭亡,甚至,还看到了中国未来几千年的国运起伏。关于推背图的传说在民间一直非常流行,以至于,明朝也出现了一个袁天罡式的人物。
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刘伯温成为了百姓眼中的明代袁天罡。人们相信刘伯温可以预知未来,于是,便给他编造了一个预测国运的故事:
当年,朱元璋定鼎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作为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君臣对于国家的命运非常看重。而朱元璋很早就知道刘伯温具备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便向刘伯温询问有关明朝国运的事情。刘伯温是开国元勋之一,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在皇帝的垂问下,他不能不老实交代。
刘伯温对于天文地理以及数学风水等学问无所不精,尤其在玄学谶纬之道上更加有造诣。既然,皇帝问起了国家的命运,作为大师的刘伯温不可能不去回答,更不可能只说一些绵延万世、福泽长久的套话。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为大明测算命途。
他对刘伯温说:“世间哪里有什么万年王朝,万年天子?朕赦爱卿无罪,爱卿不防为朕据实以闻!”据说,当时刘伯温在心中推算了很长时间,然后,对朱元璋说:“大明王朝的国运应该会‘遇顺而止’”。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答案以后,沉吟良久,然后长叹一声,遂手书“遇顺而止”四字数遍才曰:“三百年亦足矣!”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刘伯温测算大明国运的故事。
然而,在这则故事中同样有一个困扰后人的谜团——什么叫做“遇顺而止”呢?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大凡谶纬之道,答案一定是模棱两可的。刘伯温所谓的“遇顺而止”也具备这样的特性。我们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都可以说得通。
首先,如果从字面意思的角度来理解,“顺”即顺从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大明三百年的国运耗尽依旧,自然而然就会灭亡,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束。
其二,如果从玄学的角度去看,当年李自成的政权名叫“大顺”。闯王最终打进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于是,也可以将这个“顺”理解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就是说,如果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建立,那么,大明的国运也就到头了。
最后“顺”还可以理解为清朝皇帝的年号“顺治”。顺治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个皇帝,清朝既然已经建立了政权,并且,制定了年号,那么,大名自然也就被取代,大明的基业自然也就到此为止。
所以说,我们从这三个角度理解遇顺而止都是合理的,都能够逻辑自洽。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要明白,所谓的“遇顺而止”的传说,其实,最早是在清朝人邓士友的典籍《国朝要典》中发现的:“高庙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所谓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给民间百姓*,解释自己夺取明朝政权的合法性,不能真的以为刘伯温具有通天彻地的能耐。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既然,刘伯温能够知晓那么多未来的事情,那么,明朝的君王们为何还要那么努力地镇压一波又一波的*呢?既然天命已经给出来了,那么,只要顺从不就可以了吗?所以说,所谓的阴阳谶纬其实都是愚民的把戏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一个阶下囚换来两国和平
下一篇: Mac下安装JD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