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为什么那么悲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一心为官报效国家,但仕途坎坷屡不受用,后期因战乱不断,体会到人间疾苦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
杜甫是中国史上的伟大诗人,在诗坛方面的影响很是深远,他所经历的朝代从盛唐到中唐,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也丰富了他所写诗歌的类型,他这段时间所写诗歌不仅代表着他心境的变化也代表着历史的变化,真实的反应了历史事件。
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因却有很多种说法,毕竟年代过去这么久,而资料记载也不多,现在得出的众多死因也均是后人根据资料或者其他进行猜测的,但这同样为我们对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帮助。
其中一个说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当时杜甫携带家人回衡州,路经湖南,因贫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后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经历了两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卧病在舟。有说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种说法杜甫为风疾而逝;更有专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诗句“我多长卿病”推断出的。
另外的说法是杜甫在大热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记载杜甫时受洪水之困,数日未进食,后德蹭数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据此认为是因热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还有一种是认为杜甫为溺亡,这出自唐代李观《杜诗补遗》中的一段话断定的,但归于想象,却没有什么根据。
春夜喜雨?杜甫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著名的一篇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草屋居住时期所作,当时杜甫来成都定居已有一两年时间,躬耕于田,种花栽树,自给自足,与农民交往甚深,因此同农民一样对春雨很是期待和喜爱,遂写下此诗。
引《春夜喜雨》原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夜降春雨有着格外的喜爱,因为春雨滋润万物,万物复苏,代表着新希望,也抒发了诗人杜甫喜悦之情。诗人从一开始就赞叹春雨为“好雨”,因为春天万物需要雨水的滋润,于是春雨格外珍贵,而诗人以“知”、“乃”两字表明了春雨的及时,极为传神。
而后又以“潜”、“细”来描写了春雨的动态,春雨常在春夜来临,白天又依旧阳光明媚,因此表明它悄悄的来又无声的走,这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春雨的可贵之处。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正表明了雨夜的一个生动夜景图,雨意正浓,黑云压空,唯见江边灯火通明的船只,一幅美景由此诞生,也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感。
最后两句则是雨后的早晨之景,使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达到顶端,被细雨滋润过后繁花似锦的景色犹如重生,甚是迷人,一股春天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杜甫妻子
?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揭秘:历史上元朝的统治到底好不好?
下一篇: 历史上最让人扬眉吐气的四大王朝是哪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