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里的富士康:贵阳凭什么做中国大数据之都
说起贵州,你的印象是什么?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是“黄果树大瀑布”?
这个偏居中国西南部、位居云贵高原的省份,最近刷新了人们对它的理解。先是5月,包括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等科技界红人齐聚这里,参加一场高规格的大数据峰会。当时马云说,十年后的经济变局也许是贵州惹的“祸”。再是6月,**总书记*走进贵阳市大数据广场,听取大数据产业介绍,对当地*说:“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贵州省会城市贵阳给自己的定位是“数据之都。7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市民、官员都在谈论大数据,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大展拳脚,而创业者们正从全国涌来。
全城免费Wi-Fi
刚下了飞机,澎湃新闻记者就在机场搜到了命名为D-GuiYang的免费Wi-Fi信号。一般来说,城市在几个热点区域布置免费Wi-Fi并不稀奇,但贵阳竟然是在全市布置的。
不过记者发现,很多区域还没覆盖这个信号,连不上。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2015年开始建设,2018年完成全覆盖,也就是说,目前尚在建设初期。
不过,通信业专家项立刚对此并不看好:“肯定要失败,有这钱为何不支持运营商宽带建设?Wi-Fi技术有问题,全城布置成本高,年运营费用要50亿元,这钱贵阳市*掏得起吗?”
按照一般模式,公共Wi-Fi的确烧钱,但结合大数据,贵阳也许有底气这么做。
根据报道,全城的Wi-Fi热点的投资方,是富士康、阿里巴巴、世纪互联和贵阳市*。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几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富士康是大股东,阿里巴巴是二股东。
“这种全城免费Wi-Fi不可能做成公益项目,他们收集大家上网产生的数据,将数据脱敏处理,了解人们最近关注的内容、收入、消费水平、信用等情况,未来推到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里去交易。”上述人士透露。
据澎湃新闻了解,贵州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初期以代码表示,共3个项目:全城免费Wi-Fi是701项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是702项目,大数据与金融投资市场是703项目。
通过701和702其中的联系,免费Wi-Fi找到了造血功能,也成就了与其他不同的商业模式。
“一把手工程”
斥资造全城免费Wi-Fi只是阿里巴巴在贵州行动中的冰山一角,马云的野心不止于此。
马云此前曾多次到访贵州。2014年4月,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会见马云,贵州省人民*与阿里巴巴签署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
彼时,贵州省正加速大数据产业发展。2014年6月,贵州省*成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陈敏尔亲自担任组长。
阿里云高级业务专家何为告诉澎湃新闻,当时阿里云在贵州各*部门调研迁移上云的可行性,就是在这个小组带头下。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组成员参加了他们每天的例会,无论白天黑夜。
去年底开始,基于阿里云技术,贵州把整个*IT系统迁到云上,命名为“云上贵州”,建立交通、环保、食药、工业、电子政务、旅游、电商7朵云的41个业务系统。
贵州省更是激进地规定:除有特殊需求外,所有省级政务部门将不再自行购买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硬件设备,不再自建机房,*数据统一存到云上。
“这是一把手工程。贵州省委书记和省长十分重视,愿意突破原来的限制。”何为说。
据澎湃新闻了解,目前,食品安全云、交通云等已初步建设完成。还有一些大的委办局因为原系统集成性和捆绑性很强,还在陆续迁移过程中。整个建成后,*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会被打破,为大数据的形成、共享和挖掘提供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云平台,贵州交通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贵州省*厅交警总队管辖区内,今年1-7月没有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在指挥中心,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实时展现交通数据的大屏幕,它的背后是一套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云平台可以智能将车辆图片进行结构化处理,与真实车辆图片进行对比,瞬间判别这辆车是假牌还是套牌车,指挥平台发现之后,民警前端拦截;云平台还可以监管公路客运、危化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对驾驶员进行人像比对。
屏幕显示,*云的数据已经达到近100TB。“原来的条件下,100TB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我每个月都产生100TB数据。”指挥中心主任王斌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云上贵州”只有他们用上了大数据分析功能。
王斌说,指挥中心的业务迁移上云,他们只用了一个月。“我们的模式和阿里云给12306(铁路售票网站)做的一样。新的东西全部上云。老的机房,我们抽取数据,把查询摆在云上,因为查询消耗的资源量非常大,而读写生产还是放在老的系统上。”
富士康的山中数据中心
郭台铭同样不愿错过贵州。
在贵阳市区,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个富士康招聘点,上面有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招人的信息。不过工作人员说,“5月份招的时候,职位被一抢而空。”那里现在容纳了几万名工人,生产苹果、小米、华为等产品。
富士康在贵州不仅是代工厂的角色,去年7月投产的产业园还拥有数据中心、研发中心,而后两者才是富士康在贵州的重头戏。
当地多名人士告诉澎湃新闻,富士康在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造在了山洞里。“他们挖空了三座山,装了几万台服务器!”一名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说。
高标准的数据中心是大数据的“基础设施”,阿里云等云公司都会来租用。富士康的这些数据中心则服务于全城免费Wi-Fi。
翻阅贵州日报,记者找到了些许端倪。“富士康园区中有一座小山,在建设厂房时如何处置让人费尽心思……设计人员将山底部的两头打通形成隧道,这里就变成了天然的绿色隧道数据中心。这一设计借助隧道的 ‘穿堂风’和山体内部温度低于外部的自然条件,成为机房服务器的天然 ‘空调房’。”
2013年7月,当郭台铭第一次来到贵州时,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宜居生态的城市:“一件衬衫,穿了两天,衬衫衣领还是和洗过的一样。”
吸引郭台铭的,其实是适宜气候所带来的巨大成本节约。7月中旬那几天中午,记者在室外也没有感到太热。
贵阳当地一位人士介绍,“数据中心机房需要控制在低温,而贵州本身气候宜人,电费又便宜(这边的电力都是卖到外省),贵州就会有优势。如果在成都平原,投入的电费比重是远远超过贵州的。”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也提到这点: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在富士康所在的贵安新区,还坐落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云计算基地和数据中心。电信一期3万台服务器已投产,*6月就来到这里考察。相关人士预计,7月和8月,联通和移动服务器也将投产。贵安新区是国务院2014年1月批复同意设立的*新区,贵阳市驱车过去1个多小时,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
不过,在中国10个*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的名单中,不见贵州踪影。
一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苹果确定会在贵州放一个数据中心。”
据中新网此前报道,在富士康的推动下,美国苹果公司副总裁丽莎·杰克逊6月11日在贵阳表示,苹果将进一步密切与贵州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苹果公司亚太数据中心落户贵州。
郭台铭还是贵州省*经济顾问,2013年后郭台铭每年都到贵州一次,而他如此钟爱贵州,恐怕还与自己的新业务相关。
上述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富士康把无人汽车的研发放到了贵阳,因为无人汽车的编程和测试需要气象大数据支撑。同样的路况下,温度、雨雪等区别会影响无人汽车的行驶速度、行驶习惯。
创业者的人才之困
光有数据中心不代表拥有大数据产业。
眼下,中国创新力最汇聚的地方在北京,至少一半的科技创业公司在北京诞生。
7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贵阳高新区的大数据广场,这里由一幢老大楼、两三幢新大楼组成,还有一些大楼在建。这里和北京的中关村广场定位一样,聚集中小企业,不过这里来往的人不多。
新三线是这里惟一的咖啡店,同时也是众创空间、孵化器。下午2点,记者走进发现,没有一位客人。“新三线去年9月开张,已经可以说是贵州创业环境变化的缩影。”一创业者说。
新三线店长刘英男告诉澎湃新闻,“贵州以前的创业氛围并不好,基本上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不太需要交流,而需要‘关系’。走到新的IT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和用户的关系’。融资方式以前也不是风险投资,而是债权投资。”
刘英男说,他们现在经常接待外地创业者,回答他们所关心的“贵州创业氛围如何”“创业方向集中在哪些行业”“人才多不多”“*投入如何”等问题。
就在记者到访后一天,著名天使投资人李开复携团队来到这里。刘英男说,今年有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来这里物色项目。
创业者多了起来,但是几个孵化器的负责人都直言,直接从事大数据方面的创业者并不多。“一个公司直接负责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的很少。其实国内来讲都很少,很多人对大数据还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但是反过来说,又很少有企业和大数据没有关联。”刘英男说。
赵叶飞是贵州少数大数据创业者中的一个。
他的团队小面科技正在建设中国人的皮肤大数据中心,用于开发定制面膜。他们开发了一款手机App,让用户可以测试自己的皮肤状况,然后他们结合采集到的皮肤数据、环境数据、护肤过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荐用户专属的面膜。他们还为此在广州建了一个工厂,来建设这些有独特配方的面膜。
赵叶飞对贵州的创业氛围变化感同身受。2012年,他们几个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友聚到了贵州,“互联网东部发展比较快,西部比较落后,落后意味着有空间。”赵叶飞告诉澎湃新闻,当时他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给运营商、省经信委开发软件。彼时,贵州跟随全国的风潮搞“工业园经济”。
“前几年感觉各方面都比较弱,什么都没有。2014年开始,从大数据概念提出来之后,贵州创业环境变化特别快。”赵叶飞说。
赵叶飞团队最近在北京融资时遇到一个插曲让他哭笑不得:在认可了他们的商业模式之后,“投资人交底说,有几个贵州的小伙子做互联网。我的脑袋里面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穷山僻壤里,几个饭都吃不饱的小男生做互联网!贵州有懂做移动互联网的吗!”赵叶飞笑着回忆称,经历了曲折,现在能证明他们是对的。
不过现在令赵叶飞困惑的是,优秀的人才难觅。“IT研发人才东西部差距很大,设计类、新媒体类的人才贵州也很缺,我们之前把人送出去培养后再用人。”他说。
“贵阳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受高级人才极度缺乏而被制约。”贵阳另一个孵化器“创想家”总经理刘波也对澎湃新闻提到人才问题。
“早几年我们在这里搞北京大学校友会的时候,人非常少。现在有很多人从各地回来,博士在这里创业直接给房子、几十万元的奖金,给配偶解决工作,扶持力度非常大。”赵叶飞也是北大研究生。
贵阳、北京双城记
*也正在把北京的资源带到贵州: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和中国首个众筹金融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分别于今年4月和5月成立,从金融层面给予大数据产业支持。
它们都位于刚落成的互联网金融特区大厦。这里与老市区形成鲜明对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厦靠近贵阳市人民*和举行数博会的贵阳国际会展中心。
两所沿用了*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两所的大股东都是一家国企,大数据交易所还有九次方大数据、富士康等参投,金融交易所有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领筹网等参投。参投的公司大多不是贵州企业,但他们其实是绝对主角。前者的总裁王叁寿同时是九次方大数据执行总裁,后者的董事长刘文献同时是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董事长。
刘文献对澎湃新闻透露,自己加入贵州大数据产业,是贵阳市副市长王玉祥找到了他。他俩都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刘文献说,来贵州的因素有两点:一是贵州可以容错,“我们国家以前比较追求成功文化,但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的,要允许容错。”二是贵州的制度创新好,他们希望打造众筹金融生态圈的想法得到了很大的认同,众筹金融基金、众筹金融协会、世界众筹大会、世界众筹小镇等就像九大行星围绕着地球转一样围绕着众筹金融交易所。“我们正研究制定贵阳支持众筹的16条文件,如果出台的话将成为很多第一。西部地区传统金融落后,反而为新金融创造了机会。”
很多原来北京员工支援贵州来到众筹所,筹备10月将要举行的世界众筹大会。他们的名片上都印着北京和贵阳的两处办公地址。
另一个“全国第一”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把大数据转换为资产,在全球进行“买卖”。交易所作为中介,负责对数据进行保密清洗、分析、建模,把底层数据变成可视化数据,解决数据如何保护隐私、数据所有权等问题。
目前,交易所会员(买卖双方)包括阿里巴巴关联公司蚂蚁金服、开发余额宝的天弘基金、恒生电子、京东、中国移动、中国人寿、西南证券等150家,还有一百多家在走协议。
王亚川告诉澎湃新闻,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买方是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对*大数据需求比较大。*大数据包括工商、税务、水电煤、社保等信息。在中国,*掌握着最齐全、庞大与核心的数据。*数据分为三种,完全公开的政务信息、有偿公开的数据、永不公开的数据,目前能够充分开放*所掌握数据的并不多,贵州省正在实施。
据了解,大数据交易所目前已经交易2000多笔,交易额达到1000多万元。
王亚川同时说,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和北京设有团队,“北京的可能还多一些”。未来从人员规划和架构讲,以贵阳为主。
“贵阳适合双城记,春天在北上广,夏天来这避暑。”赵叶飞开玩笑说。
投资人已对赵叶飞说,如果融资完成,一部分人留在贵州,一部分人到北京去建团队。“既然你要颠覆行业,你就要做更深入的东西。要做第一,得去北京。”
“贵州虽然提前走了一步,但不代表领先十步百步。现在贵州发展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的政策,推动力比较大。在此基础上提供应用,把数据变成价值,还是需要时间来改变的。”贵州一位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