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平献土是怎么回事?教皇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有个“梵蒂冈城国”,它是天主教教皇的驻地,是一个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人,其中85%是意大利人;四周有高墙与罗马城分隔,惟东面的圣彼得广场向外敞开,步行环绕一周只需45分钟。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为控制基督教,在这块教会所称谓的耶稣门徒圣彼得的殉难处建立了教堂,称君士坦丁大教堂。公元15世纪起改建为圣彼得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教堂前面有可容纳1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两翼的回廊有240根大理石巨柱,回廊顶端屹立着140座雕刻巨像。别看它如今占地不过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数,上溯1000年,它可是中世纪历史舞台上一个颇为重要和显赫的角色呢!
那么,教皇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教皇拥有自己的领土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故事还得从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献土说起。
公元7世纪至8世纪上半期,在亚平宁半岛上存在东罗马帝国、伦巴德王国的和教皇三种*。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中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那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此时,东罗马帝国的注意力集中于东方,且远离罗马,无力为教皇提供保护。于是,教皇便不得不在“蛮族”国家中寻求支持力量,他转向了当时比较强大的法兰克王国,要求与法兰克王国结成政治和宗教联盟。宫相丕平、法兰克王国的实际*者就成为罗马教皇争取的对象。
丕平的家世颇为显赫。当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之后,法兰克人在高卢地区定居建国,最初的统治者乃是墨洛温王朝诸王。但是这些克洛维的子孙远远没有其先祖的胆识才能,不学无术、贪图安逸、慵懒懈怠,顶多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乘坐牛车巡游一番,国家大事是一概不管,文治武功半点也无,直搞得国家四分五裂、干戈扰攘。史书上记载:“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权力,除了国王的空洞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入于宫廷长官——宫相之手,他们操纵全权。”宫相一职,原来不过是国王的大管家,负责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后来随着诸“懒王”的衰败,宫相权力日重,逐渐掌管了王室法庭、官员任免、土地封赏等事务,甚至能统帅军队,将“懒王”作为傀儡操纵,到七、八世纪之交,宫相俨然已是国家实际统治者。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丕平不想使篡位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惹起他人反感,他也需要勾结教皇,寻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自己篡位称王披上合法的外衣。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见罗马教皇扎恰里(741—752),切实了解教皇对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的王位的态度,然后决定对教皇的取舍。使臣来到罗马谒见教皇,并向教皇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面对使者的提问,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答复道:“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者应为王。”得到教皇的认可,矮子丕平便马上动手,在法兰克贵族及其附庸的苏瓦松会议上,“根据全体法兰克人的拥戴,众主教的奉献和贵族的宣誓”,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把他关进修道院作僧侣,终于在这年11月达到篡位称王的目的,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752—757)则亲自到高卢为新国王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模仿圣经上所载以色列——犹太国创始人大卫王(前1013——前973)的榜样,将丕平和他的妻、儿涂上圣油。这一仪式使新王朝的国王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表示国王是“蒙上帝之恩当选”的神权国王,从而使丕平担任的国王成为上帝在世间统治的代表,反对国王就是反对至高的神。
丕平如此顺利地实现了称王的心愿,自然对教皇满怀感激。754年,伦巴德人入侵罗马,威胁到教皇领地,教皇亲往法兰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于庞帝翁,让教皇乘马,自己徒步行走,装出一副恭谦的样子。教皇赐给丕平以“罗马贵族”的头衔,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
“丕平献土”后,东罗马帝国曾要求收回在意大利的这些失地,但是却遭到矮子丕平的严词拒绝。他的理由是:他来意大利是“出于爱圣彼得,而不是出于爱拜占庭皇帝之情。”向法兰克王国求援的教皇,虽然称矮子丕平是“意人利的摄政和保护者”,但又感到从“蛮族”国王那里接受献土,终归不光彩,于是又杜撰了一段所谓发现了“君士坦丁的恩赐”的档案文件,来为“丕平献土”一事蒙上较为光彩的法理根据。这个伪造的文件说,早在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就把拉特兰宫、罗马以及帝国的西部交给教皇塞尔维斯特(314—335)统治,而他自己在希腊旧城拜占庭建立新都,号为新罗马,定名君士坦丁堡。这个伪造文件暴露了罗马教皇渴望扩张领土的野心。为了给自己的领土野心和世俗权力辩护,历代教皇都把这个捏造的故事作为护身符、遮羞布。
丕平献土以后,罗马教皇因掌握土地,所以他既是天主教会的领袖又是教皇国的世俗君主,权势日增。11世纪时在发动十字军东征中教皇*逐渐强大,13世纪时达到鼎盛,罗马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中心。往后随着西欧各国民族教会的兴起,罗马教皇的*才逐渐削弱。14世纪初,教皇受法王腓力四世控制,教廷设在靠近法国南部的阿维农。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将教皇驻地迁回罗马。
19世纪中叶,教皇的领土曾扩展到4万平方公里。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教皇的驻地仅限于罗马城内,受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保护。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的军队撤回巴黎。意大利王国于当年9月20日下令占领罗马。1871年,意大利*发布对教皇的《保障法》。但当时的教皇庇护九世拒不投降,坚持认为意大利的暴力占领和《保障法》都是非法的。他认为,教皇受基督的委托,不必由任何国家认可,也不受任何约束。他及其后继者,在几十年中,既不承认《保障法》,也不进入被占领的区域,自称“梵蒂冈囚徒”。教皇还规定,凡信奉天主教的外国元首,如果要到罗马来晋见教皇,不得与意大利国王和意大利*发生任何关系。此外,教皇还禁止意大利天主教徒参加意大利国会。意大利*针锋相对,解散了几千个修道院,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禁止在学校内进行宗教教育等等。意大利*和教皇之间的这个对峙局面一直相持到墨索里尼上台。
墨索里尼本是一个极端的反教权主义者。但是他上台后,觉得搞好与教皇的关系有利于推行法西斯主义。因此,于1929年开始与教皇进行秘密谈判。1929年2月11日,在双方互相妥协的情况下,签订了《拉特兰条约》。
1929年7月,新的梵蒂冈城国正式成立。现在,教皇有130余个“外交代表”,分别驻在各国或国际组织中,同时有100多个国家在这里驻有外交代表。根据《拉特兰条约》,梵蒂冈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教皇拥有“充分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梵蒂冈有自己的国旗、国徽、行政机关、法庭;有自己的机关报《罗马观察家报》和官方通讯社国际费特通讯社。
据教会的说法,罗马教皇共有266任,不包括被打入另册的对立教皇。其中任期最长的是第257任庇护九世,从1846年6月至1878年2月,任期达32年之久;而任期最短的是第230任乌尔班七世,从1590年9月12日至9月27日,一共才13天。在罗马266个教皇中,有30余人死于非命。据教会说,1517年一些红衣主教企图毒死利奥十世,事败后,这些红衣主教或被处死,或被监禁。按规定,新教皇必须由选举产生,但事实上一般都逃脱不了受世俗政权控制的命运。如在位将近20年的教皇维吉利(537—557)是由东罗马帝国皇后狄奥多拉扶立的。维吉利原是教皇西尔维驻君士坦丁堡的代表,因与皇后发生了暧昧关系,故被立为罗马教皇,而原教皇西尔维则被废黜,并发配充军。约翰十世(898—900),和塞吉阿斯二世(904—911)都是由在罗马掌握实权的情妇扶立的。教皇也废黜过几个国王,并把他们革除出教门。如11世纪中叶,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就被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逐出过教门。
教皇的权力象征是三重冠、权戒和权杖。权杖与一般主教教杖相同,但在杖的上端有一个横条,象征教皇三种权力:司训(对教徒教诲)、司祭(行祭礼)、司牧(为上帝放牧教徒)。现在梵蒂冈城墙、庭院仍由瑞士卫兵守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