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到底是什么样的 花样繁多,还有这类女子作陪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喝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根深叶茂的酒文化亦是如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皆有饮酒的习惯,他们或是借酒言志,或是饮酒吟诵,并且,还留下了许多代代相传的佳作。正因酒与诗词相伴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的酒文化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人不同于今人,喝酒亦有着许多的讲究。譬如:魏晋人喝酒必须得有气氛,唐人喝酒则爱玩情调。可是,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饮酒文化中,当属汉代人的惯例最惊世骇俗。因为,他们不仅爱喝美酒,饮酒时还必须有美女作陪,即:通常所说的“陪酒女”。
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馆,应出现在先秦时期,《鹖冠子·世兵》中提到的“伊尹酒保”中的“酒保”,便是指酒馆招徕顾客的店小二。可以说,汉代酒文化的崛起,与其高度发达的餐饮业,有着离不开的关系。如同今日饭店的设计一般,古代酒馆的老板也会将店里的好酒展示在门前的高台之上,高台旁则会特意安排一位美女揽客。
或许是因为“广告”过分“活色生香”,人们特别喜欢光顾这些街头酒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曾提到过一位颇为有名的“促销小姐”——卓文君,相传,她与才子司马相如私奔后,通过变卖马车在四川开了一家小酒馆。两人为了让酒馆的生意变得更好,便定下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规定,即:司马相如负责洗盘子,卓文君则只需在酒坛旁靠美色揽客。
除了在门口以色诱客外,酒馆老板一般还会雇佣年轻貌美的女子做“服务生”。乐府诗《陇西行》中便提到了一位堪称天姿国色的“陪酒女”,时人称之为“好妇”。相传,好妇十分擅长陪酒,所谓“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正是形容其老道熟练的迎客方式。虽然,“陪酒女”被归为“娼”,但是,很多“酒妓”却是只“卖艺不卖身”的。可是,即使规定如此,很多陪酒女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性骚扰”。
辛延年曾在其《羽林郎》中写过一个故事: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昱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即:霍将军门下有一个宾客叫冯子都,因为受到主人宠信,故其常常在街头酒肆仗势调戏卖酒女。相传,当时有一陪酒女胡姬,生的美貌无比,冯子都每次都对她动手动脚。一次,冯子都给她送了一面镜子,不堪受辱的胡姬竟当朝翻脸,警告冯子都:“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历朝酒文化的发展皆伴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严格来说,魏晋时期算不得酒文化发展的昌盛期,且当时朝局动荡,酒禁十分严厉。《魏书·刑法志》曾提到魏文帝于公元458年颁布的禁酒令,即:“酿、沽、饮,皆斩之”。可是,既然魏晋禁酒令如此严格,酒文化又是怎么蓬勃发展的呢?
原来,禁酒只是一时的规定,大多数时候统治者还是持开放态度的。简单来说,魏晋人的酒文化更体现在“氛围”层面,即:时人饮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食行为,而是上升至以歌舞助兴的精神阶段。曹植曾在其《箜篌引》中写道:“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奏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这也是算是从文学角度佐证了当时的歌舞升平。
魏晋时期,大多达官显贵家中都有艺妓,这些女子或专为宾客演奏,或为其跳舞、陪酒,种类无不繁多。仅负责陪酒的艺妓被称作“酒妓“,每当宾客欣赏歌舞时,酒妓便会陪宾客饮酒。据悉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每次设宴必会让家中艺妓出场。根据《晋书·王导传》的记载,王恺对这些艺妓的要求极为苛刻,若宾客喝酒不尽兴,没有喝光杯中酒,陪酒的艺妓就要被砍掉脑袋。
除了饮酒必须有歌舞相陪外,晋人还赋予了酒精神意义。譬如:阮籍、嵇康等文人,无一不在酒中探寻过精神家园。叶梦得在其《石林诗话》中曾提到:“晋人饮酒至沉醉者,或因方时艰难,或因人各怯祸,大抵皆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借酒消愁”。
到了唐代,唐代世风开放,酒文化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布衣百姓,无人不爱光顾酒肆。正如刘禹锡在其《百花行》中描绘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的盛景一般,长安城东、西市街头酒肆林立,酒客往来不绝。
至于唐朝的酒肆究竟热闹到什么地步呢?
《资治通鉴》中曾写道:“时禁中不酿,命于坊市取酒为乐。”即:宫里皇帝要喝酒,还得派人到坊间酒肆取酒,可见,其繁华程度。根据《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唐朝从昭应县城至长安城东门几十里的官道,两旁皆开着酒肆,赶路的行人大可“量钱数多少饮之”。
相传,这些酒肆售卖的酒水不仅口感好,价格也十分便宜,时人称之为“歇马杯”。在这数量众多的城郊酒肆中,当属渭城酒肆最富盛名。因地处通往巴蜀和西域的要道,人们为亲友送行多在此地践客。诗人王维最著名的《渭城曲》灵感便来源于此,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短短四句诗便道出了渭城酒肆经久不衰的本质原因。
唐人喝酒亦爱讲究情调,所以,酒肆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往往也会效仿前朝雇佣“陪酒小姐”,也称“女艺人”。当然,若是一些酒肆没有酒妓,宾客还会直接将情人带至酒店饮酒。李白口中的“妾劝新丰酒”就是指这种情况。长安如此,远隔千里的建康、凉州亦是如此。元稹在其《西凉伎》中提到的“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文中的“卓女”便是指陪酒女。
并且,唐代文人除了爱去普通酒肆外,还十分喜欢去“酒家胡”饮酒作乐。就如字面意思般,“酒家胡”是指胡人经营的酒馆,因酒馆内有胡地美女服务员,没钱也可赊账,所以,生意极好。时人称胡地美女服务员为“胡姬”,相比于苏州一带的“吴姬”,“胡姬”更是风情万种,更加的温柔热情,李白曾在其《前有樽酒行》中大加赞扬了胡姬的美貌和热情,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可见,胡姬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当时,朝廷甚至鼓励“以妓佐酒”,让妓女在酒肆招揽生意。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而元代出现了烧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到了明代,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酒域文化”的产生。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品,每逢佳节节令,“专用酒”十分流行。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行酒道的又一个高峰,饮酒特别讲究“陈”之字,以陈作酒之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时也有陪酒女,但是,此时的陪酒女跟以往不同,多数都是青楼女子了。
参考资料:
【《鹖冠子·世兵》、《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陇西行》、《羽林郎》、《魏书·刑法志》、《石林诗话》、《资治通鉴》、《渭城曲》、《西凉伎》、《前有樽酒行》】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