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城市从未改名?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改名字?
历史上哪些城市从未改名?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改名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城市改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不是近现代才有的,古代也有很多改了名字的城市,在不同时期叫不同的名字,都与当时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大多数城市后来都改了名字,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那么这些没改过名字的城市有哪些,它们为何能一直保持原本的名字不改呢?
有两座城市,两千多年来,从没改过地名——邯郸、咸阳。
(一)战国中后期最核心的两座城市
先说邯郸:
有个成语“邯郸学步”,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的典故。战国中期,赵国都城邯郸,是中原地区(时称“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属于“引领潮流”级别,连那里人走路的步态,都有人刻意效仿。情境想象一下,能联想到“梦巴黎”的有木有。
赵国是春秋末年才有的;最初的都邑在“赵城”。赵城是哪儿,其说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今河北省赵县;也有说是在今山西省某地。赵国成为周天子正式册封的诸侯之后,没多久就“僭越称王”。随着国力增强,处于“南北要冲”地位的都城邯郸,取代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成了当时最繁茂的商业集散地。
商业集中,意味着财富集中;财富集中,往往就衍生出“灯红酒绿”。如此,邯郸,成为那个时候的“流行标志”,也就很容易想象了。
再说咸阳:
这是个战国中期平地而起的城市,是秦国商鞅变法期间,由变法“总设计师”商鞅,提议并主持初期建设的。
秦国,作为“后起”的“边地”诸侯,除最早时候的“都邑”,叫作“都城”的,历史上一共有3座——雍城、栎阳、咸阳。其中雍城做都城时间最长,栎阳最短,咸阳最后。
商鞅变法之始,秦都是栎阳。迁都咸阳,是商鞅作为当时秦国最高谋臣,对当时的国君秦孝公提的战略性建议。商鞅规划的咸阳城,很大、很气派。但他并没最终完成自己的规划。咸阳城真正的完整构成,是在之后的秦惠文王时代。
据说,最鼎盛时期也就是秦始皇统一的那时候,咸阳城没城墙,因为四周的自然山脉,就可以权作城墙了。这个可能有点儿夸张。
说个更靠谱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耳熟能详吧——
荆轲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带了个武士,叫秦舞阳。说之所以没刺成,大半是因为这个秦舞阳。秦舞阳是“猪队友”,到了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的咸阳宫,被宫殿的气派和森严的戒备,吓得失态。都说他小子并非怂人,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胆量过人;曾是刺秦第一人选,被刺秦总策划燕国太子姬丹(太子丹)奉为上宾,可以“带剑进宫”的。之所以到跟前失态,主要是被咸阳宫的气派吓到,而不是后悔参与了这项有去无回的任务。
也就是说,咸阳宫,在频繁进出燕国宫殿的秦舞阳看来,宏大得吓人。那么,秦舞阳频繁出入的燕国宫殿,是不是比较小呢?燕国虽地处偏远(当时算偏远),但地位很高,是足周一朝唯一“合法”拥有两个都城的诸侯国,“上都”在“蓟”,即今北京市;“下都”在今保定一带。
若干年前,保定那边,挖掘出一个铜物件,直径七十多公分,考证后的结论是,这大家伙,是燕国“下都”宫廷大门的门环。七十多公分直径的门环,什么概念呢,个头相当于紫禁城大门(午门)门环至少俩那么大!等比例设想,燕下都的宫门,至少不会比今天能看到的午门小。
那才是“下都”,上都呢?燕国的宫廷,这么揣测来,该是够气派了。可咸阳宫,却把频繁进出已经是那么气派的燕国宫殿的秦舞阳,吓尿了,那么咸阳宫的气派……我反正是想象不明白。
咸阳不仅“大”,更是战国中后期倍受关注的地方。因为她是秦都。她蕴含着强大的秦国及其吞并天下的野心与谋略。在“山东诸国”眼里,遥远的咸阳,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二)历史的巧合和必然
如果说,有谁,会跟邯郸和咸阳都有着密切关系的话,最有名的一位,当数秦始皇帝嬴政了。邯郸,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母亲的故乡;咸阳,是他成长为政治家的地方,也是他成就千古伟业的地方。
他的父亲,幼年时,作为政治人质,被送到赵国,久居邯郸。他的母亲,据说是邯郸城里有名的“商女”。他的老师吕不韦,是长住邯郸的大商人,他父母亲的“牵线人”。
在他还是蹒跚学步的幼儿的时候,吕不韦和父亲,为政治图谋,离开了邯郸。他靠母亲卖身养活。过了几年,稍长大了点儿,他跟母亲,被吕不韦一起接去了咸阳;其时,他的父亲,已经在吕不韦的谋划之下,登上了秦王宝座。
还是孩子的他,告别了邯郸。邯郸,留给童年的他的,更多是贫困、惊吓和母亲卖身的屈辱。很恨邯郸,甚至恨母亲。后来,他的秦国,战胜了赵国,占领了邯郸。他下令血洗这个给他留下痛苦而屈辱的回忆、让他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干净”的地方。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极权时代,在以摧毁政权、灭亡国家为目标的残酷战争状态下,他挥挥衣袖间的一句话、一声愤怒的嘶吼,曾经繁华无双的邯郸,就被强大而无情的战争机器,须臾间碾碎成漫天血水,流淌进历史长河……
随着赵国的灭亡,邯郸迅速衰落;却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仍然持续存在;虽没再重新拥有“邯郸学步”式的繁华出众,却一直到今天,还作为“历史名城”和工业基地,跻身“名城”之列,并且奇迹般地没改过名字。
不知道,下令“屠灭”邯郸的秦始皇帝嬴政,终究没完全把这座城市彻底毁灭、夷为平地,而竟也没更改她的名字,是否因由一念的仁慈;那或许有的一念仁慈里,是否含着他对童年的一丝缅怀,和对一直恨着的母亲的原始感恩。
相比邯郸,咸阳,对于秦始皇帝嬴政来讲,充满着辉煌,也饱含“成长的烦恼”。
初到咸阳时,他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他和他的母亲,还有吕不韦,甚至还有他那已经坐上秦王宝座的父亲(名“子楚”,史称秦庄襄王,在位纪年3年),被咸阳权贵们私下称“邯郸党”。
但无论如何,最终,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秦王宝座,吃尽苦头,隐忍了难以言述的心酸、屈辱,避开了无数内外暗算,终究完成了先祖意愿,成就了统一大业。
除了跟秦始皇帝嬴政的“缘分”,这两座城市,还有很多人未必知道的另一层关系——咸阳是秦国都城,邯郸是赵国都城;秦国和赵国,在战国时期,是死对头;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祖先。
秦国姓“嬴”,是“姓”;赵国姓“赵”,却是“氏”;非要揪扯赵国的“姓”,其实,也是“嬴”——他们俩,原本一家子来的!
嬴姓部族,在商朝时,曾很受器重;至商朝末期,更受倚重。商亡后,作为抵抗胜利者“周”的主要力量,嬴姓部族获罪,被剥夺了“姓”,“死亡流放”;其中一个旁支,因为是旁支,没有受到同样惩罚,沦为周朝王室的仆从。后来,他们中的主要支脉,在今甘肃天水一带重新扎根,在西周中期,重新获得“嬴”的姓,被周天子(孝王)封为“天子附庸”,即是后来秦国的雏形。稍早,那个当初没获罪的旁支的后裔,史称“造父”的,因为立了大功,被周天子(穆王)赏赐,封邑在“赵城”,遂“以地为氏”,即是赵国的先祖。
(三)缘何从未更名
邯郸名字的保留,想来更是“邯郸学步”的典故,而非秦始皇帝与她的关系。另外还有种可能,就是随着战国时代结束、大一统时代开启,这个地方在军事上的“价值”,大大减弱,以至于“无”。军事上不重要,曾经的繁华也荡然无存,似乎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战国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将其作为中心城市。说起来,像有点儿“可怜”;可恰恰因此,她得以保留“原名”至今,也可以说有失有得。
至于咸阳,秦帝国灭亡之际,这座城市,遭到了比稍前不久的邯郸更为悲惨的厄运,几乎被毁灭殆尽。紧随建立的汉朝,在毗邻之地建都,称“长安”。不知是出于对秦帝国的“敬意”,还是要跟“暴秦”形成鲜明对照,几近毁灭的咸阳,连同名字,被一起保留了下来。
西汉之后,世人对“暴秦”的痛苦记忆,已消磨殆尽,政治重心由“关中”转向“中国”(今河南省);咸阳也好、长安也罢,成了“边地”;至隋唐,才又重新回到中心位置。
曾经,咸阳,成了“大长安”的一个区域,但地名和城市形态,都得以保留。那时,这个保留,应该更是因为后世对伟大而一闪即逝的秦帝国的敬意了。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曾不止一次向省里以至*申请,欲将毗邻的、规模很小的咸阳市,归并为西安市的一个区,均未能成;甚至连陕西省以省的名义,向*提请,都没打回来。个中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作为敬畏历史的老百姓,我个人的理解是: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政权的都城,无论如何,都应以完整的城市形态,以其故有的名称,一直保留,以表对那一段历史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PHP实现判断二叉树是否对称的方法
下一篇: 太惨了,男人为什么要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