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方割据军阀李惟岳,他最后怎么死的?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惟岳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成德节度使李正去世后,他儿子李惟岳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他当时可以选择地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地。
上策:积极谋求世袭,而且他老爸也曾为此给他铺好了路。乐观的看,李惟岳只要尽力把握,就可以成为新的一代成德节度使。
宝臣欲以军府传其子行军司马惟岳,以其年少暗弱,豫诛诸将之难制者深州刺史张献诚等,至有十余人同日死者。
中策:先让成德节度使的世袭,变为既成事实,接下来,就看**的态度,如果**态度强硬,就寻找机会**妥协;如果**态度软弱,就迫使**让这个既成事实合法化。
下策:马上公布父亲死亡的消息,先派人代管成德军区,然后亲自到**报道。总而言之,我的何去从,完全听从皇帝的安排。
这三策,哪一策好呢?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肯定会知道,上中下三策很难简单地说哪一策好,因为它是各有利弊的;如果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激进、中庸和保守的区别而已。
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惟岳的父亲死后,李惟岳就一直在这三策之间徘徊纠结。
因为追求世袭,实在太危险;不追求世袭,又有些不甘心。在这种背景下,难免会不知不觉的选择了中策,但是选择了中策之后,信心足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中倒向了上策,信心不足的时候,又不知不觉会倒得下策。
其实,所有的人在生命历程里,经常会面对这种纠结。所以,太祖武皇帝说过,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如果一个就在这种纠结中徘徊,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在人生的许多选择中,我们一方面看着一块肥肉流口水,一方面又害怕为此付出艰辛、痛苦,甚至危险、死亡的代价。
乐观的时候,有雄心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认为,为了得到这块肥肉(功名利禄),我愿意承受一切艰辛、痛苦,愿意冒一切风险、甚至直视死亡。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就得证明自己没有白活。
问题是,悲观的时候、消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觉得,人生在世为了追逐一块肥肉(功名利禄),就天天忙死忙活、拼死拼活、甚至不惜冒着牺牲全家的风险,这不是有病吗?
处于李惟岳的角度,悲观的时候、消沉的时候,他难免会觉得,冒着全家的风险去追求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实在有点不值得;但是在乐观的时候、雄心大发的时候,他难免会觉得,父辈刀头舔血挣来的家业,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能轻言放弃;换而言之,为了守住这份家业,不要说牺牲自己了,就是牺牲全家也值!
许多人劝李惟岳说,你最好选择下策。
你向**妥协,从大义上讲,这是忠于皇帝;从小利上讲,皇帝肯定会封你个大官的。前一段时间,幽州节度使朱泚这样玩,于是幽州节度使成了朱泚的弟弟,而朱泚本人在**当宰相、在西北军区当大军区司令员。
你如果向朱泚学习,即使没有他混得好,但是高官厚禄,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现在藩镇问题还没有解决,你投降皇帝,皇帝肯定会给你优厚的待遇,如果你去**的结果,就是亏得血本无归,以后谁还会到**报道呢?
成德判官邵真闻李惟岳之谋,泣谏曰:“先相公受国厚恩,大夫衰之中,遽欲负国,此甚不可。”劝惟岳执李正己使者送京师,且请讨之,曰:“如此,朝廷嘉大夫之忠,则旄节庶几可得。”惟岳然之,使真草奏。
但是,许多人也会拼命阻止李惟岳选择下策。
因为基于藩镇大佬的共同利益,所谓的下策,就是出卖大家利益,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罢了。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关东强藩都想用下策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皇帝闭着眼睛也能削藩成功啊!
所以,他们自然会劝李惟岳绝不可以向皇帝妥协。因为皇帝是昏君、**握实权的人不是奸臣就是太监,你向皇帝妥协会是什么结果?最简单而言,来瑱当年坐镇襄阳,主动到**报道,结果呢?还不是一样被弄死!
更主要的是,就算现在皇帝因为关东藩镇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会给你吃点好狗粮,引诱其它藩镇大佬也像你学习。
问题是,如果皇帝靠着一点狗粮,就能实现全面削藩的结果,他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即使不向你秋后算账,恐怕也会找个地方让你养老。到时,你再敢不不服,就是偶尔发几句牢骚,恐怕皇帝也能把你头砍了。
在这种背景下,不只是李惟岳一直在上中下三策中徘徊,就是周边军区的大佬,也都在上中下三策中徘徊。
因为,看到李惟岳谋求世袭,他们是应该支持呢?还是应该反对呢?抑或是观望呢?
处于他们的位置上,不支持李惟岳,就意味着坐视着皇帝削藩一步步走向成功。一切是显然的,只要皇帝把成德军区控制了,就等于在河朔地区站住了脚,接下来削夺其它强藩的权力,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因为类似的原因,周边藩镇都希望李惟岳能顶住这件事。所以,他们都给李惟岳摇旗呐喊、并且给李惟岳各种形式的支持。
而李惟岳所在军区的将士,也不希望**把手伸进自己军区。因为**把手伸进自己军区,各种空降的军政长官就会大批进入,军区控制的物资,就会成批量地向**流动。
支持李惟岳,多少有点危险。尤其是李惟岳在关键时候突然拉稀了,你上窜下跳的支持李惟岳谋求世袭,可能会把**的炮火吸引到你身上。
问题是,坐在那里观望吧,以李惟岳表现出来的尿性,如果孤零零地面对皇帝的压力,肯定会拉稀的。
如果坐视皇帝削了李惟岳的藩,他们的藩镇地位还靠什么保证呢?
如果前面两策你觉得都不行,那就选择下策吧,那就是公开反对李惟岳谋求世袭,这样一来,皇帝看你表现得不错,有可能会给你多洒几把狗粮的。
然后呢?皇帝看你这样乖,肯定也会劝你把枪交出来,如果你继续听话,皇帝可能又会多给你洒一点狗粮的。
问题是,如果关东强藩都这样玩,皇帝闭着眼睛也能削藩成功了。这种结果,基于皇帝的角度,基于后世读史者的角度,自然是一种大快人心的结果,因为大唐帝国终于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问题是,基于关东强藩的角度,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吗?
魏博节度使田悦想支持李惟岳,他手下的大佬就劝他说,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魏博节度副使田庭谓悦曰:“尔藉伯父遗业,但谨事朝廷,坐享富贵,不亦善乎!奈何无故与恒、郓共为叛臣!尔观兵兴以来,逆乱者谁能保其家乎!必欲行尔之志,可先杀我,无使我见田氏之族灭也。”因称病卧家。悦自往谢之,庭闭门不内,竟以忧卒。
问题是,基于田悦的角度,如果不支持李惟岳,李惟岳肯定会拉稀的;李惟岳拉了稀,皇帝下一步削自己藩时,自己就孤单了,所以他必须得支持李惟岳谋求世袭。
从表面上看,李维岳出了事,周边藩镇大佬比他还着急;李惟岳想谋求世袭,周边大佬都是冒着死全家的危险,纷纷支持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让这些藩镇大佬去说,李惟岳肯定能感动死了。因为咱们不是亲兄弟,却是赛似乎亲兄弟。
问题是,李惟岳处于这种环境,那更是纠结的不知如何是好了。因为他以前选择中策,实际上是倾向于下策的。换而言之,他虽然试图谋求世袭,实际上是时刻准备向**妥协的。
现在看到这样多的热心人支持自己,他难免又会倾向于上策。换而言之,他看到**态度越来越坚决,依然是不知死活的要和**硬扛。
看到李惟岳这样不知死活,皇帝的态度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不打服他,绝不罢手。
因为**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开局就不断取得胜利。面对此情此景,李惟岳又想告饶了。
但是周边的藩镇大佬,一看李惟岳就这副尿性,当时就火了。因为,为了让你能世袭成德节度使,我们玩了命地向前冲。
现在倒好,你想向皇帝告饶了,我们以前帮你,那算怎么回事?皇帝明天追究我们相关责任,我们向谁说理去?
总而言之,你如果敢向皇帝妥协,休怪我们不客气。我们在一条船上同舟共济,大家齐心协力,就有可能渡过险滩,在这种关键时候,你选择跳船逃走,看我们怎么收拾你?
你千万不要以为向皇帝低头,皇帝就会多给你洒几把狗粮的。就算皇帝暂时给你多洒点狗粮,以后也会和你秋后算账的。
李惟岳一看这种情形,又不知如何是好了。于是咬了咬牙,又决定鼓起勇气和皇帝死扛下去。
当时陷入这种困境中的人,并不是只有李惟岳,周边藩镇大佬也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中。因为皇帝一顿穷追猛打,打得他们满头都是大包,他们应该怎么办?是继续与**死扛,还是向**低头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帝一心要打垮李惟岳,李惟岳是必败无疑的。
皇帝代表的**,实力本身就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更主要是如果皇帝表示愿意和大家一块瓜分李惟岳的地盘,李惟岳当时就会陷入绝境;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李惟岳身边、周边全是蠢蠢欲动的敌人。
当时,唐德宗对幽州节度使的许诺是,你只要帮我灭了李惟岳,给你三个州的地盘。
当时,皇帝对成德的将领许诺说,谁灭了李惟岳,就让谁取代李惟岳当成德节度使。
这样一折腾,幽州节度自然是积极卖命打李惟岳。
范阳节度使朱滔将讨李惟岳,军于莫州;张孝忠将精兵八千守易州,滔遣判官蔡雄说孝忠曰:“惟岳乳臭儿,敢拒朝命;今昭义、河东军已破田悦,淮宁李仆射克襄阳,计河南诸军,朝夕北向,恒、魏之亡,可伫立而须也。使君诚能首举易州以归朝廷,则破惟岳之功自使君始,此转祸为福之策也。”孝忠然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惟岳身边大哥级的小弟,有两个向**靠拢了,另一个直接拿着他的脑袋,向皇帝邀功请赏了。
惟岳将康日知以赵州归国,惟岳益疑王武俊,武俊甚惧。
王武俊命令说:“李大夫背叛朝廷,将士归顺朝廷,敢于违抗者,满门抄斩。”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王武俊于是擒住了李惟岳,收捕了郑诜、毕华、王它奴等人,将他们都杀掉了。王武俊念及李惟岳是原节度使的儿子,准备将他活着送往长安,卫常宁说:“他见到皇上,将会把叛逆的罪名重新转嫁给中丞的。”于是,王武俊将李惟岳缢杀,把他的头颅传送给京城。
李惟岳的小弟抓住他之后,还想把他送到**;因为大家都不想担负杀大哥的恶名。
问题是,他下面的人劝他,你把李惟岳送到**,你觉得李惟岳会怎么说,到时肯定会说,他本来不想*的,只是你一个劲的怂恿他,他才这样做的。这样一折腾,他即使逃不过一死,临死也有可能把你拉去垫背的。所以,还是把他的人头送给皇帝好了。于是,李惟岳当时就玩完了。
到此为止,李惟岳的问题,算是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皇帝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一轮胜利的操作,皇帝自然想着趁胜追击,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河北藩镇问题。但是很不幸,河北藩镇面对共同的危机,马上又实现了团结。
于是,唐德宗一心思解决河北问题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扳倒葫芦起了瓢,越弄越狼狈,最后突然翻了船。
唐德宗翻船落水后,扒着船舷死活不松手,终于又爬上了船。经过这次经历,唐德宗才意识到:削藩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来瑱为何没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