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分裂割据的时代 五代十国和东汉末年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五代十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如果一定要把中国的古代史浓缩为两个王朝的历史,那么创造巅峰盛世的汉唐无疑是首选。不过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强大王朝结束之后,中华大地都曾陷入过空前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但同样是乱世,两段分裂割据的时代又各有什么不同?这其中历史的演进又遵循怎样的逻辑?
1、两大王朝的分裂其实原因各有不同
表面上看,东汉的分裂是因为末年的政治腐败,外戚和宦官专权,朝廷清流遭遇党锢之祸;加上连年天灾,流民四起,最终黄巾军起义掀起了大分裂的前奏。然而核心原因却是在东汉立国时早已埋下,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感念与其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册封了云台二十八将,大加封赏,于是以此为代表的这群人在经济上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兴建庄园,成为了地方豪族。在政治上,通过互相举荐与长期联姻,长期占据*和地方的高官,在教育上,由于文化的载体还是简牍和丝帛,收藏成本高昂,所以文化根本不能惠及大多数百姓,于是便限制在这些豪族之间传播。
然而豪族长期对社会的汲取,导致整个国家最终不堪重负,在无法再次平衡豪族与平民关系的时候,天灾之后,黄巾军和之后的军阀混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在战乱中,豪族的爵位被剥夺,土地被打散,文化也没了传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中小贵族的崛起,这就是士族,以此为代表的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不过在他们背后,实际上是颍川、荆州、江东的几大士族集团在互相角力。
由于士族依旧能够维系着社会稳定,而长期的礼制教育依旧保持着对于国君的尊崇,因此这期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三国中的哪一国,都喊着复兴汉室的口号,而曹操虽然强大,但依旧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曹丕手中,通过了皇权”禅让“,汉朝才算最终结束,而汉献帝也算得了善终。
到了唐朝,士族依旧保持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唐代士族以五姓七家为贵,分别为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而当时的高官显贵都以与五姓联姻为荣。
这种思想甚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皇帝,贞观时期,吏部尚书高士廉刊定了天下士族谱牒《氏族志》其中以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等就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大不满,为此唐太宗强行修改,硬是将皇室李姓改为第一等,同时为了凸显身份高贵,还试图攀附赵郡李氏,自诩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后人,并将祖陵迁入当时的赵州,以表明李唐发源于此。
然而此时,在帝国的边境上,出现了另一种变化,由于唐太宗和高宗时期,大唐常年对突厥和吐蕃用兵,边境需要设置节度使并屯驻大量军队,此前的府兵制已不再满足需要,随之形成募兵制,兵制也由兵农合一转为职业军人。最终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一场“安史之乱”彻底击溃了国家,此后为了应对*也为了平衡各方*,唐朝又设立了大量节度使,这些军事长官可以就地征召军队,而这些军人大多出自本地,依赖军饷,父死子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些人眼中只有发军饷的长官,而皇帝其实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摆设罢了。
最终,唐朝也终结在这些军阀手中,不过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军人,而不是门阀,因为唐末的军队大多由平民构成,打战早已不是贵族的专利,由此带来的是“君权神授”体系也荡然无存。想当皇帝完全比拼武力,由此带来的是唐末国家出现了更大的分裂,割据政权到处出现并且频繁更替。
2、分裂背后的历史演进
其实从战国到唐末,中国社会的中间力量经历了一个从贵族——豪族——士族——庶族的演进过程,第一个时期从商周开始,到了秦朝结束,秦朝一统天下,六国的贵族被大量*,从此贵族消失。而秦汉时期,依靠军功的豪族逐渐兴起,逐渐掌控整个国家,然而过多的侵占社会资源,导致其与士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最终走向败亡。
东汉末年一直到唐朝是士族不断兴起的时期,放在当时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这一股力量主导了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一直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战乱彻底断送了这一阶层。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进入平民社会直到清末。
虽然三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割据,但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长,会发现两段割据时代之后,中国历史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三国之后经历了两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快速分裂,之后进入了漫长的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才再次一统,然而最终又分裂为五代十国。
而五代十国,其整体被宋朝继承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期,而在宋朝之后,除了王朝更替时,社会出现动乱外,基本上,接续的元明清都维持了大一统的格局,维持了近一千年。
为何同样是割据,两段动乱时期之后为何历史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变,推动历史转变的核心原因又是什么?
3、推动演进的核心原因
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皇权力量的加强,二是文化的普及。让我们先看第一点,表面上看,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但是在统治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除去秦朝,在两汉时期,实际上豪族一直被豪族把持,或来源于开国功勋,或来源于地方豪强,比如,我们看到东汉末年最早形成割据的军阀实际上都是袁绍、刘表等人,他们都是原先朝廷的高官,比如袁绍就号称“四世三公”,然而最终缔造三国的实际上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一批士族,而此时的豪族已经被打散。
相较于原先的豪族,士族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需要彼此支撑,方能制约皇权,比如在曹魏阵营,既有颍川集团也有南阳集团,凡事此消彼长,皇权在无形中反而增强了,于是我们看到,到了隋唐时期,*的力量明显增强,而皇帝也能够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从地方选拔人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科举”会出现在隋唐的第一层原因。
再看看五代十国之后,士族也基本被武人集团摧毁殆尽,此时的政治构成中,士族也无法再掌控话语权,唯一衡量的就是军事能力的大小,在此期间,社会逐渐由士族过渡到平民社会,所以,我们看到在后来的两宋,直到元明清,皇权的力量在不断得到加强,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唐朝的宰相可以坐,但到了宋朝只能站,而到了明清只有跪的份了。
再看第二层因素,文化的普及。为何从两汉到隋唐,为何平民无法始终参与政治?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的传播始终在豪族或者士族之间传播。
我们都知道,在两汉直至魏晋,文字主要刻在竹简上或者书写在布帛上,无论传播还是保存都非常不方便,南北朝时,北周军队攻破江宁,当时的梁元帝就命令将东阁竹殿十四万卷竹简烧毁,并感叹“文武之道,今夜穷矣!”可见竹简藏书非常不易,帝王家如此,百姓恐怕接触文字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文化的传播在当时主要依靠家族内部的私学,而这种封闭性我们在三国中也能看出端倪,比如荀氏家族的荀彧和荀攸,诸葛家族的诸葛亮、诸葛瑾,名士多出自家族。
然而到了隋唐之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民间获取文化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到了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量的典籍开始进入民间,导致平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而新出现的“科举”通道也使得其能够参与政治,表达诉求,因此文化的传播也是促进“科举”发展的第二层原因。而平民力量的崛起也使得皇帝可以绕过世家大族之间在民间汲取人才,而不受传统家族的掣肘。因此经历了五代十国,到了后世的宋元明清,我们看到贵族只剩下皇族,剩下的就都是文官集团了,政治由职业官僚构成,也使得皇权开始向全国辐射,国家也得到了长期统一。
总结起来,无论三国时期还是五代十国,表面看是一片混乱,但也是一个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重构的过程,三国结束了豪强治国,开启了士族的门阀政治,虽然一时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足鼎立,但是最终国家经过两晋依然走向分裂。而五代十国则是由武人结束了士族,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平民时代,职业化官僚开始出现,而国家也终于形成长久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汉宣帝文治武功又有情有义 刘病已的知名度为什么不高
下一篇: 椰树椰子汁到底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