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长没有谋反,为什么还要杀他?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后,李善长被杀,并且全家70多口人一个不留,仅仅因为长子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幸免于难。李善长一案也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悬案。之所以说是悬案,并不是说案件悬而未决,而是这个案子太过于离奇,离奇到大家都不会相信,作为明帝国的首席开国功臣,真的会谋反吗?
不止朝廷要员不信,就连街头巷尾民间小人物也是不信的。李善长被杀第二年,就有一个偏远地区的县官上书鸣不平,按照常理,以朱元璋的脾气,他自己钦定的案件谁敢说不服?看到奏折应该龙颜大怒才对。而事实是,朱元璋把奏折留中了,那名县官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处分,仿佛没看到一样。这就奇怪了,难道朱元璋默认了县官的鸣冤书?
再者,我们从常理来推导,李善长所谓的谋反案件,是被胡惟庸牵连进去的。也就是说,谋反的主谋是胡惟庸,想当皇帝的也是胡惟庸,而李善长是从犯,助纣为虐而已。试想一下,假如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能获得什么样的待遇?无非也就是开国的特等功臣罢了,生封公,死封王,还能怎么升?而他现在已经是朱元璋的特等功臣了,这些荣誉,他在朱元璋这里应有尽有,何必还要在但一次风险,去帮胡惟庸谋反呢?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推导,李善长都不可能谋反。而朱元璋更是心知肚明。纵然如此,朱元璋还是把他杀了,以谋反的罪名。
原因到底是什么?飞鸟尽,良弓藏吗?恐怕未必是。如果是,朱元璋何必废这么大周折到处“收集”和“制造”李善长谋反的证据?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要知道,朱元璋杀起人来根本不需要理由,排名第四的功臣宋国公冯胜,根据《明实录》记载,赐死冯胜没有罪名,原因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惹得朱元璋不高兴了。由此可见,朱元璋绝对不是为了杀李善长而杀李善长,他费尽心机用十年时间编制罪名,这个步骤是万万不能省掉的。而且有很大的意图。
我们都知道,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朱元璋诛了九族。胡惟庸死后,丞相制度被废除,并且朱元璋规定,子孙后代永远不准复立丞相之位,后世敢有建立恢复丞相职位的,处以极刑。胡惟庸成了丞相制度的殉葬品,也成为朱元璋撕开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关键口子。
但是朱元璋怎么能保证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听他的话呢?万一丞相制度死灰复燃怎么办?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岂不是前功尽弃?因此,朱元璋一定要把事情做绝,绝到让后世的人提起“丞相”这两个字就会心惊胆颤,让后世子孙没有一丁点的可能去妄图恢复这个制度,他要寻找一种办法,即使在他死后,也能确保丞相制度再无重现大明*的可能。
这个彻底湮灭丞相制度的最后一个殉葬品,就是李善长。光死了一个胡惟庸还不够,只有李善长也死了,丞相制度才会变成一个可怕的梦魇,让人一提到就感到恐怖和窒息。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第一任丞相,他的身份地位不用多说。丞相作为一种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制度,要想把他彻底废除,就必须培养一个丞相中的“恶人”。这个人必须十恶不赦,让丞相这一制度背上足够的恶名。胡惟庸便是朱元璋培养了十三年的“恶人”。但是,胡惟庸是远远不够的,他的资历远不及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长。如果李善长也是同胡惟庸一样的“恶人”,那岂不是就说明,“丞相”是一个恶的制度,必须加以废除?如果不除,今后再出现一个李善长,大明朝怎么办?
为了大明基业的千秋万代,朱元璋必须废丞相这样一个“恶”的制度。这个位置上连续出了两个“谋反”的人,其中一个还是开国特等功臣。这样的制度不废除,难道留着过年吗?
以上,就是朱元璋必须杀死李善长的唯一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