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大乘教起义是怎样爆发的?以及大乘教起义的历史意义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集权与民族融合。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大乘教起义
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延兴三年(473)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
延昌四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率乡人起兵于武邑郡之阜城。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斩乐陵太守崔伯驎。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众至五万余。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州军人无斗志﹐屡被挫败。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军十万﹐东下冀州。冀州刺史萧宝夤启用当地豪强勃海李壁、封隆之等﹐会同长乐太守李虔﹐率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同时﹐北魏还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张始均为行台﹐与勃海封津﹑高绰等在阵前招降。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殉难﹐义众被*者以万数。北魏又派酷吏谷楷至冀州搜杀义军余众﹐李归伯约在此时被俘牺牲﹐百姓受害者甚多。大乘余部*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正月﹐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
大乘教起义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五万余。失败后﹐北魏*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割冀州的乐陵郡﹑瀛州的浮阳郡另置沧州﹐同时给予赈恤﹐减免兵调﹐藉以缓和矛盾﹐防止起义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倪桂珍是谁?她是怎么养育出宋家三姐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