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清廷保住上万疆土?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李鸿藻生平简介
李鸿藻(1820.02.14-1897.07.24),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1876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早年官历
道光三十年(1820年)二月十四日,李鸿藻生于贺县县署中,生父李澈通曾任广西贺县知县 。李鸿藻是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入选庶吉士,被授为编修。后又充任山西乡试,督察河南学政。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选择儒臣为皇子的师傅,大学士彭蕴章向咸丰帝推举李鸿藻。李鸿藻被召来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特诏李鸿藻教授大阿哥载淳读书。
担理帝师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藻被提升为侍讲。因是同治帝师傅,深受西太后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1865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藻官授礼部右侍郎。同年还乡为母丁忧。慈禧皇太后懿旨,援引雍正、乾隆时期重臣孙嘉淦的先例,命李鸿藻开缺守孝,百日后仍回京授读,兼理机务。李鸿藻上表恳请守孝终止,朝廷驳回不允。倭仁等理学名臣也代为陈请,皇太后仍命恭亲王传谕慰勉。李鸿藻接连上疏称病,故而朝廷最终让他完成守孝。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北上扰乱京畿一带,李鸿藻当时正隐居家中,以各路统兵大员事权不一为名,上疏清廷请求特派亲王为大将军,坐镇京师,以稳固北路;再命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分别驻扎在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各率所部兵勇相机进剿;任命陈国瑞为帮办军务,专统一军为游击;直隶总督官文专门负责省城防务,筹备诸军的军饷,以资接济;命丁宝桢驻扎直隶、山东交界,以防捻军向东流窜;李鹤年驻扎直隶、河南界,以防止捻军向南逃窜;直隶、山西交界之处,由左宗棠等分拨劲旅驻扎险要地带;并请求朝廷下诏各部官员相机办理。他的奏疏进入之后,同治帝命各路统兵大臣均归恭亲王节制。不久起用李鸿藻为礼部左侍郎,仍在弘德殿以及军机处当值。
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藻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从同治七年(1868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力日渐衰微,西方列强正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心存野心,随时窥探时机以求一逞之时。李鸿藻念及国力日衰,百姓穷困,多次公开上书皇帝或者暗中密奏,明确提出财政应该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不应该滥用国帑到不应该用的地方,竭尽全力阻止重修并多次直接劝阻同治帝。最后,终于迫使同治帝和慈禧太后收回成命。 此时,冀中河间等地又出现大灾,灾区饿殍遍野。李鸿藻和张之洞拟定了一份启事,呼吁朝廷官员募捐助赈。据保留至今的启事原稿及帐单记载,当时有29人响应。募捐多则白银一百两,少则十两、二十两。李鸿藻身体力行捐银五百两,并将全部捐款送至灾民手中。[1]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得病不能视朝,命李鸿藻代为批答章奏。不久同治帝驾崩,李鸿藻自劾辅导无状而导致皇帝早崩,清廷罢免其弘德殿行走之职。
清流领袖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藻兼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因生母去世而回籍丁忧,服满之后,仍然就任原职,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身份调吏部。 光绪四年(1878年),清*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就要求归还伊犁等问题与俄方进行谈判。然而,崇厚竟于次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
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使中国丧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领土,并使中国主权蒙受巨大耻辱。李鸿藻坚决反对该条约的签订。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侵扰中国属国越南,挑起中法战争。李鸿藻激愤上书,弹劾枢臣。后李鸿藻谪迁为内阁学士。后来又升迁为礼部尚书。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河南郑州一带决口,光绪帝命李鸿藻前去河南督办河务。先前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商议在西坝动工修堤,李鸿藻到了之后仍然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之后又继续修建东坝的堤坝。其中多次遇到险情发生,李鸿藻都带人坚决固守。当时正是秋汛到来的时节,西坝的工程不力,李鸿藻上疏请求暂时停工。光绪帝却以督率无方之名将其罢免,革职留任。并褫夺李鹤年河道总督之职,命李鸿藻暂行署理。不久李鸿藻回京,再次以礼部事务办理不善为名商议革职,光绪帝宽大处理。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大婚礼成,李鸿藻恢复原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丑女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