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程序员文章站 2022-10-11 15:23:03
清代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一个时期。清初,承明末大乱之后,社会生产渐次得以恢复,清朝中期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乾隆年间更是突破3亿大关,为了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 [详细]...

  清代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一个时期。清初,承明末大乱之后,社会生产渐次得以恢复,清朝中期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乾隆年间更是突破3亿大关,为了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向北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成中国境内更广大地区下层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现在有人称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说到番薯,乾隆都得去感谢百年前的一位英雄,是他从南洋千辛万苦地将番薯从殖民者手中带到中国。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个福建人叫陈振龙,他自幼饱读经书,年纪不到二十就中的秀才,可是等到考举人的时候却屡考不中,因而厌倦科举,干脆来个弃儒经商,跟同乡一起去吕宋岛(菲律宾)做生意。在隆庆五年(1571)的时候,西班牙人就以武力征服了吕宋,并以吕宋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所以当时吕宋华人特别多尤其是福建人,海贸十分发达。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在吕宋的时候,陈振龙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生意上,反而对当地种植的一种农作物十分感兴趣。此物, 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当地人称作朱薯。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但是朱薯是西班牙人带过来的,因而控制十分严格,只能在当地种植,严禁带出岛外。于是,陈振龙只能潜心去学会了朱薯种植之法,暗地里等待时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花巨资购得几尺薯藤,为了避开检查,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当时正赶上福建大旱,五谷少收,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并说明吕宋种植朱薯之利,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收获,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陈经纶再上《献番薯禀帖》,称番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还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我们现代还称为山芋、地瓜。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但是可惜的是这种神奇的农作物进入中国的时间还是太晚了,它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虽然吃下去很耐饥饿,但口感太差难以下咽,若不是迫于无奈很少有人吃,吃多了之后还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对这种高产作物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天灾人祸不断,推广种植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况且灾区农民起义不断,明*也已经不具备推广种植的条件了。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最终红薯便宜了清朝,造就了最后一个康乾盛世。其中陈振龙的子孙也出力不少,“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番薯,把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到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带领几个儿子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他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番薯。并撰写《金薯传习录》传世,该书是我国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据说乾隆盛世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也特别爱吃番薯,他能活到89岁跟喜欢吃番薯也有一定关系,曾称赞道:“好个红薯!功胜人参!”

  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370年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到福州考察,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那一本奇书——《金薯传习录》。郭沫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诗意,挥毫写下了《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

  挟入藤篮试秘航,

  归来闽海勤耕织。

  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人谁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