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智能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计算里没有批判性反思思维,算计里有
现今人机融合智能的瓶颈之一是没有物理上的定理或定律出现,即什么是人机融合智能。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智能的本质进行探究。与机器智能不同,根本上说机器智能、是人类智能概念化、系统化、程序化了的反映,而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逻辑构成了各种纷繁复杂着的人类智能,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逻辑+隐/显性的伦理道德法律规定构成了人类的智慧,人的真正智能需要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逻辑的组合、混合、融合,所以真实的智能是缝补联结后的百纳衣,而不是漂亮靓丽的制成品。
第三集 人机融合智能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人机融合智能系统是一个资源调度中心,一个资源调度员,将人的湿件与机器的硬件、匹配起来,在任务环境中进行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就如同一个单位指挥调度机构,使得人、物、环境发挥更高的工效。人机系统要想充分发挥功能,就需要有相应各件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进行软硬湿结合,软件硬化,硬件软化,机件人化,人件机化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机系统资源调度的作用,这就是适配性的问题。
人的智能在于事前的无数据,机器的智能在于事后的有数据,而数据的价值和意义是由人确定的,所以是可变的,所以有机无人的数据是注定无用的。智能是一种虚实融合的非物质体,有实构,也有虚构,其中“非存在的有”就是虚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就像摄影、体育、科研、生活一样……这种“非存在的有”可以或诱发或唤醒出某种某程度理解之外的理解,并通过认知迁移、旋转变异出意料之外,进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感、觉、受、动、察、知……
人物环境之谁是我?
追问人机融合智能:从北京到剑桥
一部中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只用12个字就高度概况了人类世界的发展变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可以说是贯穿古今中外。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n皇n帝,几霸几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都未逃过这简单的十六个字。实际上,人机融合智能也是类似的一部“三国演义”,其本质也是人、物(机是人造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分分合合弥聚而成的协作、协同而已。
在上一部书《追问人工智能:从剑桥到北京》后记里,笔者曾提到“一直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可描述化、可程序化的一部分,而人类的智能是人、机(物)、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生成的机理,简而言之,就是人、物(机属人造物)、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叠加结果,由人、机器、各种环境的变化状态所叠加衍生出的形势、局势和趋势(简称势)共同构成。三者变化的状态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有顺有逆,体现智能的生成则是由人、机、环境系统态、势的和谐共振大小程度所决定的,三者之间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干涉效应,或增强或消除,三位一体则智能强,三位多体则智能弱。如何调谐共频则是人机融合智能的关键。”。在这部小书里,笔者将就未来人工智能和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机融合智能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如东西方的思想差异、动态的表征、自主性、形式化与意向性、非存在的有、事实与价值、计算与算计、线性与非线性、态/势/感/知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信息化//智能化、人机环境系统等等。
如果说“从剑桥到北京”是笔者看的见的一段旅程,那么这次“从北京到剑桥”则是一段“看不见”的心路,也许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这些“看的见”与“看不见”的事情构成的吧!曾几何,笔者站在人修建的兵营城堡(camp castle)遗址欣赏千年康河(cam river)流过几座著名学院的石桥、木桥、铁桥(pidge),了解了剑桥(cam+pidge ,campidge)的由来。到如今,抚今追昔,慕然回首,那山、那水、那桥依然魂牵梦绕,只不过透过那些过去了的剑光桥影,依然看到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美丽的霞光给钟声里克莱尔学院花园的孔子雕像与熙攘中市中心集贸市场旁的泰勒斯塑像披上了一层神奇和惊叹!
从人工智能到人机融合,从理性到感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过去到未来,从剑桥到北京;从北京到剑桥,从未来到过去,从东方到西方,从情感到理智,从融合人机到智能机器,一路追问,一直求索,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上一篇: 端午节诗词精选
下一篇: 如何用人工智能武装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