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是如何堕落的?造成西晋加速灭亡的步伐
自甘堕落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公元316年八月,汉赵大将刘曜率军包围西晋朝廷所在地——长安。因在八王之乱中,关中屡遭战火,长安并无多少存粮,再加上敌军围城,内外交通断绝,长安城很快便陷入了饥荒之中。为了保全城中文武百官以及满城军民的性命,年仅十六岁的晋愍帝司马邺向刘曜投降,西晋灭亡。
此时,距离司马炎篡魏建晋只过去了五十一年,距离晋灭东吴,完成大一统则只过去了短短三十六年。
作为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的西晋,为何会只存在了短短半个世纪,便匆匆走向了灭亡呢?
这一切,还要从那位“赫赫有名”的晋武帝司马炎的身上说起。
公元265年八月,晋王司马昭中风暴毙,太子司马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晋王、相国之位,把持曹魏朝政大权。不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自己登基即位,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
我们都知道,在前朝灭亡之后,无论如何,新朝多多少少总会去研究一下前朝灭亡的原因,然后或是真心实意,或是象征意义的去吸取一下前朝的教训。但是在这些王朝之中,不乏有矫枉过正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吸取前朝因藩镇割据而亡的教训,创造了将兵分离的制度。的确,藩镇割据被消灭了,但是自己的“武功”也被废掉了,以至于被后人称之为“弱宋”。
其实不止宋朝,吸取教训矫枉过正的西晋也是一个典例。
我们都知道,司马氏得以控制曹魏政权,靠的就是那场高平陵事变。而在高平陵事变前夕,曾有人向时任大将军,控制朝政大权的曹爽谏言,提出曹魏宗室力量薄弱,如果*一旦有变,宗室力量又不足以匡扶天下的话,恐怕曹魏天下就要落入他人之手了,不如效仿汉高祖力行分封,然后再效仿汉武帝推恩。曹爽则是认为汉初的郡国并行贻害极大,而后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君王才得以解决这一问题,再行分封弊大于利。而且当时曹爽权倾天下,司马懿都只能闭门谢客,他自然不认为会有人能够威胁到*。
结果,因曹魏宗室力量薄弱,在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宗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政大权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于是,鉴于这种情况,不少人向晋武帝司马炎进言,请求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以免重蹈曹魏灭亡的“覆辙”。
司马氏夺得天下的过程中,全靠一批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如何处理和这些世家大族的关系,就成为了滞待晋武帝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如当年的曹魏,起初曹魏能够给予这些世家大族足够利益的时候,世家大族安分守己,曹魏政权内部稳定,国力强盛。但是,一旦曹魏给不了他们更多利益,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的时候,他们便转而支持司马氏,这才有了西晋王朝。
因为司马氏本就是河内望族,也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世家大族,所以司马炎深知有野心的世家大族究竟有多恐怖。而这些人的建议,便给了司马炎一个不会在明面上激怒世家大族,但是又能镇压消灭有野心的世家大族的办法——分封诸王。
与两汉、曹魏分封诸王不同的是,司马炎的这次更为彻底,直接为西晋灭亡埋下了伏笔!
泰始元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在洛阳皇宫之中大集群臣,宣布施行新的分封制度,即将诸王封国分为三等:
以食邑两万户的封国为大国,设上、中、下三军,可募兵五千人;
以食邑万户的封国为大国,设上、下三军,可募兵三千人;
以食邑五千户的封国为小国,可募兵一千五百人。
除了德高望重的司马炎叔祖、司马懿三弟——司马孚超越制度,拥有食邑四万户以外,其余宗室子弟皆按照这一制度进行了分封,得到了自己的封国。
而后,司马炎又以诸侯王兵力不足,无法对封地形成有效控制为由,将各个等级的封国所拥有的兵力上限拔高了一截。在灭亡东吴,为了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兵权,司马炎又大肆削减州郡驻军,除了*王朝直辖的地区以及边境州郡之外,其余地区的州郡驻军几乎被削减殆尽,从此各地诸侯王手中的兵力成为了地区主要的武装力量。
至此,西晋的分封制度成型。在这一制度设立之初,司马炎的首要目的是在无形之中削弱世家大族手中的力量,而后又通过削减地方驻军,收归兵权的做法,想要夺走世家大族掌握的兵权。可是,司马炎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亲自分封的这些宗室子弟在前往封国就藩之后,不仅与各地世家大族勾结,而且还大肆任用在西晋士族制度下无法出仕,对*朝廷极其不满的寒族士人为封国官员。
在这些寒族士人的影响下,这些诸侯王形成了一个个与*朝廷利益相悖的地*治集团,已然威胁到了*朝廷。可是,晚年的晋武帝毫无进取之心,不再如同此前一样励精图治,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甚至闹出了“羊车临幸”、与臣子相互“炫富”的笑话,根本察觉不到各地诸侯王的野心。
如此一来,随着晋武帝的去世,再加上智力堪忧的晋惠帝登基,皇后贾南风擅权,西晋的内乱便一触即发,而西晋政权也在内乱之中走向了衰败,最终倒在了胡人的铁蹄之下,导致“中原陆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为何会说黄权,是统帅北伐的最佳人选呢?
下一篇: 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