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蜀汉姜维为何还要“兴师问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曹魏皇帝曹髦带领数百奴仆们出了宫,杀气腾腾地讨伐司马昭。曹髦“大军”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军队混战。太子舍人成济傻乎乎地听从贾充的命令,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犯下了弑君大罪。他最后也被司马昭当作替罪羊,被灭三族。无论是皇帝讨伐权臣,还是权臣弑杀皇帝,这都是曹魏自己内部的事情,和蜀汉、东吴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可是在演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听闻司马昭弒杀了曹髦,立了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便喜出望外道:“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他一边联系东吴,相约出兵,一面奏准后主刘禅,准备起兵十五万,讨伐司马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姜维早有伐魏之心,兴师问罪,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早在诸葛亮时期,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短短六年,他就六出祁山。为了复兴汉室*,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克复中原”为己任,只要一有机会,就誓师伐魏。在演义中,姜维一共九伐中原,这一次“兴师问罪”只是其中的一次伐魏之战。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之事,姜维准备好兵马粮草,也会再找个其他理由,讨伐曹魏的。一日没有灭了曹魏,一日不停止伐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姜维也做到了,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奋斗在复兴汉室的事业中,最后也因此而亡。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杀诸葛瞻的御林军,迫降刘禅。刘禅向姜维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姜维不得已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他在投降后,还念念不忘恢复蜀汉,挑唆钟会和邓艾血拼,最后除掉邓艾,和钟会反叛。无奈大势已去,姜维最终失败。姜维真的做到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因此,“兴师问罪”司马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为了师出有名,即使司马昭没有杀害曹髦,姜维也会在万事俱备后,讨伐司马昭的。演义中姜维之死相关描述如下:
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其二,姜维兴师问罪,让从曹魏投奔而来的夏侯霸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夏侯霸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政敌曹爽,夏侯玄被调离,与自己不和的郭淮任雍凉大都督后,他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害怕被司马懿所害,于是起兵*,不敌郭淮,不得已投奔曾经的死敌蜀汉。夏侯霸投奔刘禅后,由于姻亲关系,受到了后主刘禅的重用,被封为车骑将军。
夏侯霸的愿望就是讨伐司马昭,恢复曹魏皇帝大权。现在姜维以“替曹魏皇帝曹髦报仇雪恨”的理由伐魏,能极大地调动老将军夏侯霸的积极性。姜维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这个名义出兵,夏侯霸作战非常积极,大战邓艾和王瓘,比蜀汉本土的将领和士兵卖力多了。他由于作战太勇猛,于洮阳之战中,被邓艾伏击射杀,悲夫哀哉。
其三,姜维兴师问罪,是为了争取“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昭”的*支持。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握大权,架空皇帝,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一个废了皇帝曹芳,一个更是犯下了“弑君”的十恶不赦大罪。
可是,曹魏京城和地方,还有忠于曹魏皇帝的忠臣,他们发动了不少*,如淮南三叛(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等等。这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们,时刻想着除掉司马家族,还一个朗朗乾坤。
现在,姜维打着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减少了阻力,能够孤立司马昭,可能争取忠于曹魏皇室的将领们袖手旁观,或者干脆投入到讨伐司马昭的队伍中来。
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演义中,姜维“兴师问罪”司马昭的原因。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姜维也会寻找机会伐魏的,发生了这件事,只是为姜维提供了借口而已。
而在正史上,翻看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也没有相关记载。魏帝曹髦于公元260年6月2日被杀后,蜀汉和东吴这一年并没有任何伐吴的举动,第二年,蜀汉也没有讨伐司马昭。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姜维才发动战争,讨伐曹魏,被邓艾击败。姜维不得不败退沓中,吓得不敢回成都交差。这一战,姜维显然不是为曹髦报仇,而是正常的伐魏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