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在明代尤其强大。我们可以从郑和的西行中看到。是好是坏?实际目的真的是我们想象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前三次基本是去调解周边小国的纷争为主。据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路过马来半岛,当时的国王与周边另一个小国争夺海港,双方都把仲裁权交给大明的皇帝,永乐大帝作为天朝上国皇帝接到这一消息,全权委派郑和处理,核心原则就是两边都不要得罪,就事论事。维持海路的长久安定才是大局。郑和经过调查,发现是马来半岛这个国家仗势抢夺对方资源,所以就先到该国恩威并施使之让出海港,同时不忘晓之以厉害加以警告,然后再去对方的小国通报,让该小国甚感我天朝上国的荣威。
还有一次,郑和路过斯里兰卡时,当地的国王目空一切,不把大明王朝放在眼里,甚至多次欺骗恐吓郑和,为了获得郑和宝船内的金银财宝,不惜开战。当时斯里兰卡国王骗取郑和上岸,假惺惺的说要向上国进贡,然而郑和率部登陆以后,国王却借故不见,暗地里组织5万军马*回港口的路,此时郑和身边不到2000战士,硬拼是行的,他想国王的大军都在城外,那王城内一定是空虚的,何不擒贼先擒王,于是调转戈头攻入王城,把国王和其家眷亲随一众全部带着再冲出外围。登船后,郑和命令船队停止向西行驶,转而回国请示皇上定夺。后来朝廷众大臣主张杀掉国王,然而永乐大帝并不赞成,他觉得杀了他,会影响周边国家对天朝的影响。于是从国王的亲随中挑选一位认同大明政策的代理人回去做国王,让老国王就终老在中国。
郑和下西洋除了调节沿途各国纷争以外,主要还是打通商路,贩卖大宗的货物,为天朝获得黄金和白银等外汇。这跟今天国家*去各国推销高铁和卫星是一样。郑和就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把江浙的丝绸、内陆的茶叶以及各地官窑的瓷器卖给沿途各国,然后在从当地购入宝石、香料、瓜果等物品,让贸易顺差比例不至于过大。很多人觉得郑和下西洋所谓的贸易只不过象征性的,大部分交易还是在民间。但从资料记载来看,明朝在沿途重要的港口不仅建立中转站,还建立很多太仓,对叫太仓,跟江苏太仓那个名字一样,就是天子的库房。当时在马六甲和今天的孟买都建有太仓,一方面收集当地的香料或宝石,另一方面储存国内运转过来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此仓库看守甚严,除了我方的管理人员和部分战士以外,还有当地的驻军把守,一旦仓库失守就像今天的大使馆遭遇侵犯一样。作为天朝上国的仓库时时牵动当地国王的心。这说明明朝在周边国家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当时明朝的国民在沿途各国经商也是高人一等。不仅市民待之有礼,连国王也要高看一眼。有一次,下西洋时,有一首船遭遇风暴,100多个船员在还是飘浮后被当地渔民救助,回到岸边,国王亲子过来迎接,并妥善安排住宿,直到回程船队。还有一次,也是因为遭遇风暴,有一船员被一土著部落救起,但土著并不肯放他走,并向他索要赎金,后来当地国王知悉,立马帅军过来搭救,然后盛情款待,然后随同贡使一起回国。回国以后皇帝的不仅嘉奖他,还让他衣锦还乡。谁说古代的皇帝不关心百姓!
总的来看郑和下西洋是有利的,长远来看,任何国家的对外关系,都有民间的和*的两种方式。郑和下西洋是*行为,说它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一点不错。但是,明朝实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从事贸易,关闭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门,海外贸易完全被*垄断, 这与宋、元时期*鼓励私人海外贸易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是退步了。以至于明成祖朱棣死后,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认为下西洋是弊政,向即将继位的太子建议罢西洋去宝船。郑和去世后,反对者更是占据优势。明英宗时,兵部侍郎刘大夏鼓动兵部尚书项忠把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烧毁,连郑和船队也遭至被烧的命运。中国从此开始禁海,甚至“寸板不得入海”,两代王朝实行了长达400年闭关锁国政策。如此结局,绝非偶然。
那么为何最后停止了呢?
有一部分史学家说,郑和不再去继续出海,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拮据,没办法继续出海航行。因为郑和往外跑一趟,花费的钱财太多了。想想郑和那些船队制造技术,就可以明白花费多少钱。再说了,朱棣那时候还整天跟蒙古打打闹闹,还要把都城迁到北京城。国家那么多事,哪有那么多钱让郑和拿到国外去显摆?所以郑和下西洋最终被朱棣取消。
但是,与此对应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郑和出海,对于明朝经济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郑和出海,加大了明朝与别的国家的贸易,繁荣了进出口事业,别的国家知道明朝东西好,争相来到明朝,跟明朝做生意。单单是每年进出口贸易,明朝就数钱数到手抽筋。
当然,对于为什么不继续出海,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有个叫做刘大夏的官员,因为觉着郑和出海航行,实在是太劳民伤财,所以在国家又一次举行航海活动时候,刘大夏就把郑和航海海图藏起来烧掉,让国家没有海图,自然没办法航海。据史书考证,刘大夏的确是不支持航海事业,所以把海图藏起来乃至烧掉都是有极有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说郑和死后,国家没有航海人才,所以就没办法继续出海。要知道航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对于天文气象地理等都非常熟悉。而郑和本来是回族人,当年跟着自己父亲四处走,去麦加朝圣,所以郑和的地理知识,旅游经验非常丰富。加上郑和跟着朱棣征战多年,有一定的统兵跟作战能力,所以郑和才能够担当起出海的任务。
而在郑和后面,国家人才凋零,八股取士改变了读书人思想,整天读书做文章当然不知道航海知识,也不知道地理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找不到带兵出海的人才。加上后期南方经常有别的外国人来骚扰,所以明朝对于海禁也就严厉起来,更不能再进行规模宏大的出海活动。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