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要“破茧”,杨元庆便讲起了AI的故事
对于联想的未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又有了新想法。
近日,杨元庆对外宣布,未来4年,联想集团将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投资超过12亿美元(约82亿元人民币)。最近一次接受外媒采访时,杨元庆还把“人工智能”提上战略层面,将它与PC业务、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业务共同定义为联想的“三波”战略。
最近一段时间,因手机业务低迷和PC业务波动,联想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如今突然又提出要杀入人工智能领域,杨元庆和联想到底在考虑什么?
一、业务互补or讲故事
杨元庆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几波言论看起来信心满满,“手机业务有起伏很正常”,“仍看好PC市场”,“人工智能是下一波趋势”。
这样乐观的言论背后,是不可回避的市场份额和业绩下滑事实。
据IDC数据,今年一季度,联想PC出货量为1232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20.4%;而惠普PC自2013年以来首超联想,出货量达1314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21.8%,排名第一。
比一次份额下降更值得担忧的是增速下滑,数据显示,一季度惠普销量同比上涨13.1%,联想只上涨了1.7%,并且,在排名前五的企业中,联想销量增速最慢。
除了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压力,被给予厚望的手机业务也持续低迷。
根据今年2月16日联想集团公布的2016/2017财年第三财季财报,其移动业务收入为21.85亿美元,同比下跌23%,税前亏损达1.12亿美元。并且,截至2016年底,联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3.5%,同比下跌1.6个百分点。
要知道,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作为联想集团收入主体,占了集团整体收入约70%。
在这种情况下,杨元庆依然将三大业务板块并列,三波全占,如此谨慎的话语体系,值得玩味。
股市里有个现象叫“戴维斯双杀”,如果公司业绩增长不如预期,股价会遭遇双倍负面效应。
而此时位于转型周期的联想,即便对毛利没有更高追求,也需要能够提供强大现金流的庞大营收数字。有接近联想的人士分析称,“他们到了新一轮讲故事的周期”。
财报发布后,联想或被动或主动的舆论传播也着实密集。
3月20日,《财经》杂志封面人物《杨元庆的跨时代命题》出炉,提出“PC时代的明星公司在错失移动互联网之后,能否在物联网时代重新站上风口”;一天之后,FT中文网发布了周掌柜的《蓝顶商人》柳传志,将话题引向联想帝国的缔造者,一位在中国饱受尊敬的企业家。
不过,无论是为了讲好资本故事,还是从公司业务本身的互补性考量,“人工智能”此时都不一定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二、人工智能为手机服务?
联想布局人工智能背后,有更大的行业背景。
自从去年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研发的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挑战九段专业棋手李世石,并以4:1的压倒性优势获得胜利后,“人工智能”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无论是1996年就上演过“深蓝”计算机大战的老牌AI巨头IBM,还是背靠强大数据、软硬件结合的移动互联网霸主谷歌,再到垄断PC芯片市尝转型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英特尔,仿佛不提“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自称科技公司。
刚刚过去的4月10日,在“非完美信息游戏”德州扑克大战中,人工智能“冷扑大师”(Libratus)经过5日激战完胜中国“龙之队”的6名高手,又为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可能”提供了科学支撑。
爆火背后,“人工智能”成为了新一轮资本热点。
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第一季度,就有超60家人工智能公司获得了融资,其中金额超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事件至少有5起。
谈及联想的人工智能投资计划,杨元庆表示,“联想集团将与谷歌、亚马逊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以达到从智慧手机和其他新业务中所获得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50%的目标,目前该比例为30%”。
跟IBM、谷歌、英特尔甚至亚马逊、微软等真正在布局人工智能的巨头相比,这种强目的性的表态,让联想的计划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基于现有智能手机业务的短期营收目标。
暂且不谈诚意,人工智能和手机业务的结合,到底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行业已有先例。
去年年底,华为旗下荣耀子品牌正式发布第一款人工智能手机——荣耀Magic,这是来自华为“2012实验室”的产物。
只是可能因为“过于超前”,这款有点梦幻的概念手机,至今未能量产。
荣耀总裁赵明说,“我们还是想把它定义成向未来演进和发展的一台概念手机,我都没有把它放到荣耀旗舰系列”,对其而言,挑战自己“工艺的极限”从而提升品牌力,才是目的所在。
Gartner首席分析师吕俊宽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手机行业现在提人工智能还有点早”,“不仅是荣耀Magic无法在全球市场做适配,即便是Google Now,在5、6年也只能在美、加生存,全球适配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无太多积累的联想,如何让成本高昂、技术难度高的“智慧手机”量产并提升总营收比例,一切都是未知数。
三、新战略和联想的真正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无论是PC的下滑,互联网手机的搅局,都被不少媒体写成了联想转型不顺的有力理由。然而事实上,在转型过程中,联想有远比行业、产品本身更难解决的问题。
“联想太硬了,互联网的意识很难生根发芽。”某位离职前联想高管曾这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以当年的“FM365”业务为例,这个成立于1999年10月、结束于2003年10月的业务,是联想互联网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棋,最早与中国电信合作,拥有新闻、邮箱、搜索、游戏、软件等频道,最辉煌时曾与新浪、搜狐、媒体合称四大门户,却仅仅活了四年。
究其原因,这位联想老兵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解释,“新浪活下来了,联想死了,我们联想只比新浪早关闭6个月,原因在于一个硬件公司做互联网业务,整个的管理思想文化不太一样,用传统眼光看新的事物是不行的,新的事物必须要有新的眼光”。
最让他感慨的莫过于,“提意见也没用”,“有些业务太成功了以后,对一些新的事物会产生很大的阻碍”。
这些企业管理思想文化不仅影响业务,也是联想各路高管出走不断的原因之一。曾经仅次于杨元庆的“联想二号人物”刘军,在2015年正式离职加盟肆拾玖坊,结束了22年的联想生涯;在此之前,其手下手机业务的“二把手”冯幸也在“被调离”后投奔乐视,如今也再度面临抉择。
随后,在去年年底,接替刘军担任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总裁的陈旭东,被调离转去负责联想全球服务业务,而联想MBG业务由原掌管联想集团HR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乔健接管负责。
当然,从另一层面看,人事变动也是联想决心转型的第一步,也应了离职老兵的那句,“传统公司要想转型,必须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要转型”。但客观来看,不得不承认,人事和战略的不断调整,也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联想的转型速度和进度。
这应该也会是联想的人工智能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原文作者:李云蝶)
上一篇: 苹果低调买下"iCloud.net"域名打的是什么算盘?
下一篇: 送花、送戒指,人财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