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上的黑社会们
今年是淘宝 15 周年。
15 年来,淘宝就像阿里的一堆原火,开天辟地,不断蔓延繁衍出新的业务生态,从即时沟通的旺旺到在线支付的支付宝,阿里依托淘宝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文化,还有创业观。
然而,阿里在变,变得无处不在。
淘宝还是那个淘宝,鱼龙混杂,敲诈不断,谁也不知道网络那边的,是不是一条长着獠牙的狗,等着你入口。
“ 黑市 ” 遭黑你遇到过 “ 包终身 ” 的敲诈吗?
一次敲诈,终身不扰。
差评君在淘宝上有一家小店 “ 黑市 HEISHI ”,前阵子一位顾客在下单后突然申请退款,称收到了 “ 假冒产品 ”,要求退款并投诉淘宝小二扣分、下架产品,结尾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请店家联系。
电商部门的小姐姐仔细看了一下,是最近上新一款牙刷,标注产品信息的时候疏忽,把品牌名写到了型号上,没什么其他问题。
不过小姐对这次投诉产生了好奇,因为跟一个普通消费者来比的话,这个投诉显得也忒专业了。。。
( 连淘宝规则第多少条都清楚,律师水准了简直 )
对方先用 “ 假冒品牌、欺诈消费者、向工商投诉 ” 为由恐吓一番,后表示可以私下理赔。
这时候电商的小姐姐已经嗅到了阴谋的味道,有些生气了,因为品牌已经在商品标题和图片上都强调了,宝贝详情的 “ 品牌 ” 和 “ 型号 ” 写反了,根本不是假货,对方有点无理取闹的意思。
500 了事,对方开了价。我方还价:打个折如何?
“ 八折,包终身 ” 对方给出了底价,也暴露了其恶意敲诈的本质。
这里面还有另一层意思,包终身不再骚扰只是这个账号,如果别的同伙来,甚至这个人换个马甲再来,那你也要忍着!
小姐姐当然不能这样任人宰割,立马准备好材料给淘宝小二申诉。客服判决:退货退款,但需卖家承担邮费。
也就是说,你想在淘宝上面碰瓷敲诈勒索,成本近乎为零。
这种事情,一般只有两种结果:一,卖家乖乖就范,勒索的人得到 500 块加商品;二,卖家申诉成功,买家退还商品,并退款,看起来双方都不亏,但其实卖家要损失快递费。
无论哪种结果,受伤的都是卖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敲诈金额单笔都在 2000 元以下,像上文提到的 500 元未达到敲诈勒索刑事犯罪立案标准,无法立案,仅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为商家报警寻求法律援助造成了一定困难。
“ 吃货联盟 ”“ 你想黑吃黑啊? ”
——《 疯狂的赛车 》
老 C 经营着一家笔记本周边产品的淘宝店,开店九年,是淘宝第一家专卖 MacBook 贴纸的店家,积累了近十万粉丝。
但是这几年,平均每天两三起恶意差评让他难堪其扰。和黑市遇到的敲诈相比,老 C 的产品客单价低,油水少,勒索的方式更加简单粗暴: 直接威胁给差评,拿钱了事儿,如果不从,就直接差评走人,反正贴纸也不贵。
除了上面这种钻空子无理取闹的和直接威胁的,还有一群更产业化的 “ 差评师 ”,他们专门黑吃黑的技术流~
淘宝上经常有卖高仿和精仿货的,大家都熟悉,在差评师眼里,就是肥肉。
这些差评师的群被圈里人称为 “ 吃货群 ”。
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群里一般会有多个管理员,进行日常组织,这些 “ 吃货 ” 不以敲诈钱财为目的,而是为了免费得到产品,通过一些恶意投诉,包括但不限于投诉售假,迫使商家不退货,仅退款,空手套白狼。
仅退款:发货 15 天内可以申请仅退款——分三种情况:未收到货、未签收、与卖家协商同意,这三者都是需要卖家同意的。而当恶意买家投诉卖家售假,申请仅退款,经判定成功时,买家可以 “ 货财双收 ”。
同样,这些商品单笔金额都在千元以下,鞋子、手表是最容易得手的产品。在群里,最多的信息是 “ XX 鞋子,可以打,要上车的私聊。” 这是 “ 打假圈 ” 的黑话,指其中一人找到了猎物,叫 “ 带车 ”,而其他人想要上车,就要缴纳 “ 车费 ”,一起去 “ 吃货 ”。
这些人非常耐心,不会询问卖家问题,而是直接拍下等待卖家发货,他们收到后不会马上确认发货,而是等待几天,开始申请仅退款,投诉售假。
心虚的那些精仿店家或者刚开业的小店,往往会选择破财消灾。更精明的 “ 吃货 ” 会选择钓鱼执法,在拍货前用旺旺与卖家聊天,反复诱导卖家承认是 “ 高仿 ”、“ 假货 ”,一旦坐实,亏的就不仅仅是一双鞋了。
还有培训资料
在这个 2014 年建立的“淘宝打假吃货仅退款”群里,有 1900 多个成员, 51%为 90 后,内部有完整的教程、案例以及最新得到法律法规,打假平台包括淘宝、京东、微店等多个电商平台。群里人自诩为 “ 朝阳大妈 ”,为 “ 净化电商环境 ” 做着自己的贡献,哪怕是让别人家破人亡。
这些有组织的差评师,更像是淘宝上的 “ 黑社会 ”。
对方会使用软件释放虚假流量到卖家店铺,在生意参谋后台可以看到很多不同 IP 地址的 PC 访客直接进店,同时在 QQ 群集结大量 “ 远征军 ” “ 轰炸 ” 店铺并产生大量购买订单,以同样手段恶意仅退款。美其名曰:“ 风控 ”。
就这样,恶意买家们近乎 0 成本可以轻松搞垮一个淘宝店。
他们把做这个当成流水线生意,无关正义,借机敛财罢了。
畸形的淘宝经历了淘宝初期的假货盛行,阿里巴巴一直在致力于打击假货,“ 售假 ” 已经成为淘宝不可触碰的底线,售假投诉一旦成立,扣 2 分降权。老 C 说售假的店铺会在一个月内搜索页面流量下沉,实际影响至少 2 年。
数据显示,阿里每年在打假上的花费近 10 亿元,并且这个数字仍在攀升;目前,阿里有近 2000 名员工全职负责打假,另有超过 5000 名社会志愿者参与打假。今年 1 月,阿里巴巴发布《 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 》。报告称,每 1 万笔订单中仅有 1.49 笔为疑似假货。2017 年,阿里关闭 24 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
也正因为如此,听到售假投诉的商家,尤其是新店,大多会束手就擒。
老 C 说:“ 搞个十家,一家认栽,就是赚了。”
差评君并不愿意称这些人为 “ 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目的的牟利,不过是一群游离在法律边缘的投机分子。
但另一方面,催生这些所谓 “ 打假人” 的恰恰是平台和消费者。
当低端需求牵引出有效市场,淘宝们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有了 “ 知假买假 ” 的需求,就有了层出不穷的 “ 精仿 ”、“ 高仿 ”。而卖家和平台共生的关系,注定了某些可预计后果的发生。当年的聚美优品也深陷假货漩涡,无奈陈欧关闭了第三方平台,改为直营。
平台模式下,涉及多方,责任判定在商业和法律层面都不确定。于是才有了这个淘宝畸形的市场怪圈:堂而皇之的卖假,堂而皇之的买假,堂而皇之的 “ 打假 ”。
反差评联盟卖家们并不会坐以待毙,除了纯低俗恶劣的给恶意买家邮寄了不得的东西外,一些有能力的淘宝卖家成立了 “ 反差评联盟 ”,在各种论坛、淘宝群公开曝光疑似 “ 职业差评师 ”( 这里的差评师指所有靠不正当手段伤害卖家利益的恶意买家 )的信息。
差评君在年初发过一篇关于这一职业的文章 “ 我靠给别人寄翔赚钱,月收入八万。。。” 里面提到的 “ 淘宝差评师曝光台 ” 大多数因为侵犯消费者隐私权被关停,但是还有幸存者。
这些网站上,收录并实时更新的 35 万可疑买家中,有 52 %打假师,其次为恶意退货和差评师。
曝光的买家从性别、年龄、住址、ID 都一清二楚。没有人知道这 35 万人中到底有多少是恶人,又有多少是普通消费者。
但卖家也没办法,只能靠这种 “ 人肉 ” 的方式以暴制暴,短信轰炸骚扰或者寄一些奇怪的东西给 “ 差评师 ”。
这两伙人在法律和淘宝都管不到的地界,打的不亦乐乎。
但就是这样,淘宝依旧创造了中国电商神话, 2012 年开始,中国 GDP 增速首次低于 8 %,但淘宝+天猫两大体系 GMV 首次突破 1 万亿,直到去年达到 4.82 万亿。
淘宝的无奈和默许“ 一个人总要和气些,‘ 和气生财 ’,对不对?”
——鲁迅
阿里做了电子商务 15 年,这种情况淘宝不是早就应该建立了完善的监管机制吗?
按照惯例,买卖双方出现任何纠纷,将由淘宝小二进行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可以准备材料,继续 “上诉 ”。
而在 2013 年, “ 为规范淘宝网平台秩序,让更多会员参与平台治理 ”,淘宝上线了 “ 大众评审制度 ”,今年还获得了 “ 阿里巴巴 2018 财年集团公益大奖 10 强 ”。即在小二介入之前,由大众评审员先进行交易纠纷的判决。
有点像古希腊大众陪审团,面对一起纠纷,如支持任何一方的评审员达到 16 ( 含本数 ),则构成有效判定,支持率≥ 50% 的一方获胜。
不得不说,这个评审制度初衷是为了提高审判科学性,审判案例也有类别范围限定。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差评君发现了一些问题。
评审员不需要任何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判决;存在着一定奖励机制,但刷分成本为零;评审员中买卖阵营对立,只要有一方数量占优,判决就难以保证公平。
截至目前,大众评审已经成功审理了 2654104 起纠纷。而这其中,用脚投票产生的又有多少起?
如果对大众评审结果不满意,买卖双方可以申请小二介入,但更多的小二为了提高处理效率,往往建议双方沟通,息事宁人。
毕竟,和气生财嘛。
调查中,差评君发现在淘宝内部可能有一笔神秘的 “ 赔付基金 ”,当买卖双方发生交易纠纷,而小二判决双方均不满意时,淘宝有一定几率动用赔付基金赔付受损方,而店家会被扣分。至于基金的来源,有人说是淘宝自掏腰包,也有人说是从店家押金中扣除。老 C 的朋友 L 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并没有受损失。
( L对于 “ 基金 ” 的说法 )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 “ 维稳费 ” 很大程度上是饮鸩止渴,更像是平台为了息事宁人交给这些 “ 黑社会 ” 的保护费。
天猫已经走上了旗舰店的路线,而以小卖家小作坊等形式为主的淘宝,还陷在泥潭里看不到未来。
这不,今年 3 月,淘宝特价版上线,对标拼多多。
之前淘宝打败了高贵的 ebay ,现在,它又开始比起了谁的身段更低。
作者:差评 来源:差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