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蜀汉丞相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何流泪三日?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9-04 11:57:20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以来,不少人诟病诸葛亮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堂堂一国之相"事无巨细,事必... [详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诸葛亮的故事。

  一直以来,不少人诟病诸葛亮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堂堂一国之相"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办事风格。反问一下,世上哪个人喜欢这样做?何况属于当时为数不多的*"打工仔",诸葛亮果真心甘情愿吗?或许有人还说,诸葛亮是"工作狂"之所以有可能。其实,换位思考一下,若是你喜欢做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芝麻豆大点既零碎又烦杂的事情吗?所谓"工作狂"也是凡人,他们只是比普通人做事情更加热情、尽心尽力罢了。

  当时,担任丞相主簿的荆州襄阳(湖北襄樊)人杨颙曾劝诸葛亮说,治理国家,上下级要明确分工,不必越俎代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终只让您筋疲力尽,一事无成。诸葛亮很清楚杨颙之言是好意并无恶意,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此只答谢,并没有采纳其建议。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 … … 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 … … 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资治通鉴》

  首先了解一下杨颙,他曾跟随刘备一同入蜀,夺取益州之后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刘禅即位(公元223年)之后,诸葛亮开丞相府治事,此时被任命为丞相主簿,之后担任东曹属。

蜀汉丞相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何流泪三日?

  当时,通常三公等开府之后,其人员由自行选用,不由朝廷任命,长官与属吏有君臣的名分;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由此可知,诸葛亮是认可杨颙的办事能力,不然之后不会让他担任东曹属,负责选拔举用贤能。

  后为东曹属典选举。颙死,亮垂泣三日。>>>《襄阳记》

  东曹相当于当今人事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东曹掾为蒋琬,就是诸葛亮向刘禅奏上的密表中指定的接班人,后来被世人称之为"蜀汉四相",杨颙是其副手,东曹二把手。由此说明,杨颙是受诸葛亮器重之人。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

  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驻在汉中(公元227年左右)之时,杨颙在任上去世,为之诸葛亮非常悲痛,连续流泪三日,这是有何缘故呢?难道两人交情很深吗?不敢断定,杨颙任职于丞相府共四年左右,不能算很长,也不能说太短,但担任过重要职位,必然避免不了有些交情。

  然而,以诸葛亮公私分明性格,不会做"拉帮结派"之类事情,也未曾听过,诸葛亮在私底下里与某位蜀汉政权官吏交情特别深,由此推测与杨颙的私下交情也不会太深。史书中记载诸葛亮"垂泣三日",所谓"垂泣"就是无声而流泪,这也符合诸葛亮一生谨慎而不张扬的性格,另一面是不是也反应出与杨颙"交情不太深"。

  之所以,诸葛亮悲伤而连续流泪三日,应该另有隐情。不仅仅是丢失有能力属下的悲伤,且让诸葛亮勾起往日他劝导之事,油然升起伤感之情-被大多数人未能真正理解其工作方式而感到悲伤。两种悲伤之情交结在一起,从而使诸葛亮不能自拔是"垂泣三日"的真正原因。

  杨颙是诸葛亮驻汉中之时去世,此时为建兴五年(227)或者建兴六年。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继位,是个二十三岁年轻小伙子,血气方刚而热情足,却经验不足。诸葛亮觉得此时为北伐中原的绝佳时机,于是亲率军队驻扎在汉中,为北伐中原积极筹备。

  夷陵之战惨败于后辈小生陆逊之后,退回白帝城的刘备郁愤而病倒,并次年在白帝城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大管家,开始全面治理,其处境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用一个字概括-惨。

  连年的战争而兵疲民困,民众负担早已达到超负荷状态,让人窒息,以致于"民皆菜色"。所谓菜色,就是民众因粮食不足,吃不饱而引起营养不良。加之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丢失总兵力一半左右的四万人,还丢失大量军用物资,基本上败光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老家底,使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几乎要亡国。

  诸葛亮排除艰辛万苦,经过四五年励精图强,实现蜀汉"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良好局面,终于有机会实现"复兴汉室"终极目标,于是率军驻入汉中准备北伐中原。

  让濒临亡国之际的蜀汉起死回生,其中的艰辛、委屈,谁能理解,只有诸葛亮一人心里最清楚,恰巧此时此刻,杨颙之死勾起往事让诸葛亮慷慨万分,加之失去能臣的惋惜,情不自禁自己黯然流泪。

蜀汉丞相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何流泪三日?

  治理国家"人才第一"是连普通老百姓也皆知的道理,何况身为蜀汉的实际*者,诸葛亮比谁都清楚此道理。蜀汉不仅在现有人才还人才储备上远远落后于东吴,更不要说曹魏,差距不是一截半截,夸张点相差十万八千里。

  此时,人才最济济的是曹魏,曾经说过"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曹操特别重视人才,他总共发布三次的"唯才是举"政令,不仅是招揽人才的金字招牌还为人才储备,赋予强有力的行政上支持,从而确保充足的人才资源。加之曹丕重新开设太学等措施,足以说明其重视教育、人才一面,故此,曹魏在人才方面比其他两国具有优势是必然结果。

  此时,孙权帐下有"东吴五君"诸葛瑾、步骘、张承;"东吴四英"陆逊;"东吴十二虎臣"潘璋、丁奉;后辈小生,"东吴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名臣良将,没有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且每一位都是独当一面的响当当人物。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相比两家,蜀汉太"寒颤"而只能以"捉襟见肘"来形容。"五虎上将"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继去世,只剩下孤零零赵云一个人;谋士庞统、法正去世已久,本来人才不多,加之青黄不接,大管家诸葛亮用人倍感吃力。为什么青黄不接呢?

  其一,失去了蜀汉政权招揽人才的金字招牌。原先大佬刘备的"帝室之胄"身份、"信义著于四海"名声、"匡扶汉室"旗帜是刘氏集团招揽人才的金字招牌。但是,刘备"借而不还荆州"的行为,导致失去诚信;不讨伐篡夺者曹丕,反而自己急着称帝,又发动夷陵之战,讨伐原同盟者等行为,使"匡扶汉室"旗帜荡然无存。等于是亲手砸掉自己金字招牌,留下一堆烂摊子让接管者处理。

  其二,只拥有一州之境的蜀汉人口仅仅是东吴的二分之一;曹魏的四分之一,从人口这项"硬件"条件上无法与东吴和曹魏相提并论。"人口少,人才少。"自然而然人才储备也会少。

  其三、在人才选用和培养方面,行政上无强有力支持;因常年战争没有大举兴办教学。

  还有,蜀汉灭亡时,《蜀记》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吴国灭亡时,《晋阳秋》记载"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从中得出,东吴当时人口是蜀汉的两倍多,却其官吏少八千人,侧面反映蜀汉政权的机构臃肿,进而反映人才的严重不足,只能以官吏数量来弥补能力不足。

  刘备托孤

蜀汉丞相杨颙死后,诸葛亮为何流泪三日?

  刘备留给实际治理者诸葛亮的蜀汉政权是"百事待兴"的国力极其空虚的大烂摊子,因夷陵之战而与东吴完全交恶;强盛的曹魏一直都是虎视眈眈觊觎蜀汉,垂涎三尺;益州南部地区反叛接连不断,犹如后院放置满满火药桶,随时引起大爆炸等等,哪一个不是急需待解的大事,稍不留神,就跌入万丈深渊,永劫不复。但,也是必须面对解决的事情。

  发生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需要人手,解决问题需要智慧,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智慧,不可能滥竽充数,随随便便找个人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有智慧"的人才。但是蜀汉本身历来就缺少人才,加之青黄不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

  从站在诸葛亮的立场,思考一下问题,该如何解决既棘手又繁多的问题?无非就是二种选择,其一不管,干脆放弃生存,本身已在悬崖边上的蜀汉,若不管则立马掉入万丈深谷;其二管理,但问题是怎么管理?人手严重不足,只能一人当个十人用,身为实际上蜀汉大佬,诸葛亮只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以此来解决问题。故此,如此情境下,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只能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工作方式,来完成己任。

  有人会说,诸葛亮不善于知人用人,还独断倾向而加速蜀汉灭亡。确实身为凡人诸葛亮也免不了犯错误,如错用马谡而丢失街亭;同时代枭雄曹操,也有残忍*的污点,如徐州大*尸体堆积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英明的孙权,也有晚年宠信校事吕壹乱杀忠臣的恶绩。人毕竟不是神仙,难免犯错误,况且事实上人的性格不可能说改就能改掉,这是人之常情。

  故此,以诸葛亮性格、当时环境,"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是最佳选择,不能以超越人之常情的过分要求来评价别人,而是以实际状况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更加合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