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对信陵君魏无忌极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刘邦为啥尊敬信陵君?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汉高祖刘邦确实对信陵君魏无忌极为尊敬,《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汉高祖刘邦小的时候,就对信陵君魏无忌极为崇拜。待到他建立大汉、成为天子后,每次路过大梁城(魏国首都,魏无忌常居地),必定要亲自前去拜祭信陵君的故居;公元前195年,在他亲征击败黥布(英布)后班师的途中,他正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祖祖辈辈照看、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那么,身为九五之尊,刘邦为什么给予战国时期的一位公子(类似于后世的藩王)如此高的礼遇?
诚然,信陵君曾有不畏强秦、窃符救赵、挽救邯郸于危难的义举;
也创造过一呼百应、将秦军追杀到函谷关的神迹。
但笔者认为,能力并不是他在后世广受赞誉的主因(毕竟能干的人从来都不稀缺)。刘邦之所以对其推崇备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品质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的“养士”人中,只有魏无忌真正打破了阶级藩篱
战国时期,在现实的压力下,各诸侯国统治者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积极探索各种人才选拔制度。其中,因“战国四大公子”而闻名的的“养士制”可谓家喻户晓。鸡鸣狗盗、毛遂自荐等等,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画卷。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倾身下士”的贵族,大多是沽名钓誉、包含私心之辈;看似一视同仁,实际上暗自分个三六九等:
齐国孟尝君田文,被司马迁称为“奸人之雄”。这位公子的养士标准很直接:“不恤智愚,不择臧否”,即不看对方的人品、道德甚至能力,只要能够帮助自己扬名立万即可;而他行为的本质是这样:“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说得直接点,就是耗费国家财产、结党营私。后来,因权力争夺逃离齐国后,田文曾撺掇各国联合进攻自己的母国——齐国。
对于春生君黄歇的门客特点,《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高级门客都穿金戴银,即门客分级别,并以服装、配饰区分。
而魏无忌的姐夫——平原君赵胜号称门客数千,但内心极其重视门第之别。信陵君解邯郸之围后就留在当地,四处结交人才,甚至亲自钻进酒档结交出身低微的毛公、薛公。平原君得知后,很不屑地对夫人说:“人们都说你弟弟天下无双,如今竟然跟赌博卖酒的人混在一起,看来是个糊涂蛋罢了!”
信陵君得知后非常生气:“看来平原君纳贤只是做做样子啊!我在大梁时就对毛、薛二人的贤名心驰神往,生怕他们不和我结交;如今平原君却认为这是羞耻,看来与我道不同,那就不相与谋。”于是他当即打包闪人,平原君急得再三道歉。而听闻此事后,平原君的3000门客中有一半投奔信陵君。
信陵君无视阶级、不在意身份,推心置腹地与各路人才结交,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彻底打破了阶级限制,做到了唯才是举。这让出身低微,依靠“不拘一格用人才”而战胜强大贵族项羽的刘邦倍感亲切与认同。
其二,宽仁待人、忠心为国,从不贪恋权势
信陵君仁而下士
魏无忌首先是个好人,他一生中为朋友、为国家披肝沥胆,甚至对普通的士兵也极尽仁义。
当初平原君在邯郸危急之际请他出手救援时,信陵君使出全身解数仍不能说动魏王,于是决心率领旗下门客一心赴死,以回馈平原君的信任;
接下来他在窃取兵符夺得魏军的指挥权后,下令让每个军人家里都能留存一名男丁: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其后,两万人归国,剩下的八万魏军义无反顾的杀向邯郸,并罕见地击败了一直让他们闻之变色的虎狼秦军。
在解除邯郸之围后,面对赵国裂地封侯的报酬,信陵君一再推让,拒绝一切荣华富贵;魏王听说此事,也保留了他在魏国的封地。
后来魏无忌为了救国难,曾振臂一呼、率领各国联军击败秦国;其后在因功高震主被兄长魏王猜忌后,他毫无野心、主动退位,最终以酒色自毁、郁郁而终。
而在几千年的封建史上,面对权位的诱惑,有多少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杀父弑兄?。手握大权、名满天下,却能淡泊名利,魏无忌这样的稀缺品质,正是刘邦这种帝王最需要、最推崇的人才标准。(也许他想到了韩信……)
出身贵族,却能打破人才藩篱,不拘一格用人才,公正公平的以才用人;名满天下、功勋赫赫,却仍对国法、制度保持最基本的敬畏,从不依仗手中的力量去攫取更高的权位。这样的信陵君魏无忌,是封建时代帝王眼中的完美人臣,自然值得刘邦的推崇和尊敬,也值得被树立为天下人才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mysql数据库查询优化 mysql效率第1/3页
下一篇: 你能不能别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