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毒瘤终关闭 为何说G+是谷歌近年最失败产品
最近,传来了一个让google粉丝们悲喜参半的消息——google旗下的社交网络google+(简称g+),终于宣告要关闭了。
google在上个月宣布,由于数据泄露等原因,决定关闭google+个人版服务。谷歌在社交领域声势浩大的攻势,似乎就此落下帷幕。
g+的关闭,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运营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用户稀少且不活跃,产品基本不叫好也不叫座,以“鬼城”的姿态耸立业界多年,也不失为一种奇观。
对于g+的粉丝来说,对其怀抱的感情更是复杂——g+寄托了google对社交领域的美好憧憬,但同时展露出的却是种种令人不得其解的丑陋操作。
加之运营g+侵占了google其他大量资源,将其视之仿若“毒瘤”的失败产品,似乎也并不为过。
g+这座“鬼城”终究还是倒了,不少用户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怒其不争。
那么g+到底是如何失败的?为何google浑身解数也无法撬动社交领域的蛋糕?这就来说说g+都有哪些失败的设计吧。
冰冷无情的实名政策
google+刚诞生时引起了业界强烈关注,但在热度还没带起、甚至注册还需要邀请码的极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凉凉的迹象。
原因无他,只因g+严格实行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奇政策——要求注册id实名。
和很多社交网络不同,g+要求用户使用其服务时,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如果一旦google认为你的id不是实名,这个id会被警告甚至停用。
这种如此严格冷冰的实名政策,在其他社交网络上是极其罕见的——就算是现在国内的网络账号要求实名注册,但前台也可以匿名,然而g+并不能如此。
而g+是如何判断某个用户id是否实名呢?没人知道标准。一旦google认定某些id是虚假的名字(即使这个id是真的实名),也会毫不留情地封杀。
但g+的这一举措又并不能真的让id实名——只需要取一个很像是真名的id,例如john smith,g+就会放你一马。
但更多的情况是新用户完全不理解这一机制,也不知道绕过的方法,直接将其他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带了过来,不久就惨遭封号。
g+的实名政策基本一无是处,唯一的贡献就是将大量用户拦在外减轻了服务器负担。
g+在一年后的2012年放宽了要求,允许新用户仅使用昵称注册,但前提是拥有一个已确立的线上或线下身份。
在2014年,google终于道歉并取消了对用户在g+上使用真实名称的要求,但为时已晚,g+的鬼城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莫名其妙的圈子信息
g+之所以实行实名政策,意图应该是想要让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人们能够在社交网络上迅速找到现实的人际关系。
而为了让用户在实名的同时保护自己的隐私,g+设计了“圈子”功能为用户分隔开不同的交际圈。
但是,这一设计显然不利于交流,如果某个用户将所有消息发布到非公开的圈子,那么其他用户浏览他的主页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自然也不会去进一步关注。
其实类似圈子的功能,其他很多sns也有;但g+实行了实名制,这令很多人并不愿意将发布的信息公开,进一步降低了活跃程度。
为了弥补这一点,g+是怎么做的呢?非常粗暴简单,就是给你推送各种不在你关注列表中的人的信息流。
例如,就算你不是某个歌星的粉丝,只要这个歌星开通了g+账号,你也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主页当中刷出这歌星发布的信息。
又例如,如果当天g+社区某条信息热度特别高,那么它也有可能出现在你的主页当中。但是,g+推送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合适你?并不如此。
例如很多国内的朋友在尝试g+时,都遇到过一些观点偏激、内容颇有争议的信息推送(这样的信息往往比较热闹),这是相当令人反感的。
而当你的某条公开信息比较热门的时候,也有可能被推送给其他很多不相关的人,不断有人在评论区留言吵架,信息提醒瞬间爆炸,这都是相当恼人的体验。
华而不实的界面改版
作为一个产品的门面,界面ui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g+运营初期,其界面设计还是不错的,信息密度高且功能按钮简单易达,例如“圈子”这个特色设计很容易就能通过侧栏切换浏览。
但g+历经了多次界面改版后,用户体验不进反退,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在2012年的改版当中,g+引入了卡片设计,变得更时髦。但体验后发现,这界面槽点满满,信息流只能容纳一行卡片,当你使用宽屏显示器的时候,屏幕一大半都是空白的,用户不得不通过一些脚本来魔改g+的界面。
同时,圈子被移动到了界面上方,受限于空间经常不能一次完全显示,需要多点击一次下拉菜单才能切换圈子。
在2015年的一次改版后,g+用上了material design,但app在原生安卓上同时存在两条底栏,非常难看,同时也没有去掉侧滑汉堡菜单,很累赘。
而2017年的一次界面调整,导致无法再通过通知中心查看已读的通知信息,必须通过主界面切换到通知界面才能回看。这些的糟糕体验,在g+界面中越来越多,骂g+产品经理一度成为了社区当中的日经话题。
直到现在,g+的界面依然不堪大用:信息密度极低,低到在手机上一条信息一整屏都显示不完;搜索功能难用,你想要回溯某条发布的某条信息只能慢慢手动翻。
功能布置混乱,“隐私权政策”、“发送反馈”、“帮助”这几个基本不会用到的功能大大咧咧占据着侧栏的显要位置……用户实在跟不上设计者的脑回路,拱手告辞。
强加于人的推广策略
如果g+只是自身烂,那倒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拖着大家一起下水,不给用户选择权,那就更让人心凉了。
而对于g+,google的推广正是决心要把烂泥扶上墙,于是google实际所做的事情,就变成了将烂泥抹得到处都是。特别在安卓系统当中,g+以及其系列app,成为了挥之不去的累赘。
如果你使用的是带通过了gts认证、带有google服务gms的安卓机器,那么你的手机将会被强制预装g+客户端。
不仅如此,一些原本应该和g+无关的google服务,当安装了g+后,也会出现在你手机当中,例如google photo、环聊等等。
这主要是g+的图片服务、即时聊天服务被设计为一定要调取这些app才能使用,因此只要安装了g+就自带了全家桶。不得不说,这一做法和国内的流氓软件非常类似,令人心累。
同室操戈的资源侵占
g+虽然体验差,但将其称之为“毒瘤”,一大原因还是它侵占了google的大量资源,致使其他很多用户喜闻乐见的服务纷纷被整合到g+当中甚至关停。
例如,口碑最好的google服务之一——google reader,就惨遭g+强行吞并。
google reader是一项rss订阅服务,直到现在它也依然可以称之为最好的rss订阅服务之一。很多朋友都会用google reader网罗各大站点的内容,省去了网站之间跳转的功夫。
不过,google reader惨遭关闭,google宣布将google reader并入g+的前身buzz,以加强其社交功能;接着buzz关闭后变身为g+,因此google reader被关闭的锅,自然也算到了g+的头上。
再例如,国人很少人用过的、但却非常时髦的google latittude。相信很多国内的朋友都用过微信的实时定位,这服务能够实时共享彼此的定位,找人非常方便。
而google latittude在google地图的出现要比微信实时定位更早,也深受国外用户欢迎。
但是,在g+出现后,这项服务被硬生生整合到了g+当中,用于查看天南地北的g+好友的实时定位——但你真的对十万八千里外的g+好友究竟在哪这么感兴趣么?
google latittude这么酷的一个功能,收归鬼城后光芒不再。幸运的是,该功能后来又被剥离出g+,重新整合到了google地图当中,重焕生机。
又例如google talk,这是google旗下的im产品。虽然google talk功能简单,但高度安全性和纯净的作风,也让它在业界当中有一席之地。
但是,google talk随后被改版成为了环聊hangouts,接着成为了g+的御用的即时通信工具。
在环聊当中,你不仅会找到之前添加的google朋友,还会找到通讯录的名单,还会找到g+上的好友,体验非常奇怪,完全没有了之前google talk那种简单明快的感觉。
除此以外,g+还强行整合了google blogger等其他服务,这种同室操戈的作风令人感到相当不快。
加之g+表现实在平平无奇,但偏偏却拉了其他优秀google服务一起下水,进一步激化了人们对它的仇恨。现在,g+终于要迎来了终结,但曾经被g+强吞、整合的google服务,不少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总结
作为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google的实力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google出品必属精品。
在社交领域,google并没有展现出什么高瞻远瞩,也并没有用心听取用户反馈,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将自己的想法推向市场,大刀阔斧地整合了一堆服务,这样的产品并不能获得真正好的用户体验。
g+这个失败产品已经走向终结,google还会在社交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吗?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3869329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外媒盛赞小米:最便宜的5G手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