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王朝建立后,是如何处理前朝太庙的?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那么新的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是如何处理前朝太庙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新朝建立后,是如何处理前朝太庙的?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也获得了被供奉于太庙的荣誉,即“配享太庙”。
庙制度早在夏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祭祀先祖的地方还不叫“太庙”,太庙这个名称是西汉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庙”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太庙在则*在,太庙亡则*失。所以基于此种祭祀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往往面临一个非常尴尬棘手的问题,即“该如何处理前朝的太庙”。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太庙,那就直接毁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毁掉,那新朝统治者将会面临其他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
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对的都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的残暴,总会有大批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随意毁掉前朝太庙,则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前朝太庙不能毁,而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会发现,如果和前朝没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没有损毁太庙,假如前朝太庙不幸在战火中损坏了,新朝还会对其进行修缮重建或选址另建。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庙规模一定会有所缩减,毕竟前朝已经覆灭,若再以皇帝之礼祭祀,也说不过去,而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古代礼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体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为了彰显新朝之正统地位,会给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王爵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还有相应的封邑。如果封前两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则称之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则称之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xī)国公,封北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而后梁立国后,则封唐宗室李嵸(zǒng)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杨仁矩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孙介国公则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们就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了,即新朝如何具体处理前朝太庙。
前面说过,新朝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毁掉前朝太庙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礼,前朝太庙的规模一定会缩减,《周礼》对宗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不过实际上各朝代对于太庙庙数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周礼》的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庙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逾制,否则就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礼法,对前朝皇族后裔进行了重新册封给予不同爵位的话,那前朝的太庙也会根据相应的爵位进行缩减。通常情况下是保留三庙,由所册封的前朝皇族后裔进行祭拜,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将前朝太庙正式变为所册封之前朝皇族后裔的“家庙”,如后梁册封李唐后裔的情况便是这样:
“莱国公李嵸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
当然了,如果遇到胸怀特别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规定了后周的太庙要按照原先的规模继续祭祀。
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礼。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
兴建于明朝的“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了大礼仪之争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的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他将历代一些贤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君王越来越多,最终只要生前不是特别的暴虐荒淫,都能进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家庙”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请”进了“历代帝王庙”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