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梁上燕,不做诗人妻!古代诗人的那些妻子们!
宁为梁上燕,不做诗人妻!古代诗人的那些妻子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千百年来,诗人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抱负,他们弹剑高歌、饮酒赏花,精妙绝伦的诗作化为历史长河中煜煜的珍珠。
与诗人们光辉灿烂的形象相比,他们的妻子往往是暗淡而模糊的一抹剪影。仿佛是袍角处的一朵暗纹绣花,人们看到时便夸赞几句美丽淑雅,看不到时就像它从未存在过。
做诗人的妻子,苦楚或许总是比快乐要更多一些。
一、苏轼与王闰之
号东坡居士的苏轼何人不知?
即使记不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记不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总不会忘记西湖苏堤好风光与美食东坡肉。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造诣极高,词作豪迈大气,人是个乐天派,还生活趣味十足。相处起来想必一定很令人轻松愉快,但那只是对朋友而言。
作为妻子,作为与他一同生活、相互支持的人来说,他坎坷的一生难免带来动荡与辛苦。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自成亲之始,无论是苏轼自请出京在各地任职,还是险些丧命的“乌台诗案”,以及日后新旧党之争导致的次次贬谪,王闰之都陪在他的身边。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定州、颍州、扬州、惠州、儋州……这一长串便是苏轼所去过的地方。
即使在交通发达的现代,舟车劳顿仍无可避免,而在古代必定会十倍百倍的艰辛困苦。
流离动荡之中,作为一家主妇的王闰之,她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不仅要操持家务,养育孩子,还要照顾整个家庭,照顾那个才华横溢却因直言动辄得咎的丈夫。
在《后赤壁赋》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见夜色美好,苏轼感慨“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人说自己网到了鱼,但不知酒该何处寻。
幸而王闰之拿出了自己为苏轼常备着的一斗酒,否则这《后赤壁赋》恐怕会因为没有酒变成“欲游赤壁而不得”了。
王闰之或许没什么才情也不够聪慧,但的的确确是个贤妻良母。
苏轼心情不好时因小孩闹他而生气,王闰之劝说,怎么比小孩还痴,让他高兴点,又洗了酒盏给他倒酒。
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苏轼定是敬她爱她的,就连苏辙也在她死后接连写了两篇祭文。
王闰之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实在是合格极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为结发妻子王弗写的悼亡诗,其语句精妙思念隽永,直到千年后也有人咏叹。
而王闰之当时又是何种心情呢?
倾慕丈夫的才华,感动于丈夫对堂姐的深情,在这些之外,一些无处可诉的酸涩与寂寥也如月下的潮水渐渐涌上心头。
二、元稹与韦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多么动人的诗,多么渣的作者。
民间经典爱情故事《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一个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可怕的是其中的张生的原型被考证就是作者元稹,与表妹相恋却为前途将其抛弃。
被父亲做主下嫁的韦丛,是否知道眼前“性温茂,美风容”的郎君,曾经也用这样温柔的目光望着另一个女人呢?
但她们终归是不一样的。韦丛是高门贵女,父亲韦夏卿看重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元稹,认为其之后会有一番作为,这才让女儿下嫁。
但无论将来前程如何,都无法掩去当下的生活艰辛。
韦丛屈身下嫁后安于贫苦生活,见丈夫没有衣服穿了便在箱子里找寻,经不住元稹的软言相求便拔下头上的金钗为其买酒。
曾经锦衣玉食的她对吃野菜豆叶也毫无怨言,还收集落叶添作柴薪。
元稹定是深为感动,娶来的贵女毫无高傲、虚荣脾性,反而大方贤淑,全心全意爱着一文不值的他,以他为重。更别说韦丛的娘家还能给他带来政治上的助力。
可这样一个可谓是理想妻子的韦丛,她过得快乐吗?大概很难吧。
为“崔莺莺”写诗几乎贯穿了元稹的一生,丈夫心中一直有对初恋情人的追忆,她又怎么会感觉不到。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也许韦丛曾这样安慰过自己。
802年成亲,到809年7月韦丛去世,短短几年时间,她为元稹生了五个孩子,但最后只有一个女儿长大。
频繁孕产对她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孩子们的夭亡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对待这样一个为你拼命生下孩子的贤淑妻子,元稹不该更有良心一些吗?
可他没有。
韦丛去世的那年,元稹出使蜀地,与素有才名艳名的薛涛一见如故,两人诗文唱和,眉目传情。直到7月份元稹被调到洛阳,这件风流韵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薛涛曾是乐伎,美貌且通音律善诗赋,艳名广播,元稹与她的一段情自然不可能默默无名。
文人将其视为风流雅事,但病榻上的韦丛当时又是怎样的一种万念俱灰。
或许元稹这样肆无忌惮也有岳父已经去世的原因在。
妻子依然贤淑,但娘家再无助力,自己又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与一位素有才名的奇女子交游并无不可吧?
元稹也许是这样想的。
而韦丛的想法如何他并没有考虑过。
元稹的悼亡诗写得是真好,但死去的韦丛恐怕并不觉得丈夫是为自己而写——他可能只是陶醉于思念妻子的深情人设而已。
三、杜甫与杨氏女
杜甫在后世人的印象中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语言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
生前无诗名,到宋朝名声才到达顶峰。
而用最简单的一个字概括他的人生,那就是“惨”。再加一个字就是“穷”。
他科举落第,仕途失意,客居长安,安史之乱后更是颠沛流离。不用想,身为杜甫的妻子自然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她是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只知道姓杨,名字一概不知。
杜甫没有出过纳妾或者流连花丛的传闻,提到妻儿的诗也有不少。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中一首《月夜》表达了双方的思念之情,语言清丽,深婉动人,与其他诗作有很大区别。
丈夫的忠诚,这大概是杨氏女唯一的安慰?
但她大概宁愿家里有钱到丈夫能纳妾甚至到处沾花惹草,也不愿意穷得饿死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保证都没有,谁还会顾忌其他的小事呢。
杜甫并没有常年在家,家里都是杨氏女操持,她嫁前生活应该也还不错,起码是官宦之女,可婚后却不得不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撑起一个家来,可谓是辛苦至极。
杜甫困居长安多年,为生活接受了一个小官的职位,回家探望却在家门口听到哭声——孩子饿死了。
饿死了,竟然是饿死的,也不知杜甫是怎么有脸进的门。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太不合格了。
他满腹诗书,连科举都有信心去考,肯定觉得自己比农夫、工匠这些字不识几个的人要厉害多了,可他竟然无能到把孩子饿死。
杨氏女真惨啊,嫁了这样一个人。
杜甫是很会写诗,又爱国忠君,怜惜百姓,但对她的生活有什么用处?生前诗名未显,后世偌大的名气也不能变成填饱一家人肚皮的粮食。
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与父亲。
也许有人会说杨氏女之所以能被千百年后的人知道,正是因为她嫁给了杜甫,否则区区一介女流早就被淹没在了历史之中。
没错,是这样,但杨氏女真的稀罕被后人知晓吗?
当她抱着饿死的幼儿哭泣时,因茅屋漏雨彻夜难眠时,后世的名气与她何用。
如果可以的话,杨氏女或许更希望能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丈夫没那么伟大也没关系,只要大家都能好好的,孩子也不会因为饥饿再也睁不开眼……
四、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与其他的诗人妻子相比,卓文君要有名得多。
当然,司马相如也不是诗人,准确来说擅于辞赋,是汉赋的代表人物。能够靠一篇赋博得汉武帝赏识得以觐见,又因另一篇赋收获官职,完全能想象到他高超的文学水平。
但因赋受赏是在娶卓文君之后的事情,他与友人临邛县*着夺取卓文君芳心时,正穷得一清二白,连工作都没有。
知道卓文君新寡,喜好音乐,而司马相如擅琴又一副好相貌,两人特地好好设计了出场方式。
卓家与另一富人见县令有贵客(即司马相如),便为他们举办酒宴,当天县令来了,客人们也来了,但司马相如却托病不来。
县令因他不来不敢动筷子,还亲自去请他过来,架子足够高后,司马相如再表现得十分勉强的样子,好像是没办法,不得不出席。
但出场时车马相随,人又雍容闲雅,很有排面。席上县令请他弹琴,他便弹了一首《凤求凰》,琴挑卓文君。
之后重金收买卓文君的侍者,令其传递爱意,当晚,卓文君便偷偷离家,和司马相如回了成都。
锦衣玉食的大小姐为了情郎过上了曾经从未想过的日子,拨弄琴弦、执笔拈花的手拿起了酒勺。
当垆卖酒之后,岳父承认了他们,于是司马相如变成了有钱人。
当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肯定也很有感情,毕竟那是位娘家有钱、有文采通音律的貌美才女,又对他一往情深,夜奔至他身边,还抛却脸面当酒肆老板娘。
但当他得到汉武帝赏识,自己平步青云后,这份爱情就不算什么了。新鲜漂亮的年轻女子那么多,纳妾自然提上了司马相如的日程。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卓文君写下《白头吟》给丈夫,幸好他最后回心转意了。
后世人称赞她智守婚姻,她的确也只守住了婚姻而已,爱情早已在司马相如有二意时便凋零了。
即使丈夫因为自己的才华与爱放弃了纳妾,但两人之间隔膜已生,卓文君也明白,这个男人不爱自己了。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真难啊。
夜奔归乡,他家徒四壁,卓文君作为巨富之女在此之前从未尝过贫苦是何种滋味,在爱情的调剂下她知道了,那是种酸苦味。
之后当垆卖酒拿面子来逼迫父亲承认了自己和司马相如的婚事,她或许对父亲有些愧疚,但也一定很高兴。
可直到得知他要纳妾时,卓文君才发现,当初的痛苦根本算不得什么。
她因为爱情勇敢,但爱情却悄悄逝去,但她只能噙着酸楚一直走下去。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做燕子有什么不好,夫妻俩衔泥筑巢,携手喂养孩子,在春风中交颈啾啾,永不分离。
不比做诗人的妻子强得多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