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朝的分封制,为什么诸侯的地盘那么大?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周朝。
实际上,周王室是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最好的,诸侯的土地一开始并不大,之所以给人周王室比诸侯小是因为分封制长期实行显露出的弊端。
西周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之后,二是周公摄政时期。两次分封各有原因,但站在当时周王室的立场上,可能找不到比分封更加有效的措施了。
武王伐纣虽然消灭了商朝的核心力量,但朝歌以东仍有不少殷人*,周人无法将之完全铲除,于是就实行分封。
帝辛(即商纣王)之子武庚受封于殷都,以安抚殷人。但周武王显然不能信任武庚,不仅设立三监(即周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管辖殷商王畿,监视武庚,同时还将宗室功臣中能力出众者分封到边远地带,稳固周王室的统治,如太公望(即姜子牙)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
武王分封的背景是商朝虽亡,但仍有实力,周朝并未能彻底统治殷商核心之地,天下未宁,周武王却在克殷两年后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周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也浮上水面。
管叔不满周公辅政,加上武庚煽动,原本负责监视武庚的三监却和武庚一起反抗周公了,逼得周公亲自东征,杀管叔,平定动乱,并进行第二次分封。
由于殷商故地的反叛实力受到巨大打击,周公分封将边界向东推进,他的鲁国(实际上是他的儿子伯禽受封)和太公望的齐国都向东边移动,进入山东。
如果将当时的周朝领地类比成一个椭圆,齐鲁与镐京形就是椭圆的两端,而周公营造的成周和分封殷商遗民的宋国,则处在椭圆的中心,整个椭圆的西半部都处在王室的直接影响下,东半部则交由宗室和亲信,王室施加间接影响。
两次分封,其实就是周王室从关中老巢出发,自西向东发展*的过程,最终由周王直接统治关中之地和河洛之地作为王畿,各诸侯则是周王在地方的翻版,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王畿的统治,当然,周王实际上是将这些领土的行政管理权等诸多权力交给了诸侯。
权力交出去是很难拿回来的,周初王室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武力相当可观,对于不服的诸侯,要么是武力威慑,要么直接剿灭,周王可以直接灭掉诸侯。
随着时代发展,周王室的实力呈现下降趋势,周昭王南征不复,也就是全军覆没了,周穆王四处征战巡游,对王室实力的消耗可以想见。周宣王虽号称中兴,但晚期却屡战屡败。到周幽王身死、平王东迁,宗周的广大土地和军队都丢失了,周朝的实力下降得厉害。
再回到椭圆说,周王室被诸侯环绕在椭圆内部,尽管远离了大多数外界威胁,却也锁死了周人向外拓展的通道,堂堂王室是不可能大肆吞并诸侯的,那样反而可能激起诸侯群起而攻之。
周王室唯一的发展通道是西方,但西戎的强劲却使得周王室没有太大收货,西周最终也是亡于犬戎。
反观诸侯们,这个忧虑并不是普适性的,对于处在边缘的诸侯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诸侯国,如齐国、楚国、秦国、晋国等,无一不是处在边缘,他们没有像卫国和邢国那样被戎狄所灭,而是灭了戎狄,壮大了自己。
总的来说,分封之初,周王室的土地是远远大于诸侯的,但周王室的土地不断缩小,有些诸侯却在激烈争夺中不断壮大,最后逆袭碾压周王室。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比西周更为清晰,知名度也更高,所以往往人们看到关于周朝的消息,十条有九条里周王室是比诸侯小的,这也难怪会形成周王室小的错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