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8-07 12:32:12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贾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贾谊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有王佐之才,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贾谊的忠君爱国之心...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贾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贾谊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有王佐之才,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贾谊的忠君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他治国安邦之才冠绝天下。

  除此之外,贾谊的政论著作《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还被选进了中学教科书。

  贾谊的才华备受世人推崇,《战国策》作者刘向曾评价贾谊:“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即贾谊在分析夏商周秦太平和*之根源时,他的论断一针见血,通晓国情,就算是千古名相伊尹、管仲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汉文帝渐渐疏远,致使贾谊的从政时间只有短短十一年,他到死都没能登上公卿之位。

  贾谊外放长沙国后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三十三岁郁郁而终,可以说他是一位短命的才子。

  贾谊的历史悲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把贾谊和屈原合传,表达了太史公对才子贾谊的悲悼与惋惜,同时为贾谊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愤不平,太史公甚至把贾谊的悲剧人生归咎于“为庸臣所害”,但是《汉书》作者班固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贾谊应该为自己的悲剧负部分责任。

  那么贾谊为什么会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人生悲剧呢?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贾谊画像

  一、遭到元老重臣的排挤

  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根据《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记载,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想提拔他担任公卿之职,却遭到降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为首的一大批人的反对,贾谊为什么会遭到元老宿将的排挤?

  1、贾谊才华超群,遭人嫉妒

  贾谊是一位文学青年,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年少时就才名远扬,师从荀子弟子张苍,精通诸子百家之术,酷爱大诗人屈原的著作。

  因为贾谊十八岁就能诵诗和撰写文章,在他家乡河南郡非常有名,当时河南郡守吴公听闻贾谊学识渊博,便将他招至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在贾谊的辅佐之下,吴公政绩位列天下第一。

  汉文帝即位以后,听闻吴公治理有方,便将他调至京城担任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不久吴公把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推荐给汉文帝,汉文帝任命年仅21岁的贾谊为博士,贾谊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汉代的博士相当于清代的翰林院,类似于国家的智囊团,主要负责编撰著述的官员。

  贾谊担任博士期间,文帝每与朝臣议论时,其他博士都不能言,只要贾谊对答如流,老博士们认为贾谊很有才华,说出了他们想说的看法,汉文帝也对贾谊刮目相看,一年之中,将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从俸禄上看贾谊一年之内连升五级。后来汉文帝想提拔贾谊任公卿,却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

  功臣派心怀妒忌,想想自己当年跟着高祖皇帝打*,浑身都是刀伤才换来今天的富贵,贾谊寸功未立,就靠读了几年书就坐上了高官的位置,这可不行。

  故而大臣们集体攻击贾谊,说他年少初学,一门心思想*,不能委以重任。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汉文帝画像

  2、重武轻文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之举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刘邦对儒生非常轻慢,史载当有儒生拜见他时,刘邦总是把儒生的帽子摘下当尿壶使用。

  当时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大多也是草莽出身,文化修养不高,重武轻文的倾向非常严重。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论功行赏,大臣们群体反对萧何居首功之位,刘邦是竭力维护萧何的利益,萧何才免受攻击,想想对汉王朝功不可没的萧何都受到这帮功臣的排挤,更何况无尺寸之功的书生贾谊。

  故而周勃、灌婴等人谩骂贾谊年轻资历浅,表现出对文人贾谊的轻蔑,这也是功臣武夫鄙视文人习气的一种反映。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周勃剧照

  3、触犯功臣宿将的利益

  元老重臣反对火箭式提拔贾谊的另外一个重用原因是贾谊提出的列侯之国触犯了元老重臣的利益,激化了他与元老重臣派之间的矛盾,“列侯之国”顾名思义就是让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以列侯在京城增加开支和归国可以教化国民为由,下令列侯归国,却遭到一大批开国功臣的反对,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封地呢?

  其一、京城资源丰富,生活条件优越,汉代还没有做到城乡结合,那个时候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存在天壤之别,想想把人家的首都户口迁到边远的外地,这帮老臣自然不干。

  其二、列侯们都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留在京城离权力中枢近,升迁机会多,回到边远的封地对发展不利。

  元老功臣本来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当文帝下令让他们归国时,列侯们集体抵制,他们认为是贾谊动了他们的奶酪,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故而贾谊提出列侯之国的主张犯了众怒。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汉文帝剧照

  4、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汉文帝在代地做了十几年的代王,他为人低调,跟京城往来不多,没有培植自己的*,他刚刚即位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他想重用贾谊,但是他又不想触犯列侯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贾谊遭到元老功臣的集体攻击时,文帝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但是汉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对功臣妥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一、为了平息众怒

  周勃、灌婴都是先朝老臣,他们位高权重,尤其是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周勃、灌婴的名望达到了顶峰,加上他们都是开国功臣,辈分又很高,虽然他们的权力有所削减,但是他们的能量可不容小觑,汉文帝虽然年轻,但他也懂得帝王之术。他深知此时如果不疏远贾谊,功臣显贵可能会施加更大的压力,为了平息众怒,汉文帝只能选择牺牲贾谊。

  其二、不想得罪功臣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史记.张释之列传》

  汉文帝视周勃、张相如为长者。根据《史记.张释之列传》记载,一次张释之问文帝,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文帝回答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

  张相如是太子的老师,古代帝王一般挑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太子的老师,可见张相如在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灌婴这个人比较特殊,刘邦在位时他深受刘邦的信任,吕后*时也非常信任他,吕后死后,她的侄儿们也非常信任他,文帝即位以后灌婴是最受信任的前朝老臣。

  可见他们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文帝不敢违背他们的意愿破格提拔贾谊,他只能选择妥协。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灌婴剧照

  二、贾谊的政治主张为当时所不容

  汉文帝即位之前,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动乱,从最开始的战国诸侯纷争到最后的诸吕之乱,国家动荡的年代远远超过和平的年代。

  史载汉初天子出行时,连相同颜色的四匹马都配不齐,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汉初采用“黄老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贾谊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与汉朝统治集团推崇的“无为”产生尖锐冲突。除此之外贾谊的政治主张也得不到功臣派的认可。

  1、贾谊的政治主张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

  西汉建立以后,人们达成了一个正确的共识,他们认为秦朝以暴政取败,陆贾写了一本《新语》,上书劝诫刘邦要文治天下,仅靠武力只会亡国,陆贾提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之策,通俗的讲就是不要打扰老百姓,让农民休养生息,政令多变会滋事扰民。刘邦听后赞不绝口,选择“黄老无为”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然而半路却杀出了一位贾谊。

  其一、削藩

  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汉高祖刘邦总结亡秦教训,他认为秦朝之所以那么短命,原因是没有分封自己的亲子弟为诸侯王,一旦*遇到困境,亲子弟没有兵权,没法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刘邦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了诸侯王,刘邦认为这样可以使他的刘姓*万年不变。

  汉文帝即位以后,*政权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这些并没有引起汉文帝的重视。

  贾谊认为欲壑难填是人的本性,诸侯王早晚必反,虽然诸侯国的实权由*派去的太傅、国相掌管,但是诸侯国丞尉以上的官员都是诸侯王的亲信,这样发展下去对*政权不利。贾谊告诉文帝,他翻阅历史,向来都是实力最强者先反,而实力弱小者最安分,反与不反跟同姓异姓无关,关键看力量对比。

  故而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诸侯王去世以后,把他们的封地分给其儿子们,一个诸侯国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诸侯国,一代一代分割下去,那么每个诸侯王对抗*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汉文帝没有采纳,在他看来功臣派的实力太大,他需要皇族派去制衡,避免功臣派独霸天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态度,在削藩一事上显得格外被动。

  其二、对匈奴用兵

  汉初经济军事力量薄弱,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但是匈奴却不买账,几次背弃合约,发兵南下。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对匈奴不能一味依靠和亲来换取和平,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方能言和,一味妥协,只会纵容战争,文帝也没有采纳。

  文帝统治期间,除了对匈奴不主动用兵以外,在面对南越国称帝一事时,也是采用“和谈”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尽量避免用兵,文帝认为轻开战端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文帝朝不轻易用兵跟当时的治国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帝朝正是黄老之术盛行之时,贾谊的政治主张自然受到排挤。到了武帝即位以后,统治阶层才崇尚儒学,到那时贾谊的政治主张才得以全面实现。

  贾谊的政治思想促使武帝朝的治国方针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变,如果贾谊的政治主张在文帝朝就取得主导地位,那么必定与汉朝统治者推行的“黄老无为,举事无所变更”的统治原则产生尖锐冲突。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汉文帝剧照

  2、贾谊的政治主张与功臣宿将的认知产生冲突

  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贾谊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他的建议大多是为了规避一些伤风败俗。

  改正朔,改正朔的意思就是改变历法,汉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贾谊提出要改变每年以十月一号为一年之始的历法。

  易服色,贾谊认为要改变秦朝以水为德,服色尚黑的制度,当时各个朝代都有崇尚的颜色,商朝服色尚白,周朝服色尚红,贾谊主张汉朝服色尚黄。

  兴礼乐,西周时期周公旦作礼乐是为了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宣扬道德理想,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逐渐衰弱,政由诸侯首领出,礼乐崩盘。到了秦朝,完全废弃了礼仪,贾谊认为汉朝承袭秦朝的败俗,没了尊卑礼仪,乱了秩序,所以他提出改变风俗习惯,使天下回心向道。

  这些建议文帝都没有采纳,功臣们也不认可,原因很简单,刘邦在消灭异性诸侯王以后,大大小小的列侯一共封了一百多个,他们形成强大的功臣集团。

  汉初皆由功臣武夫执政,直到汉文帝时期才用儒生文士,这些功臣大多是粗人,比如周勃和灌婴,周勃在刘邦起兵前是一位编织工人,而灌婴是一个小商贩,贾谊的政治主张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并不能刺激他们的敏感神经。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贾谊、汉文帝剧照

  三、贾谊性格悲剧

  贾谊除了不受功臣待见,政治主张不符合当时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以外,他自身性格问题是致使他郁郁而终的主要原因。

  一、恃才傲物

  贾谊虽然才二十几岁,他的才华就超过了群臣,但是毕竟他在朝中人微言轻,在这种情况下,他急着彰显自己,自然遭到谗言的诋毁。贾谊如果懂得权术,与大臣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许他的政治命运会发生逆转。事实上他不但没有与大臣疏通关系,反而写下《吊屈原赋》,谩骂大臣是老牛,瘸腿的驴子,却把自己比作鸾鸟凤凰。

  除此之外他还谩骂汉文帝的宠臣邓通,说他没有什么才能,依靠取悦皇帝发财致富。贾谊最不能忍受的人是邓通,他觉得邓通只不过是一位善于阿谀媚上的宦官,汉文帝是一代明君,怎么能听信佞幸谗言把自己发配长沙国。

  贾谊又是怎么得罪邓通?因为先前贾谊觉得邓通无才无德,瞧不起他,多次得罪于他,后来邓通常常在汉文帝面前进贾谊的谗言,汉文帝便渐渐疏远贾谊,可以说邓通是贾谊施展抱负不可以逾越的障碍。

  虽然后来周勃不问政事,灌婴逝世,贾谊仍然没有得到重用,这都是邓通在从中作梗。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感叹如今正派贤良的能臣无法立足,反而是谗谀之人得志,贾谊谩骂大臣给人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认为贾谊“才有余而识不足”,而南宋的张栻也认为贾谊“贾生英俊之才,然未免有激发暴露之气”。即贾谊的政治主张虽然远见卓识,但是他的言语之间却透露出一股张扬之气,不够稳重,如果他胸有城府,与大臣们联络感情,矛盾即可化解。

  贾谊在为自己的才华感到非常得意时,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没有及时安抚大家不平衡的心理。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贾谊剧照

  二、不善处穷

  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在外有功臣排挤,在内有谗臣诋毁,致使自己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在京城无立足之地,二十四岁的贾谊被汉文帝从**外放到长沙国任长沙王太傅。

  长沙国离京师遥远,远离**让贾谊心中感到非常悲愤,他本想辅佐帝王成就一番伟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贾谊离开京城,坐船渡湘水时感叹屈原生不逢时,为奸人所害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愤,并写下“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名句,即天下之大哪里都有施展抱负的地方,何必苟怀一个国都,可见贾谊心气郁结,烦躁不安,有退出政坛的打算。

  苏轼对贾谊作赋吊屈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不善处穷”,建议不被采纳不代表永远不被采纳,贾谊不懂得等待时机,也不够从容镇定,反而自我摧残如此严重,本来毛遂自荐能够成功者屈指可数,如果一个人缺乏耐心、气量又狭小的话,怎么能够担当大任。

  故而贾谊身处逆境时,不能适应环境,不能忍受自己的不幸,做不到“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导致他早逝的主要原因。

  简而言之,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情商太低不可行,逆商太低更不行,汉初的功臣都有安刘拥帝之功,他们跟汉王朝是一家人,初出茅庐而未立尺寸之功的少年贾谊,他情商不高,做不到不让文帝疑虑,不让功臣猜忌,一旦他受到排挤,瞬间陷入孤立的状态。

  而此时他的逆商又不高,又不能坦然面对逆境,做不到修养其身,整日顾影自怜、伤春悲秋。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贾谊画像

  四、贾谊郁郁而终

  贾谊在长沙国担任太傅几年后,文帝想念贾谊,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召见了他,当时刚好祭祀完,文帝并没有向贾谊问国家大事,只问了鬼神之事。

  贾谊向文帝详谈自己对鬼神的见解,文帝听得如痴如迷,不由挪动自己的座位向贾谊靠近。事后文帝感叹,本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的才学已经赶上贾谊,没想到还是不如他。

  文帝不问天下苍生之事遭到很多人*,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他写了一首《贾生》来批判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事后,文帝把贾谊调给梁王刘揖当太傅,刘揖是文帝最喜欢的幼子,这也算是对贾谊的一种重视,毕竟长沙国是异姓王国。

  此后贾谊专门写了一篇《治安策》交给文帝,《治安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被后世伟人誉为西汉第一雄文,可惜的是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治安策》之后贾谊陆续上书向汉文帝提出各种建议,都没有引起汉文帝的重视。

  自此贾谊越发觉得自己明明是一匹千里马,奈何遇不到伯乐,为此贾谊怀才不遇之愤更加强烈。

  汉文帝十一年,梁王刘揖进京朝见文帝,不幸坠马而亡,贾谊为此感到自责,觉得自己身为太傅没有照顾好梁王。此后他整日越发闷闷不乐,而且常常哭泣。第二年,年仅三十三岁的贾谊郁郁而终。

贾谊才情卓越,却为何不受重用而立之年郁郁而终?

  贾谊剧照

  纵观贾谊一生,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虽然他的政治主张在文帝朝没有完全得到实施,但是他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武帝朝就延续了很多贾谊的思想学说,当时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藩国*,推行“推恩令”,从此武帝朝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贾谊的政治主张经过景帝和武帝两朝得以全面实现。

  实践证明,贾谊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他的思想谋略对维护西汉政权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贾谊生前虽然没有高官俸禄,但在他死后,他的政治主张在汉朝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影响也极其深远,这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公卿不能同日而语的,为此贾谊的才学得到世人肯定,他的才名传诵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