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被杀真的是咎由自取?实力与品德追不上野心
很多人都不了解侯君集被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待功臣闻名,但实际上,先后有两位凌烟阁功臣因涉嫌谋反被杀,一个是张亮,另一个是侯君集。
相对于默默无闻的张亮,侯君集相当有存在感。《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中称,侯君集被抄家后,官方机构发现了两个奇特的美人:“籍没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饮人乳而不食。”从小到大都以人奶为食物。
姑且不研究这一养成方式的难度,单从这一恶趣味本身来看,已经透露出侯君集走向人生悲剧的原因:过于骄奢、违背常理,把自己引向了绝路。
要知道,当初的侯君集,可是个通过奋斗而改变人生的励志模范。但就像《周易》里说的那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一个人的实力与品德追不上自己的野心时,很容易把自己逼向绝境。
上升期间的侯君集:一位赶上了“好”时代的冒险家
侯君集出身于上谷侯氏,祖父是北周王朝的平州刺史侯植。这种家世,虽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但这种出身,却没让侯君集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少年。
《旧唐书》对侯君集的评价不怎么地:“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理解,他为人浮夸、爱慕虚荣、喜欢自吹自擂,在那个尚武的年代,他跟其他人一样学习骑射,最终却是个半吊子;没办法,他只好以自己胆子大等这种很难以量化的“优点”往自己脸上贴金。
不过摊上这种条件,倒也不用过于灰心,想当年的刘邦,不就是到了大几十岁还一事无成吗?关键是得赶上“好”时代:乱世出英雄,让一般人闻之色变的战乱年代,对一些适应这种环境的枭雄而言,反而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占据关中后,俨然成了逐鹿天下群雄中最大的潜力股。同时,为了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李氏父子的人才政策相当开明:无论何种出身、来自哪个阵营,只要有本事、听指挥、人品没特别严重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并且,这里的待遇跟表现挂钩,只要为李家立功出力,荣华富贵都不是事儿。
侯君集就在这个时候加入了人才济济的秦王府,成了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在这里,这位半吊子终于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仗。他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出生入死,不断建立军功,逐渐被升为左虞侯、车骑将军,还获封全椒县子的爵位。后来,因为优异的表现,他逐渐进入了秦王李世民的核心圈子,获准“参预谋议”。
而侯君集真正成为李世民的腹心,是由于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事件爆发前,侯君集跟着高士廉、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出了不少主意。要知道,当时李世民跑去问李靖、李世勣的意见时,这俩人的表现可只有一个字:“辞”,就是不掺和、明哲保身。毕竟参与宫斗,那等于把脑袋挂在腰带上,若不是亲信,谁愿意冒这个险?
其后,侯君集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事成之后,他被封为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没过多久,又官拜右卫大将军,跟秦叔宝等人几乎一个规格。到了公元630年,侯君集官拜兵部尚书,得以参与朝政。此时的他,已经接近了初唐领导核心。
上文提到过,侯君集小时候不学无术,出身行伍的他,凭借军功,日渐功名显赫。如今在朝廷肩负重任后,才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他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在李世民的亲自安排下,跟随当时的头号名将李靖学习兵法,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李世勣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史书称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两方面都表现极佳。
公元635年,李靖率领侯君集、薛万均、薛万彻、李大亮、李道宗等一众名将讨伐吐谷浑。对方探得消息后不敢硬碰硬,烧掉野草、坚壁清野,其后率领全部人马远远逃进沙漠。
这时,大部分将领都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只有侯君集认为宜当趁勇追穷寇,不然敌人喘过气后必定后患无穷。他的这一思路,与李靖不谋而合(不愧是徒弟),于是唐军分兵南北两道,深入两千余里、跨沙漠、越雪山,对吐谷浑进行穷追猛打。
在唐军令人窒息的压迫下,吐谷浑损失惨重、分崩离析,可汗慕容伏允被杀、余部举国投降。袭扰中原上百年的吐谷浑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公元640年,侯君集挂帅,率领大唐骑兵长途奔袭数千里,一举将高昌国灭亡,除掉了西域道路上的刺儿头。
此时的侯君集,连续灭了两国,战功、声誉达到了顶峰,但也因为一件意外,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侯君集的悲剧:实力与品德,追不上自己的野心
侯君集在攻破高昌国后,连续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没经请示朝廷,就擅自把一些无辜百姓发配为罪人;
其二,被高昌国宫内的财宝勾起了贪欲,私自掠夺大量的珍奇宝物。
上梁不正下梁歪,唐军将士见到统帅这副德行,也纷纷在当地大肆掠夺。而侯君集自知理亏,目睹这一局面却不敢制止。
唐军回师后,侯君集等人因为这事被有关部门弹劾,太宗下诏把这些带头的将领都关进大牢、等待审判。最终,多亏岑文本仗义执言“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这些军人才被免除了牢狱之灾,甚至还受到了封赏。
虽然被放出大牢,但侯君集却愤愤不平:我有平定西域之功,竟然因这点小事遭受牢狱羞辱?此后他与以往判若两人,平日里经常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甚至还多次口出怨言。
公元643年初,担任太子詹事的张亮被外派为洛州都督,侯君集刻意刺激这位老伙计说:“呦,你怎么被排挤出朝廷啦?”
张亮自然不上当,反而出口相讥:“除了阁下,还有谁会排挤我啊?”
侯君集却听不出话里有话,反而气愤(认真)地说:“我刚刚平定一国归来,就遭到了圣上铺天盖地一般的责怪,哪里有机会排挤你呢?”说到激动处,他甚至挽起袖子大声嚷嚷:“这一天到晚的如此郁闷,简直让人过不下去了!你敢不敢*?我陪你一起!”
面对这种智障行为,张亮几乎吐出一口老血,他转头就向李世民汇报。
李世民不愧一代英主:“你与侯君集都是功臣,说话时身旁没有别人,如果仅凭你一句话就审讯他,到时候这事不但扯不清楚,反而会让大家心怀芥蒂。这事就这样吧,你不要再声张”。
随后,李世民仍像平日里那样对待侯君集。不久后他设立凌烟阁功臣录,侯君集也位列其中,排名第17位。
此外,宗室名将李道宗也感觉侯君集有问题。他曾对李世民说:“侯君集志大而智小,不甘位居房玄龄、李靖之下,日后一定生乱。”
李世民却不信:“凭借侯君集的才能,他所希望的高位也并非触不可及,只是按照顺序还排不到他而已,怎么可能因此有想法呢?你不要乱加揣测。”
李世民对侯君集,可谓仁至义尽,但后者的心里,自己遭受的却只有委屈。即使跻身凌烟阁功臣录,也没能安抚他受伤的脆弱心脏。
此后不久,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宠之斗日渐白热化,他知道侯君集心怀不满,于是主动与其联络。
侯君集欣然同意,毕竟李承乾黄口小儿,比李世民好应付多了。他甚至举起手对李承乾说:"此好手,当为用之。"
但这些小计俩,在身经百战、以宫斗夺权的李世民面前都是小儿科,不久后,太子一党东窗事发,侯君集等人出师未捷先被抓。
史书记载,对于侯君集这位跟随自己成长的来的功臣,李世民曾考虑绕其一命,然在群臣的坚持下,最终他与侯君集挥泪话别,将其斩首于东市。
临刑前,侯君集对监刑的将军说:“我侯君集怎么敢*?只是一时糊涂,才走到如今这个地步!想当初陛下还是秦王时,我就跟随他;这些年又有攻取吐谷浑、高昌二国的功绩,请转告陛下,恩准留下我一个儿子的性命,以延续家族的香火。”
按理说,这种谋反大罪,全家人都难逃一死。但鉴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世民得知后,心生恻隐之心,饶其妻子、儿子一命,只是发配到岭南。
在古时,将领立下大功后却遭受责问,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毕竟打了胜仗,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正是因为你立下灭国之功,皇帝往往才要打压下嚣张气焰。何况侯君集犯的事证据确凿,没有一丝冤枉。
其实当初灭东突厥后,李靖也曾因纵容将士掠夺被大加训斥;不过其后他认罪态度诚恳,最终虽未获得军功,却也获得了赏赐。实际上,李靖此事,极有可能是他为了避免功高震主而故意为之,最终他一生战功赫赫,却尽享荣华富贵,不愧为一代神人。
只可惜,侯君集虽曾跟随李靖学习兵法,却没有学到这一为人处事之道,他眼里只有自己的功劳,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瞧不见同僚们的过人之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就应该享受*待遇。无限的野心,遇上了有限的才能,那结果自然只有一个字: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宋朝最能吹牛的皇帝:赵光义真正实力如何?
下一篇: 屡次违反圣旨的名将:揭秘李继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