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陈循为何会被流放?陈循生平事迹介绍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英宗复辟,谪戍铁岭。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1449年—1457年任内阁首辅,卒于天顺年间。
人物经历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年-1457年)任当朝首辅。
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英宗被瓦剌部俘虏,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0多岁。
主要事迹
据《》载,陈循为官比较清正,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虽知反惹恼皇帝,多亏他为之辩才得免罪。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建议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当时江南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予农,多为皇帝采纳。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陈循一生有过辉煌,也有坎坷,最后含冤而终。
少年时代
陈循生于明洪武乙丑年(公元1385年)二月十六日寅时,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兄弟二人团结相处,和舟共济,生活清苦。但他少年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南寮宗谱》)。陈循十七岁为邑庠弟子员,文学已出其辈类,部使者行县,屡试之,在高等,声誉籍然。永乐甲午年(公元1414年)乡试第一(解元),第二年,礼部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第一名是陈循,因主考官梁潜是江西泰和人(洪武二十九年举人),与陈循是同乡避嫌,遂改以洪英第一(会元)。殿试时陈循终于以实力获得状元。他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北京录取的第一名状元,前期的十一名状元都是南京考取的。本邑先有谶云:“龙洲过县前,泰和出状元。”在南京寄二绝,其一云:“龙洲过县千年谶,黄甲初登第一名,从此累累题榜首,东城迎喜过西城。”其后六年,城西曾鹤龄举进士第一,后十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曹鼐为泰和典史补进士第一。
从政翰林
陈循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在朝四十三年,是重要侍臣之一。至北京,命他取秘阁书进宫,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洪熙元年(1425)任侍讲。宣德初年(1426)受命入直南宫,日承顾问,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宣宗巡视时,陈循仍是随从,不久升侍讲学士。正统元年(1436)兼经筵讲官,后进翰林学士。共事有少傅杨士奇、、尚书,内阁学士高毂、商辂、萧镃、王文,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侍郎于谦等。起初朝廷大事,官吏和百姓建言,以及奏章的草拟,都是“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史称“政归三杨”。到正统九年陈循入文渊阁,典机要事务时。杨士奇、杨荣,已先后去世。陈循和曹鼐(今河北正定人,宣德八年癸丑科状元)、马愉(今山东临朐人,宣德二年丁未科状元)三人掌内阁。由此,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英宗认为杨溥已年老,应休息颐养,命陈循等予议。陈循受圣旨:“凡处军国重务、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悉同士奇,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正统十年(1445)年陈循晋升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底)又升为户部尚书,仍兼其它职务。景泰元年(1450)升为首辅,景泰二年(1451)升为少保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
陈循是一个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怀抱着治理国家和减轻人民痛苦的愿望,又好为排难解纷。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得罪宣宗,将要治罪。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于是得到解脱。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引得宣宗发怒,陈循婉言为他解释,宣宗才免刘祚一死。永乐“戊戌年(1418),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使者均来自皇宫,人皆惶恐。陈循与梁潜居同院,尽力庇护他的家人。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当时多散逸,循遣人访求于市,倍价赎还,“今锓梓以传者,公所赎也”。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是明代的文学家。如《省亲诗赠郭绍容》:“忆别严亲久,今朝定省游。满斟桑落盏,稳驾木兰舟。燕语东风暖,莺啼绿树稠。倚门亲望久,去去莫迟留。”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事亲至孝的情感,语调亲切和谐,感情真挚深厚。又如《山城月夜自和东行集句韵》:“蟾光如水浸清秋,防塞将军在戍楼。千里无尘烽火寂,夜深犹起看旄头。”这首诗写的是和平时期的边塞生活,尽管边防无战事,却仍然月夜查军情,这正是对官兵们的赞扬。宣德十年(1435)与王直、受命修《宣庙实录》。他的著述还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咏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陈循是明代第一个官至一品的状元。他为人宽厚,关心人民疾苦。景帝朝,有一年冬天,皇帝到河南、河北视察,适逢大雪,麦子冻死。循上疏,请求拨款购买麦种给百姓补种,代宗允准。
保卫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分兵四路,大举南侵,明军溃败,塞外城池仅剩一座大同(今属山西),也被也先包围。宦官鼓动英宗御驾亲征。陈循与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等率百官谏阻。然而英宗被王振蛊惑,不听劝解,执意亲征,结果在八月十六日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丧师弃地、俘君辱国的“”。土木堡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一片恐慌。当时有拥立英宗弟弟郕王者,陈循即对众臣说道:“虏寇理屈而情畏,大势必不敢久留圣驾,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辅佐,再想办法把皇帝迎回来,其他的不用多说了。”当时宦官金英说:“英宗的长子只有二、三岁。”陈循回答说:“但生一日,即是主人。”于是太皇下诏,立英宗仅有二岁的儿子为皇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三日推举于谦为兵部尚书,二十九日举商辂、彭时入内阁,协办机务。此时,也先率部准备继续南下,一些胆小的官员鼓噪着迁都南逃。翰林院修编,以星象、历数为依据,说:“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纾难。”陈循审时度势,与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官员,坚决反对南迁,主张以保卫京师为根本。于谦则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在他们的坚持下,避免了半壁*沦陷的悲剧重演,使民心得到安定。据户部尚书,当时同为内阁大臣的萧镃为陈循所撰的墓志铭所说:“至若徐有贞建言南迁,以淮为界,尤公力诤阻也。”
十月十日,也先率大军挟持英宗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内,并派信使传话:“现在把你们的皇帝送回来了,请立即派大臣胡濙、王直、于谦出来接驾。”陈循说:“这肯定是诡计,不可派大臣,应先派一般官员前去问安、探望,弄清虚实。如果英宗果然在,而也先诚心送归的话,即去迎接,不可延缓。”探望者回来报告说:“看到了太上皇(英宗),他肯定地说,敌人无意将他奉还,只是将其作为入侵的筹码罢了。”陈循说:“这样的话,应当安排大将守城,不得轻易出战。”并密令城外各个马坊焚烧所存积的马草,以困敌方军马。敌人多为骑兵,见积存的马草起火,急得跺脚,惊恐不安。没过几天,战马果然无饲料。又招募五名勇士,潜行去宣府、大同、永平、辽东等边防守军处传令赴京勤王。所派五个人只有二人到达,其余三人为敌截获。看到皇帝的调兵命令,敌军开始惧怕,并有退兵的念头。又写了许多鞑靼文和汉文的宣传单,派人散发到敌人军营,以张扬我军势,涣散敌军心。以加封“国公”,奖励万金等高官厚禄悬赏也先首级,并伪造敌将喜宁的笔迹书写与兴安谋划合兵剿寇的书信,间离敌将帅。十月十三日,于谦、石享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瓦剌军转战至西直门,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心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失利,瓦剌军攻到土城,遇居民阻遏,不得推进。因、人心惶惶,军心涣散,援兵将至,内外交困,于十月十五日夜,也先率十余骑脱身先逃。几天后,宣府和辽东之兵先后到达,宣府兵受命西追敌军,而辽东边防兵原处守备。南北军政边务、保安*等大事,主要是陈循谋划。
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陈循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有陈循的一份心血。
蒙冤受屈
景泰元年八月,也先进攻失败,改变策略。将英宗纵归,企图使明朝内乱,再相机行事。英宗回北京后,被安置在南宫,以太上皇身份幽居,但念念不忘复辟。景泰八年(1457)春正月,代宗病倒了。眼看一年一度的郊祀大典即将来临,他支持着病体来到南郊斋宫,把武清侯石享召到榻前,要他代行郊祀礼。
享,渭南(今属陕西)人,勇武过人。也先兵临北京城下,他于德胜门大败也先兵,被封为武清侯,代宗召他时,他官居太子太师。石享应诏入斋宫,见代宗已病入膏肓,出来后便去找都督张车兀、左都御史杨善和太监,密谋请太上皇复位,他想借帮助英宗复位,以永保富贵。至十四日代宗不能视朝,陈循与高毂、肖镃、商辂闻中贵兴安在右顺门里,就对他说:“永乐中,大驾或二三日不能视朝,则令百官赴东宫朝参事。此祖宗旧例,公所知也。今事如此,须请复正统东宫,以代视朝参为便。”兴首肯。陈循出来后与礼部侍郎邹干、姚虁等商议,希望有众多官员参与。但大部分官员到了后,既有赞成又有反对者,意见不统一,陈循说:“赞成者请将姓名写在奏稿上。”于是从者遂众。第二天,奏章送上,批答:“不允”。第三天,陈循等再率领文武百官送奏章,誓达目的。因奏章末尾列官职姓名数量多,待到写完,则已过了下午三点,来不及上奏。次日黎明,“百官奉迎圣驾,重登宝位”,英宗重新登上了阔别八年的帝位,史称“”。陈循等都欢喜,认为是一大幸事。皇上回到文华殿,召见陈循与肖镃、商辂,告诉他们仍任旧职。封石享为忠国公,徐有贞为武公伯,入内阁。第二天,因平素多次求陈循推荐自己而落空的徐有贞。以迎英宗复辟有功,而恃势诽谤陈循,胁迫六科弹劾陈循,但英宗没有追究,第三天,他们再发起六科十三道进行弹劾,诬王文、于谦有迎立外藩之意,被处死,子婿戍边。陈循与商辂,肖镃知情与谋,陈循被刑杖一百并流放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商辂与肖镃被逮捕下狱。至此,一批拥戴景泰皇帝的文武大臣被撤职、充军和杀害。
平反昭雪
不久,英宗发觉原来陈循等内阁诸臣和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鉴于景帝病危,本拟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早朝时,劝景帝同意英宗监国。而石享、徐有贞侦悉这一讯息后,抢先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这样既可借此邀功请赏,又可趁机排斥异已。英宗获悉这一真实情况后,深感上当受骗,懊怒之余,五月将石享处死,七月,将徐有贞发往云南金齿卫为民。陈循也随即从贬所上书英宗,他说:“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恭诣南宫,奏请陛下再次临朝,不仅皇宫中没有任何骚动不安,而且也可以表明天下永远是陛下的。而石享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圣旨曰:“陈循历事朝廷年久,曾效勤劳,因被石享等挟私诬害,坐罪充军。今观其所奏,是非明白,情实可矜,特放回原籍,为民闲住”。壬午(1462)四月,陈循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结束了五年的流放生活,心身受到极大推残。
营葬故里
公元一四六二年,陈循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仅五个月,于十一月十七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千秋乡(今泰和县澄江镇龙门村)罗屳塘。
成化元年(1464)于谦子于冕自龙门戍所陈情为于谦辩冤。成化三年,于冕奏请追恤,得允,赐祭,复父官,复子荫。陈循女婿李遇任南京工部都水司朗中,于成化六年援于冕例,为臣请乞,蒙宪宗赐祭复官。谕祭文云:“卿制科首选,纶阁重臣,祗事累朝,克副倚毗,顷因权奸诬构,暂谪遐方,幸先帝明并日月,寻赐昭雪,敕还故里,以在年终,可无憾矣。兹特复卿旧职,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悯其忠,式遵先志;厄于前而伸于后,永惬人心;灵爽如存,歆余至意!”成化七年五月十一日,皇帝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谕祭。
文学成就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陈循在翰林供职多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文学上颇有成就。陈循的著作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韵集句》九卷、《芳洲年谱》一卷,此外有与人合撰的《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
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及铁岭咏诗多篇,他曾在铁岭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许多诗加以赞之,是最早吟颂铁岭风光的诗人,他的诗成了铁岭珍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温州名人录——明代首辅黄淮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