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和诸葛亮对骂句句精辟 王朗最后为什么输给了诸葛亮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和王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无数的精彩细节中,有一段及其经典的桥段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详,那就是王朗和诸葛亮两人在阵前的好一阵对骂。
王司徒口若悬河般的攻势之下,大有道德圣人的风采。实际上,王朗说的话并非无理取闹全无道理,但是在诸葛亮不卑不亢的回应之下,王司徒便显得有些难以招架。
诸葛亮用东汉列位皇帝作为理论的支撑点之后,进而将对骂提升到道德捆绑的高度,王司徒不堪受辱,落得个吐血身亡的下场。那么,王朗原本句句精辟,为什么他还是输给对面的诸葛亮呢?
一是王朗所举事实并非捏造,只是太过书生意气
在诸葛孔明和王司徒的斗嘴之前,王朗先是用汉末三分的形式来分析汉室失去对天下掌控权的原因。众所周知,东汉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把持之下,政治的黑暗程度可见一斑。
王朗尖锐的指出,自汉桓帝和汉灵帝以来,汉室两位昏庸皇帝的折腾下已经危如累卵,明白人都了解刘备父子的那个蜀汉政权和刘协的傀儡般的东汉本质上是两码事,王朗所言并非捏造。
接下来,王司徒又把魏武帝曹操的奋斗经历给抬了出来,曹操在汉末群雄的纷争之下,从关东联军中一个小小的奋武将军拼杀博弈脱颖而出。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优秀眼光,消灭北方诸多割据*,同时用屯田等手段改革了一系列自东汉以来的各种恶政,使得北方的经济和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
所以,王朗最终的论点表示曹魏的政权并不是对东汉的巧取豪夺,而是东汉失其鹿,曹氏父子对于社会局势的一种顺应罢了。
只是咱们王司徒太过意气用事,仅仅停留在"以道理论证道理"的层面。
二是曹魏和蜀汉两国的异同,蜀汉名义上来路更正
除了对当下的局势进行了一番高谈阔论的分析辩论,王朗又对自己所站队的魏国和蜀国进行了一番强弱和相似程度的比较。
王朗在阵前,先是夸奖了一番魏国的军力和国力,指出魏国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
在魏国的大兵压境的压力之下,诸葛亮所带领的蜀军自然是不堪一击,王朗的这番话在这时候自然大大的鼓励了魏国的士气。
打蛇随杆上,王朗又对诸葛亮的举动做了一番批判。王朗表示,诸葛亮和刘备自诩为正义之师,用匡扶汉朝的旗号来聚拢人心,实际上曹魏和蜀汉在当时的局势下,王朗觉得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不用谁站在谁的道德制高点之上。此处王朗尖锐地指出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能说破的问题。
再者,既然蜀汉一直用匡扶汉室作为旗号,那么在曹魏取代东汉建立政权的过程之中,蜀汉为什么也自立为皇帝呢?天下和社会的局势本来就是由有能力的人来决定的。蜀汉一直对曹魏夺取汉室的举动上面颇有微词,难道刘备和诸葛亮所代表的*就是正统?答案是大家都是半斤八两。
三是诸葛亮找到王朗的漏洞和弱点,赋予致命的打击
在王朗的一番义正词严的社评之后,不但魏军的士气大振,连蜀汉阵营也对王朗的一番言论表示以为然。但是诸葛亮始终是诸葛亮,当年能够东吴舌战群儒,今天绝不会怕一个古稀的王司徒。
在这种局面之下,他也能找出王朗这番话里面的漏洞,从而达到反杀王朗的成果。诸葛亮在王朗的咄咄逼人既成事实的气势逼迫之下,并没有正面回应两国国力的差距和对曹魏谋朝篡位是不是正当途径做出回应,而是另辟蹊径的找到了王朗也曾经是在东汉的庙堂之上作为汉臣这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诸葛亮针尖对麦芒地表示,王朗你以前作为东汉的大臣,怎么可以转投到曹魏的阵营,你有什么脸面面对长眠在地下的两汉诸位先帝。在那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时代,诸葛亮的这一番话瞬间就让王朗语塞。
王朗哪怕前面的一番高谈阔论再怎么对,他也忽略了一个事情,吕布作为连续在几个主公之间不断的跳槽,被当时乃至后世的人嘲笑为三姓家奴,而王朗作为司徒,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他自然也要受到当时忠君的社会道德观念所捆绑。自己变节的身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王朗作为汉朝最底层的孝廉进入仕途,理应为匡扶汉室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王朗却在汉朝被曹魏取代之后,立刻翻脸转投曹魏的阵营之中。
面对诸葛亮不卑不亢的言语中,夹杂咄咄逼人的"利剑",一连串灵魂拷问,王朗自然在理亏。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被诸葛亮瞬间驳斥得哑口无言。难免一口气没上来,急火攻心吐血而亡。
笔者觉得王朗的话并没有错,向来都是有道伐无道,天下应该由仁君圣主所拥有,只惋惜他没有突破自身作为汉朝旧臣的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离皇位只差一步,权臣高澄是怎么失败的?
下一篇: 张苞为何会英年早逝,他的死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