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LRU缓存机制
1.题目描述
运用你所掌握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实现一个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机制。它应该支持以下操作: 获取数据 get 和 写入数据 put 。
获取数据 get(key) -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获取关键字的值(总是正数),否则返回 -1。
写入数据 put(key, value) - 如果关键字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插入该组「关键字/值」。当缓存容量达到上限时,它应该在写入新数据之前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值,从而为新的数据值留出空间。
进阶:
你是否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这两种操作?
示例:
2.思路
用一个哈希表保存key-value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双向链表按使用顺序保存key-value,靠近头部的键值对是最近使用的,而靠近尾部的键值对是最久未使用的。
这样一来,首先使用哈希表进行定位,找出缓存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随后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即可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get 或者 put 操作。具体的方法如下:
1.对于 ge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1)如果 key 不存在,则返回 −1;
(2)如果 key 存在,则 key 对应的节点是最近被使用的节点。通过哈希表定位到该节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并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最后返回该节点的值。
2.对于 pu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1)如果 key 不存在,先判断双向链表的节点数是否超出容量,如果超出容量,则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并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然后使用 key 和 value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该节点,并将 key 和该节点添加进哈希表中。
(2)如果 key 存在,则与 get 操作类似,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将对应的节点的值更新为 value,并将该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
上述各项操作中,访问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O(1),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尾部删除节点的复杂度也为 O(1)。而将一个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可以分成「删除该节点」和「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两步操作,都可以在 O(1) 时间内完成。
3.代码
class LRUCache {
public:
LRUCache(int capacity) {
this->cap = capacity;
}
int get(int key) {
//判断key是否存在
auto iter = m.find(key);
if(iter == m.end()){
return -1;
}
//key存在,把pair直接换到链表的头部
pair<int, int> kv = *m[key];
cache.erase(m[key]);
cache.push_front(kv);
m[key] = cache.begin();
return kv.second;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判断key是否存在
auto iter = m.find(key);
if(iter == m.end()){//如果不存在
//判断cache是否已经满了
if(cache.size() >= cap){//cache满了,删除链表尾部元素
auto lastPair = cache.back();
int lastKey = lastPair.first;
m.erase(lastKey);
cache.pop_back();
}
//cache没满,直接添加
cache.push_front(make_pair(key, value));
m[key] = cache.begin(); //更新key的位置
}
else{//key存在
//更改value并放在链表的头部
cache.erase(m[key]);
cache.push_front(make_pair(key, value));
m[key] = cache.begin();
}
}
private:
int cap;
list<pair<int, int>> cache;
unordered_map<int, list<pair<int, int>>::iterator> m;
};
/**
* Your LRUCache object will be instantiated and called as such:
* LRUCache* obj = new LRUCache(capacity);
* int param_1 = obj->get(key);
* obj->put(key,value);
*/
4.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O(1)
空间复杂度:O(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