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分析mybatis通过动态代理实现拦截器(插件)的原理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7-12 13:42:37
...
最近在用mybatis做项目,需要用到mybatis的拦截器功能,就顺便把mybatis的拦截器源码大致的看了一遍,为了温故而知新,在此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由浅入深的理解一下它的设计。
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足和谬误之处欢迎交流。直接入正题。
首先,先不管mybatis的源码是怎么设计的,先假设一下自己要做一个拦截器应该怎么做。拦截器的实现都是基于代理的设计模式设计的,简单的说就是要创造一个目标类的代理类,在代理类中执行目标类的方法并拦截执行拦截器代码。
那么我们就用JDK的动态代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拦截器:
将被拦截的目标接口:
目标接口的一个实现类:
利用JDK的动态代理实现拦截器:
客户端调用:
上面的设计有几个非常明显的不足,首先说第一个,拦截逻辑被写死在代理对象中:
我们可以将拦截逻辑封装到一个类中,客户端在调用TargetProxy的bind()方法的时候将拦截逻辑一起当成参数传入:
定义一个拦截逻辑封装的接口Interceptor,这才是真正的拦截器接口。
那么我们的代理类就可以改成:
客户端调用代码: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的拦截器中需要判断当前方法需不需要拦截,或者获取当前被拦截的方法参数等。我们可以将被拦截的目标方法对象,参数信息传给拦截器。
拦截器接口改成:
在代理类执行的时候可以将当前方法和参数传给拦截,即TargetProxy的invoke方法改为:
在Java设计原则中有一个叫做迪米特法则,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类对其他类知道得越少越好。其实就是减少类与类之间的耦合强度。这是从类成员的角度去思考的。
什么叫越少越好,什么是最少?最少就是不知道。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类所要了解的类应该越少越好呢?
当然,这只是从类的角度去诠释了迪米特法则。
甚至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个类被其他类了解得越少越好。
A类只让B类了解总要强于A类让B,C,D类都去了解。
举个例子:
我们的TargetProxy类中需要了解的类有哪些呢?
1. Object target 不需要了解,因为在TargetProxy中,target都被作为参数传给了别的类使用,自己不需要了解它。
2.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需要了解,需要调用其intercept方法。
3. 同样,Proxy需要了解。
4. Method method 参数需要了解,需要调用其invoke方法。
同样,如果interceptor接口中需要使用intercept方法传过去Method类,那么也需要了解它。那么既然Interceptor都需要使用Method,还不如将Method的执行也放到Interceptor中,不再让TargetProxy类对其了解。Method的执行需要target对象,所以也需要将target对象给Interceptor。将Method,target和args封装到一个对象Invocation中,将Invocation传给Interceptor。
Invocation:
Interceptor就变成:
TargetProxy的invoke方法就变成:
那么就每一个Interceptor拦截器实现都需要最后执行Invocation的proceed方法并返回。
客户端调用:
好了,通过一系列调整,设计已经挺好了,不过上面的拦截器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足,
那就是拦截器会拦截目标对象的所有方法,然而这往往是不需要的,我们经常需要拦截器
拦截目标对象的指定方法。
假设目标对象接口有多个方法:
利用在Interceptor上加注解解决。
首先简单的定义一个注解:
在拦截器的实现类加上该注解:
在TargetProxy中判断interceptor的注解,看是否实行拦截:
最后客户端调用:
从客户端调用代码可以看出,客户端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目标对象和拦截器,然后将拦截器和目标对象绑定并获取代理对象,最后执行代理对象的execute()方法。
根据迪米特法则来讲,其实客户端根本不需要了解TargetProxy类。将绑定逻辑放到拦截器内部,客户端只需要和拦截器打交道就可以了。
即拦截器接口变为:
拦截器实现:
客户端调用:
OK,上面的一系列过程其实都是mybatis的拦截器代码结构,我只是学习了之后用最简单的方法理解一遍罢了。
上面的TargetProxy其实就是mybatis的Plug类。Interceptor和Invocation几乎一样。只是mybatis的Interceptor支持的注解
更加复杂。
mybatis最终是通过将自定义的Interceptor配置到xml文件中:
通过读取配置文件中的Interceptor,通过反射构造其实例,将所有的Interceptor保存到InterceptorChain中。
mybatis的拦截器只能代理指定的四个类:ParameterHandler、ResultSetHandler、StatementHandler以及Executor。
这是在mybatis的Configuration中写死的,例如(其他三个类似):
所以我们可以自定义mybatis的插件(拦截器)修改mybatis的很多默认行为,
例如,
通过拦截ResultSetHandler修改接口返回类型;
通过拦截StatementHandler修改mybatis框架的分页机制;
通过拦截Executor查看mybatis的sql执行过程等等。
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足和谬误之处欢迎交流。直接入正题。
首先,先不管mybatis的源码是怎么设计的,先假设一下自己要做一个拦截器应该怎么做。拦截器的实现都是基于代理的设计模式设计的,简单的说就是要创造一个目标类的代理类,在代理类中执行目标类的方法并拦截执行拦截器代码。
那么我们就用JDK的动态代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拦截器:
将被拦截的目标接口: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public void execute(); }
目标接口的一个实现类:
public class TargetImpl implements Target { public void execute() { System.out.println("Execute"); } }
利用JDK的动态代理实现拦截器:
public class Target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rivate TargetProx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生成一个目标对象的代理对象 public static Object bind(Object target)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 .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argetProxy(target)); } //在执行目标对象方法前加上自己的拦截逻辑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Begin"); return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
客户端调用: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没有被拦截之前 Target target = new TargetImpl(); target.execute(); //Execute //拦截后 target = (Target)TargetProxy.bind(target); target.execute(); //Begin //Execute } }
上面的设计有几个非常明显的不足,首先说第一个,拦截逻辑被写死在代理对象中: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拦截逻辑被写死在代理对象中,导致客户端无法灵活的设置自己的拦截逻辑 System.out.println("Begin"); return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我们可以将拦截逻辑封装到一个类中,客户端在调用TargetProxy的bind()方法的时候将拦截逻辑一起当成参数传入:
定义一个拦截逻辑封装的接口Interceptor,这才是真正的拦截器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nterceptor { public void intercept(); }
那么我们的代理类就可以改成:
public class Target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rivate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private TargetProxy(Object target,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this.target = target; this.interceptor = interceptor; } //将拦截逻辑封装到拦截器中,有客户端生成目标类的代理类的时候一起传入,这样客户端就可以设置不同的拦截逻辑。 public static Object bind(Object target,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TargetProxy(target, interceptor)); }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执行客户端定义的拦截逻辑 interceptor.intercept(); return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
客户端调用代码:
//客户端可以定义各种拦截逻辑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new Interceptor() { public void intercept() { System.out.println("Go Go Go!!!"); } }; target = (Target)TargetProxy.bind(target, interceptor); target.execute();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的拦截器中需要判断当前方法需不需要拦截,或者获取当前被拦截的方法参数等。我们可以将被拦截的目标方法对象,参数信息传给拦截器。
拦截器接口改成:
public interface Interceptor { public void intercept(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
在代理类执行的时候可以将当前方法和参数传给拦截,即TargetProxy的invoke方法改为: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interceptor.intercept(method, args); return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在Java设计原则中有一个叫做迪米特法则,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类对其他类知道得越少越好。其实就是减少类与类之间的耦合强度。这是从类成员的角度去思考的。
什么叫越少越好,什么是最少?最少就是不知道。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类所要了解的类应该越少越好呢?
当然,这只是从类的角度去诠释了迪米特法则。
甚至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个类被其他类了解得越少越好。
A类只让B类了解总要强于A类让B,C,D类都去了解。
举个例子:
我们的TargetProxy类中需要了解的类有哪些呢?
1. Object target 不需要了解,因为在TargetProxy中,target都被作为参数传给了别的类使用,自己不需要了解它。
2.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需要了解,需要调用其intercept方法。
3. 同样,Proxy需要了解。
4. Method method 参数需要了解,需要调用其invoke方法。
同样,如果interceptor接口中需要使用intercept方法传过去Method类,那么也需要了解它。那么既然Interceptor都需要使用Method,还不如将Method的执行也放到Interceptor中,不再让TargetProxy类对其了解。Method的执行需要target对象,所以也需要将target对象给Interceptor。将Method,target和args封装到一个对象Invocation中,将Invocation传给Interceptor。
Invocation:
public class Invocation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rivate Method method; private Object[] args; public Invocation(Object target,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 this.target = target; this.method = method; this.args = args; } //将自己成员变量的操作尽量放到自己内部,不需要Interceptor获得自己的成员变量再去操作它们, //除非这样的操作需要Interceptor的其他支持。然而这儿不需要。 public Object proceed() throws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 return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public Object getTarget() { return target; } public void setTarget(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public Method getMethod() { return method; } public void setMethod(Method method) { this.method = method; } public Object[] getArgs() { return args; } public void setArgs(Object[] args) { this.args = args; } }
Interceptor就变成:
public interface Interceptor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Invocation invocation)throws Throwable ; }
TargetProxy的invoke方法就变成: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return interceptor.intercept(new Invocation(target, method, args)); }
那么就每一个Interceptor拦截器实现都需要最后执行Invocation的proceed方法并返回。
客户端调用: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new Interceptor()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Go Go Go!!!"); return invocation.proceed(); } };
好了,通过一系列调整,设计已经挺好了,不过上面的拦截器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足,
那就是拦截器会拦截目标对象的所有方法,然而这往往是不需要的,我们经常需要拦截器
拦截目标对象的指定方法。
假设目标对象接口有多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public void execute1(); public void execute2(); }
利用在Interceptor上加注解解决。
首先简单的定义一个注解: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Target(ElementType.TYPE) public @interface MethodName { public String value(); }
在拦截器的实现类加上该注解:
@MethodName("execute1") public class InterceptorImpl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在TargetProxy中判断interceptor的注解,看是否实行拦截: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MethodName methodName = this.interceptor.getClass().getAnnotation(MethodName.class); if (ObjectUtils.isNull(methodName))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xxxx"); //如果注解上的方法名和该方法名一样,才拦截 String name = methodName.value(); if (name.equals(method.getName())) return interceptor.intercept(new Invocation(target, method, args)); return method.invoke(this.target, args); }
最后客户端调用:
Target target = new TargetImpl();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new InterceptorImpl(); target = (Target)TargetProxy.bind(target, interceptor); target.execute();
从客户端调用代码可以看出,客户端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目标对象和拦截器,然后将拦截器和目标对象绑定并获取代理对象,最后执行代理对象的execute()方法。
根据迪米特法则来讲,其实客户端根本不需要了解TargetProxy类。将绑定逻辑放到拦截器内部,客户端只需要和拦截器打交道就可以了。
即拦截器接口变为:
public interface Interceptor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Throwable ; public Object register(Object target); }
拦截器实现:
@MethodName("execute1") public class InterceptorImpl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public Object intercept(Invocation invocation)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Go Go Go!!!"); return invocation.proceed(); } public Object register(Object target) { return TargetProxy.bind(target, this); } }
客户端调用:
Target target = new TargetImpl();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new InterceptorImpl(); target = (Target)interceptor.register(target); target.execute1();
OK,上面的一系列过程其实都是mybatis的拦截器代码结构,我只是学习了之后用最简单的方法理解一遍罢了。
上面的TargetProxy其实就是mybatis的Plug类。Interceptor和Invocation几乎一样。只是mybatis的Interceptor支持的注解
更加复杂。
mybatis最终是通过将自定义的Interceptor配置到xml文件中:
<!-- 自定义处理Map返回结果的拦截器 --> <plugins> <plugin interceptor="com.gs.cvoud.dao.interceptor.MapInterceptor" /> </plugins>
通过读取配置文件中的Interceptor,通过反射构造其实例,将所有的Interceptor保存到InterceptorChain中。
public class InterceptorChain { private final List<Interceptor> interceptors = new ArrayList<Interceptor>(); public Object pluginAll(Object target) { for (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interceptors) { target = interceptor.plugin(target); } return target; } public void addInterceptor(Interceptor interceptor) { interceptors.add(interceptor); } public List<Interceptor> getInterceptors() { return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interceptors); } }
mybatis的拦截器只能代理指定的四个类:ParameterHandler、ResultSetHandler、StatementHandler以及Executor。
这是在mybatis的Configuration中写死的,例如(其他三个类似):
public ParameterHandler newParameterHandler(MappedStatement mappedStatement, Object parameterObject, BoundSql boundSql) { ParameterHandler parameterHandler = mappedStatement.getLang().createParameterHandler(mappedStatement, parameterObject, boundSql); //将配置文件中读取的所有的Interceptor都注册到ParameterHandler中,最后通过每个Interceptor的注解判断是否需要拦截该ParameterHandler的某个方法。 parameterHandler = (ParameterHandler) interceptorChain.pluginAll(parameterHandler); return parameterHandler; }
所以我们可以自定义mybatis的插件(拦截器)修改mybatis的很多默认行为,
例如,
通过拦截ResultSetHandler修改接口返回类型;
通过拦截StatementHandler修改mybatis框架的分页机制;
通过拦截Executor查看mybatis的sql执行过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