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中高级文臣武将都有哪些人?他们对刘备是何态度
在蜀汉中高级文臣武将都有哪些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三巨头,曹操孙权刘备都有过人之处,在董卓袁绍袁术孙坚孙策公孙瓒那样的猛人死掉之后,这三个人说话都比大汉天子刘协好使。但是这三个人在下属面前,也不能说一不二,因为魏蜀吴三国之中,总有一些敢于唱反调的下属。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国三巨头,谁在下属面前最有威信呢?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有威信的是曹操,但却是最没威信的刘备第一个称帝——曹操没有过把皇帝瘾,孙权熬死了曹操刘备,才敢自称吴大帝。
曹操这个人比较随和,他比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和动辄杀人的孙权都随和:他喜欢开玩笑讲段子,酒桌上被下属逗得前仰后合,“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
虽然“平易近人”,但曹操杀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三国时期最有威信的主公——只有一个荀彧荀令君对他进魏公加九锡持保留态度。
大家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荀彧反对曹操再进一步,并不是公开反对的,而是怼了马屁精董昭:“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这番反对意见是跟董昭说的,曹操听了很不高兴(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最后送了一个空食盒,荀彧郁郁而终。
纵观三国正史,我们发现在曹魏阵营,只有荀彧私下里对曹操有过不同意见而没有被显戮,其他如崔琰边让等人,都死于非命。
曹操有绝对忠诚的诸曹夏侯五子良将,这些人以做曹魏官为荣,以做大汉官为耻,可见曹操威信,已经登峰造极。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夏侯惇:“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不管曹操如何劝说,夏侯惇都坚决要求当“魏官”,于是曹操满足了他的要求。
曹操阵营有一个老资格荀彧,东吴也有一个老资格张昭,此公经常跟孙权唱反调,有一天把孙权惹毛了,拔出刀来要玩命。
孙权刚接班的时候,内有张昭,外有周瑜。周瑜不知道为什么,很离奇地在准备西征的时候病故了,而张昭老先生很能活,一直活到了嘉禾五年(236年)。
张昭在东吴的威望,曾一度超过孙权,直到有一天孙权忍无可忍拔出了佩刀:“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孙权这番话,即表示了对张昭威望过高的不满,也进行了死亡威胁:如果你再絮絮叨叨,可别怪我失手杀了你!
通过这次拔刀相向,孙权确立了自己在东吴的绝对权威,为了打压张昭,他把丞相之位先后授予了孙邵和顾雍,张昭的地位比他们都低一等:“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
曹操憋死了荀彧,孙权压服了张昭,掌握了绝对权力,而刘备终其一生,都没有在部下面前说一不二,他的几个嫡系,经常很不给面子,刘备也从来没有勃然大怒,有时候还要耐心地做说服解释工作。
读者诸君都知道,刘备这辈子很不容易,老婆孩子丢了不止一次(数失妻子),地盘也是随得随丢,徐州荆州先后被吕布孙权抢走,刘备大半辈子都是在逃亡中度过。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手下又都很不听话,经常公开站出来唱反调。除了法正比较会来事儿、黄忠病故较早(没有参加伐吴之战)之外,蜀汉核心高层几乎都跟刘备正面冲突,连一向沉稳的赵云赵子龙,也两次当众发表不同意见:第一次是反对刘备把蜀中良田美宅分给荆州来的心腹嫡系,刘备听了;第二次是反对伐吴,刘备没听。
咱们看《三国志》,刘备属下排名靠前的八个人,分别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庞统、法正,这八个人里有六个对刘备都不是事事顺从。
排在赵云之后的庞统,曾经在入川庆功宴上当面揭短,而且事后也没有道歉。
当年刘备入川之后跟刘璋翻脸,攻克了涪陵占了杨怀高沛,大摆酒宴庆功,庞统多喝了几杯,就当面揭短:“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其实这时候刘备完全可以反问一句:“你说咱们不仁义,我入川是谁鼓动的?取川上中下三策是谁出的?要在酒宴上干掉刘璋,又是谁出的主意?”
最后刘备自己找台阶下:“今天吵架,咱俩谁错了?”庞统满不在乎:“咱俩都错了!”
庞统这话要是跟曹操孙权说,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但是刘备并没有因此记仇,庞统牺牲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马超走投无路归降(并没有与张飞大战,是主动写信请求刘备收留的),居然也不大把刘备放在眼里,还有点要平起平坐的意思:“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
不叫主公而叫玄德,读者诸君请看荀彧张昭会不会管曹操孙权叫孟德、仲谋?
除了赵云庞统马超,关羽张飞诸葛亮也不太让人省心,这其中最过分的就是关羽关云长了,他不但曾经跟刘备发怒,还曾经一度拒绝接受刘备的任命——是嫌官小还是不屑与黄忠并列,这个还真不好猜测。
关羽跟刘备发火,记载于《华阳国志》和《蜀记》:曹操进荆州,赶跑了刘备并抢了他两个女儿,在败军之际,关羽急眼了:“要是早听我的,在许田围猎的时候宰了曹操,哪有今天的被动局面?”
关羽拒绝接受刘备给他的“前将军”头衔(不受拜)记载于《三国志·卷四十一》,是费诗做了说服工作,关羽才勉强接受了前将军封号和五百斤黄金一千斤白银和五千万铜钱。
关羽拒绝接受刘备任命,其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总管荆州事务的关羽,应该谨慎从事才对,他拒绝汉中王刘备的委任,就不怕引起刘备的猜忌?
跟费诗在一传的,还有一个杨洪,在介绍杨洪的时候,还有一段令人细思极恐的文字: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诸葛亮的问话是啥意思,笔者这里不做揣测,如果没有杨洪的劝谏,诸葛亮能不能发兵支援刘备,谁也不知道。
张飞对刘备的忠诚,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同样是《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还有这么一句:“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至于张飞有没有跟刘备急过眼,《三国志》中没写,《三国演义》里的描述,读者诸君可信可不信:“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
如果张飞真说了这样的话,就有点以割袍断义相威胁的意思了。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该打住了,因为再写下去,就有人要质疑笔者在抹黑什么人了。事实上笔者之所以罗列这些史料,是为了比较曹操孙权刘备三巨头不同的管理模式,并请读者诸君进行研判:刘备之所以能够完成草根逆袭称王称帝,可不仅仅是会跑会哭,他还有包容四海的胸襟——给予下属发作的机会,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刘备既不像曹操那样有一个位居十常侍的祖父(曹腾)、位居三公的父亲(太尉曹嵩),也不像孙权有父兄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打下的现成基业。刘备的地盘,都是他跟下属拿命换来的——关羽张飞赵云肯跟着刘备拼命搏杀,诸葛亮法正庞统肯为刘备出谋划策,必然是刘备有超过曹操孙权的地方。
张飞最早的官职,是曹操给的(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关羽的“汉寿亭侯”叫了一辈子,这称号也是曹操给的;诸葛亮不投靠妻子的姨夫刘表而出山辅佐刘备;庞统给周瑜当过功曹,法正是刘璋的议军校尉,张松是益州别驾,他们都对刘备一见钟情。
刘备虽然看似在蜀汉集团威望不高,但是他的做法让我们想起了《三国名臣序赞》中的一句话:“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作为当世枭雄,刘备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的下属可以提不同意见,场合不对态度不好都没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这样的蜀汉高层,对刘备是心服口不服——所谓口不服,是他们跟刘备不隔心,有啥就说啥,想说啥就说啥,这也正是刘备驭下之道的高明之处。
最后照例请问读者诸君:曹操刘备孙权驭下之道各有不同,如果您穿越到三国,更愿意跟着谁打*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