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V小米统一战线 国内手机快充行业要变天
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屏幕越来越好,尽管电池容量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大,可耗电还是越来越快。
每天早上醒来,看着电量满满当当的手机,心满意足的出门上班,一路上电量就掉了三分之一,有时一上午还没过完,就只剩下一小半的电量了,电量焦虑还真是无所不在。
如何解决用户续航焦虑?普遍做法无非是提升电池容量,或者改善下电池技术。
这些工作厂商们都在做,但效果却很一般,一方面电池技术已经陷入瓶颈,短期内难有大突破;另一方面,再大的电池对用户体验的提升也很有限,当手机功耗远高于续航水平时,别说3000mah、4000mah,即便5000mah,该不够用还是不够用。
正因为如此,采用快速充电方案就成了厂商们的共识,不怕手机耗电快,因为只要充得快,就都不是问题。很显然,快充本质上也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奈何当消费者的现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快充就成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公有私有山头林立,快充陷入大混战
总之,快充很有用,所以才会在当下实现快速“上位”,成为厂商们发力的重点。
当下,主流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快充技术,比如入局比较早的oppo,那句“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语至今魔性依旧。
如今,oppo也差不多快要实现65w超级闪充的全面普及,“充电5分钟,开黑两小时”的战斗力不可谓不强悍。
而除了oppo的supervooc 2.0外,在私有快充协议领域,还有华为的super charge,vivo的super flashcharge以及小米的hypercharge等等。
总之,厂商们都很重视对快充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手机充电功率也是越堆越高,在120w级别快充相继被不少旗舰手机搭载后,有的厂商甚至还推出了200w有线充电方案。
除了手机厂商在不遗余力推广私有快充协议外,其实还有一些主流公有快充标准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pd快充和qc快充,前者全名叫做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是usb的标准化组织推出的一个快速充电的标准。
而就在最近,usb-if协会还发布了其最新的usb pd3.1快充标准,充电功率从原有的100w提升至240w,并支持最大48v的电压输出。
qc快充协议则来自高通,高通作为上游厂商业务覆盖极广,除了芯片以外,也致力于推动快充标准化。
去年,高通已经推出qc 5.0快充标准,正式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100w。
得益于这项技术的加持,手机充电速度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在一款拥有4500mah的电池容量的手机中,从0至50%的充电时间只要短短的5分钟,从0一直到100%充满更是只需15分钟,而且不仅充得快,还具有极佳的安全性。
如今,采用高通芯片的手机越来越多,未来高通qc 5.0大概率会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至少也会去兼容这项协议。
既然高通拥有自己的快充协议,作为老对手的联发科没道理不会有。
事实上,联发科也有自己的pe快充,全称mtk pump express,不过最近好像没有怎么更新,能找到的最近版本还是pe3.0协议,这还是16年推出的,最大功率34.8w,相对而言,日常见到的和用到的就不是很多了,不过多多少少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得来说,市面上存在的快充协议非常多,尤其是国内市场,用“杂乱”来形容也不为过。看似华发似锦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兼容性差、普及率低这样不得不重视的行业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同品牌的充电技术没办法通用,手机既认头还认线,换机就意味着跟换充电设备,既不环保,还影响体验。
对于产业链和一些充电头、充电宝制造商来说,也需要考虑不同充电协议之间的兼容性,于成本无益。由此可见,统一协议实在很有必要。
统一新标准到来,意义几何?
鉴于这样的现状,近日,电信终端产业协会正式发布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标准由华为、ov、小米等头部厂家牵头,联合信息通信研究院一起发起,并得到了荣耀、瑞芯微、立辉科技等多家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支持。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市面上快充标准复杂多变且互不兼容的问题,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推动节能环保等行业新趋势。
毫无疑问,这对行业发展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至于如何去看待这件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于消费者而言,这会是一件大好事。一旦新的快充标准得到普及,我们就能在不同品牌手机上体验到相同的快充技术,用华为、用小米、用ov都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买充电头、充电宝的选择范围也更多,无需局限在单一品牌之下,摆脱对私有充电协议的束缚。
其次,其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方便用户的层面,对于环保以及手机厂商和相关充电配件的制造商来说更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
随着苹果第一个取消附送快充头,这种行业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未来势必还会有更多品牌加入进来,而新标准推行后,单个充电器就能满足不同手机的快充需求,用户省钱了,环保的目的也达到了。
对于第三方充电配件厂商来说,无需在花费高昂的“认证费”去适配各种协议,新协议足以保证充电头、充电宝的通用性,届时兼容各家手机快充的充电器和充电宝也会受到更多用户们的青睐。
求同存异,新标准能否改变行业格局?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纵然新协议有千般好,但能否被厂商们接受才是最关键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要知道,统一充电标准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先例,其实早在2018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就曾发布过《移动通信终端用快速充电技术要求和测试办法》,该办法将明确定义快充标准。
奈何由于各方利益原因,快充协议并没有做到统一,依旧存在高通qc、usb pd、华为、oppo以及联发科pe五种,且各方还无法兼容。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手机厂商们依旧喜欢“各玩各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其实有很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私有协议上花费时间、人力和金钱并非毫无必要,这不仅仅是“秀肌肉”那么简单。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产品本身的产品力以及企业形象,而且这些技术还可以用到自家其他产品线上,如平板电脑、无线耳机、充电头、充电板等等。甚至还能围绕私有协议进行赚钱,道理就和苹果mfi认证一样,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笔费用将会非常可观。
所以说,这份《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究竟会不会被顺利推行下去,看起来似乎并不好说。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考虑到这份《规范》的参与者都是国内的终端厂商和芯片企业,协调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新的ufcs并没有统一充电的峰值功率,而只是会改善快充的兼容性。
简单点说,它并不会影响厂商们对于高功率快充技术的探索,大家一样可以继续发展私有协议,哪怕大家都不一样,但通过ufcs,用户也能享受到相应快充服务,显然这才是新规范能够突出重围,并得到厂商认可的关键因素。
最后有话说:
无论如何,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这份新充电标准的,一方面它是由国内企业联合发起,这几年国内厂商在快充技术领域的发展大家都有目共睹,相信随着新快充标准的落地,今后国产手机厂商对于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进军海外市场未尝不可,这是厂商们希望看到的。
另一方面,得益于《规范》的“求同存异”特性,大家一样可以“各玩各的”,只不过能做到更好的协议兼容,并不会对厂商利益产生根本影响,没了这部分的阻力,自然也就有了共同发展下去的动力。
总之,作为消费者,还是希望ufcs快点落地,届时只需要一只200w的充电头,就能用上所有手机厂商的快充,这岂不是美滋滋!
- the end -
上一篇: 家常如何拔罐 家庭拔罐常见的禁忌
下一篇: 一、手动配置Android SDK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