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为何在官场不得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杜甫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来王牌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带领观众回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去见证杜甫生命旅程中的重要坐标:长安、成都、长沙……
杜甫,字子美,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诗作,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则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被称为“诗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和李白,代表着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朝是一个诗人很吃香的时代,许多诗人都做了高官。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官至吏部侍郎;另一位散文大家柳宗元官至刺史,妥妥的地方实权官员;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元稹、张九龄、上官仪、韦庄等诗人,更是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就连喊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也曾经供奉于翰林院,当过唐玄宗的高级诗歌顾问。
杜甫是唐朝时期少有没有做过大官的著名诗人之一。这是什么原因所致?我们从头说起吧。
其实,杜甫出身名门世家。他是唐初名臣杜审言的后代,祖父辈都有人当官;母亲崔氏一家也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杜甫少年时代过着富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有机会到各地去旅游,增长见识和阅历。他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听过李龟年唱歌,欣赏过吴道子的画作……
杜甫少年时代的经历,许多被他写进了诗歌,传诵千古。
毫无疑问,杜甫的诗作写得非常棒。毕竟,不是谁都能在20来岁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绝句。问题是,写诗和当官,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唐朝,读书人要当官,就得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点,恰好是杜甫的致命伤。
736年,24岁的杜甫来到洛阳,参加人生的第一次进士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747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通一艺者”的考试。这种考试,是朝廷为选拔偏才而出台的,对杜甫这种偏科生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不料,权相李林甫为了表示“野无遗贤”,将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全部淘汰。
接下来,杜甫居住在长安,想尽办法想获得一份官职。为此,他给权贵拜过码头,给高官送过名片,到处敬献诗歌辞赋,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好几年,直到755年才授任河西尉。
河西位于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带,属于偏远荒凉地带。杜甫不愿做河西尉,朝廷便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种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低级官职。当时杜甫已经43岁了,人生过了一大半,再也折腾不起了,只好接受了这份官职。
杜甫总算有了一官半职,便于当年的冬天回到家乡省亲。没想到,他刚刚回到家中,就听到屋内传出哭泣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在悲愤之中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绝唱。
杜甫的运气真心不好。就在他刚刚有了一官半职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样的乱世里,杜甫除了曾经在唐肃宗身边做了几个月左拾遗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杜甫为了躲避战祸,到处逃难。几经辗转后,杜甫于759年来到了四川成都,在东川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茅草房子,一家大小总算安定下来。
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作为严武的助手,协助他处理公务,是一个虚职,品级为从六品上。所以,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将他的诗歌集命名为《杜工部集》——这里的“工部”,可不是什么工部尚书。
765年,严武病逝于成都,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暂住了2年。那时候,杜甫已经50多岁了,日渐思念自己的家乡,就于768年乘船离开夔州。770年冬天,杜甫在从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病逝,时年59岁(虚岁)。
综上而言,杜甫一生担任的最大官职是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之所以没有当上更大的官职,一方面是运气使然,另一方面是时代环境。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从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做起,以按部就班的升迁速度,假以时日,还是有望做到四品、五品左右的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搞笑学生党,上逗老师,下逗学友
下一篇: 学校里的爆笑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