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7-03 16:53:51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我们总说这句话: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说顺嘴了,却很少有人往深处追究,中国的礼仪之邦是如何来的。那么,这个“...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我们总说这句话: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说顺嘴了,却很少有人往深处追究,中国的礼仪之邦是如何来的。那么,这个“礼仪之邦”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史,在5000年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一系列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因此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当然也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诗》序中载:“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实际上,中国的礼仪之邦首先体现在邦国之间的礼仪上,今天我们就看看在我们国家春秋时期,先祖们是怎样打仗的。

  子路之死

  子路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原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另外又还有一字叫季路,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非常喜欢他,对他评价很高,认为子路可备大臣之数,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子路问津)

  周敬王40年(鲁哀公15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怎么死的呢?《左传·鲁哀公十五年》这样记载: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你看,他赶到孔家时,孔家的家门已经关闭,显然来不及了,他的同学子羔,还有孔悝的家臣公孙敢都劝他不要去了,子路的态度是直接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有利可图就追随左右,大祸临头就逃之夭夭,我可不是这样的人!

  进门之后,一场乱战,乱战之中,子路的冠缨被对方用戈砍断,冠缨一断,帽子就会掉下来。搁现在,断了就断了,接着打呗,但是子路却说:“君子死,冠不免。”我是君子,就算是死,也要死得体体面面,要有尊严,就算要死,也不能免冠,于是放下武器,腾出双手,从从容容地系紧冠缨,任由对方砍杀,结果当然不好,他被砍成了肉酱。

  邲之战——帮逃跑的敌人修车

  邲之战,也叫“两棠之役”,发生于公元前597年,这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中原两大强国晋国与楚国在中原争霸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晋楚之战)

  当然,战争的结果是楚国胜利了,楚庄王最终因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这自然不用多说,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细节,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的记载: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两国大战,晋军战败奔逃,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动弹,于是追赶他们的楚国战士就停止了追赶,遥遥地站着喊,教晋军怎样修车,先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但仍然没有解问题,车还是出不来,于是楚人又喊话,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这才冲出陷坑。

  有意思的是,晋军反而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大意就是,楚国弟兄们,你们到底是擅长逃跑的超级大国啊!

  这是彬彬有礼的战争!

  泓之战——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这样记载的: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这一段也叫“子鱼论战”,大意是两国交战,宋军以逸待劳,他们先排成战斗的行列,但是楚国人却没有全部渡过泓水。于是子鱼劝宋襄公趁敌人未渡河攻打对方。宋襄公不同意,等到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又劝宋襄公攻击,宋襄公还不同意,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宋襄公才让宋军发动攻击,结果呢!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贴身护卫官被杀死。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古代战车)

  于是宋国国人都来责怪宋襄公,宋襄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认为,身为君子,在打仗的时候,有这样的规则:

  1、不重伤。打仗的时候,不能让一个人重复受伤,不管对方伤在哪儿,都要让对方回去治疗,坚决不能再给他来一下;2、不擒二毛。打仗的时候,在战场上遇到头发花白的人,决不可擒来作俘虏,应当让他回去养老;3、不以阻碍。打仗的时候,坚决不在地形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要打仗,就要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地进行决战;4、不鼓不成列。对方的阵形还没有完全摆好之前,就不能擂鼓进军。

  你看,宋襄公败得够惨,但他实在是继承了远古君子们的战争礼仪。

  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发生鄢陵之战,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也很说明问题: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郤至是晋国大夫,在战场上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都要下车,脱下头盔,并且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的礼节),要知道,对方是敌国的君主啊!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古时的战车)

  楚共王呢,也讲“礼”!他派人带着一张弓,去慰问人郤至。代共王传话:刚才匆忙之中,有一位穿浅红色衣服的人,他可真是君子啊,他见到我就小步快走,他会不会受伤了呢?

  郤至当然在场,他的回应更有意思,他先是脱下头盔行礼(对方是国君之使,他视作对方君主亲来),然后泰然请求回复:我是个外邦小臣,跟随我们的国君参战,承蒙我们的国君恩准,我披上了这身盔甲,因为有公务在身,所以我无法去当面叩谢君上(楚王)的关怀了,拜托使者去禀告君上,下臣我的身体很好,正准备跟你们决一死战!接连向使者行了三遍大礼才退下。

  你看:礼,在中国春秋时期,比战争胜负更重要!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再来看《左传·宣公十四年》的记载: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大意是: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说:“不要向宋国请求借路。”同时还派公子冯到晋国出使,也不让他向郑国借路。申舟由于孟诸这一役曾得罪了宋国,说:“郑国明白、宋国糊涂,去晋国的使者没有危险,我就必然会死。”楚庄王说:“要是他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引见给楚庄王然后出使(交待后事)。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楚庄王)

  申舟到达宋国,宋国人果然不让他走。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请求借路,这是把我国作为楚国边境内的县城。把我们当作县城,这是视我为被灭亡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楚国必然会进攻我国,进攻我国也不过是被灭亡。反正一样是灭亡。”于是就杀死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来,随从赶上去到前院才送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送上佩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气得不轻)。到了秋天,九月,楚庄王就包围了宋国。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古战争场面)

  这是成语“投袂而起”的出处,也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出处。你看,那时候的人认为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

  这是使节的“礼”!成了后世通用的战争原则。

  尾声

  我们看,国际现代战争中有《日内瓦公约》,这是人道主义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公约的内容,怕最早就起源于遥远的春秋时期。

为什么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古代战争场面)

  但在中国,发展到战国时期时,这些礼大部分都不存在了,因为到了战国时,战争已经发展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打仗时,都是恨不得把对方赶尽杀绝,哪里还有什么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