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古代的和亲是什么样?为何大都是中原女子外嫁?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7-03 16:34:45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和亲,为啥都是中原女子外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的和亲,几乎所有的情况都是中原王朝女子外嫁,但这其实跟屈不屈辱关联不大,而是由这一行为的目的、双方的条件所决...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和亲,为啥都是中原女子外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古代的和亲,几乎所有的情况都是中原王朝女子外嫁,但这其实跟屈不屈辱关联不大,而是由这一行为的目的、双方的条件所决定的。不过也出现过例外情况,曾经有游牧民族女子嫁到中原,甚至还当上了皇后。

  一说起和亲,也许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西汉初年的尴尬情况。那时,刘邦携战胜霸主项羽之威出击匈奴,却被冒顿单于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不靠着行贿、和亲才躲过一劫;其后的几十年间,西汉王朝都维持着向匈奴嫁女儿的做法,光冒顿单于一个人就娶了三位汉室女子。

  乍一看起来好像确实挺屈辱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冒顿会因为娶了个女子就放弃抢夺中原大好*的机会?实际上,对于冒顿来说,他没法战胜刘邦,而和亲则是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在古代,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法、条约的概念,最靠谱的就是宗族、血缘关系了。而通过和亲,就能让两个原本没什么瓜葛的政权首脑产生伦理层面的关联,由此建立起政权的互信。

  以冒顿单于为例,为啥他在把刘邦团团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放弃了穷追猛打?这是他作为一名合格政治家的最合理选择。

  其一,匈奴人包围的只是冒进的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主力正在前来救援的路上;如果不见好就收,随后大概率是一场双输的血战;

  其二,汉朝虽承接战火之弊,但双方悬殊的人口、资源差距,决定了匈奴人不可能入住中原。冒顿跟汉朝的交手,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经济利益。

古代的和亲是什么样?为何大都是中原女子外嫁?

  而相比较之下,见好就收、达成和亲,既能稳定与中原的关系、获取持续的经济收益,还能腾出手来经营周边其他更加弱小的部落/政权,显然更加现实、有利。

  因此,在达成和亲后,汉朝固然致力于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匈奴人也没闲着,他们集中力量往西,控制了非常富饶的西域诸国。这对匈奴的游牧经济形成了极为有利的补充,也进一步提高了匈奴人与汉朝相抗衡的底气,所以冒顿才给汉文帝写信说“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实际上双方这时才具备了旗鼓相当的实力对比。

  不过,把皇室的姑娘往外嫁来求和,确实显得有些憋屈。然而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原并不是仅在弱势时才与游牧政权和亲,在占据主导、强势地位时也同样采取这样的手段。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把宗室女子嫁给小国吐谷浑首领,全面强盛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先后跟奚、契丹等部族和亲七八次。

  这是因为,和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仅仅为了求和,还有以下多种考虑:

  政治考虑

  :在古代,中原王朝面对周边政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里指的不是军事,而是*、文明的代差性碾压。因此,从整体上而言,游牧民族骨子里是希望被中原所接纳的。而和亲,就能在理论上使这些部落/政权的首领成为中原皇室的一份子,借他们之手对那些中原不便直接管理的地区实现控制,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经济和文化考虑

  :无论在任何时代,从经济、文化上实现对一个政权单位的控制,远比单纯的军事打压更有效果。或者说,军事行动只是敲门砖,经济和文化的渗透才是长远之计。

  在古代,辽阔的欧亚大陆上,北方游牧民族往南侵略是一个常态化现象,这不是他们生性好斗,而是落后文明的基本特征、攫取生存资源的客观需要:寒冷的自然环境,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迫使他们不得不往南边的农耕文明寻求更丰富的资源。

古代的和亲是什么样?为何大都是中原女子外嫁?

  因此,要降低他们的侵略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经济上实现互补、在文化上进行渗透。而通过和亲达成友好关系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边境互市,游牧民族得到了生活物资、奢侈品,中原王朝则能取得马匹等、皮革等资源,双方在经济上各取所需,想翻脸都很难。在当代社会,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之间不同样是这个理?

  此外,和亲的公主们在出嫁时,经常会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为例:

  当时,李世民派堂弟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完全按照女婿对待岳父的礼节接待李道宗一行。

  当时的吐蕃文化、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贵族一般生活在大的帐篷里,卫生条件比较恶劣;而松赞干布为了迎合文成公主,刻意改住在专门修建的宫室中,他自己也脱掉吐蕃人常穿的毛皮衣服,改穿丝绸制成的唐装。此外,当时的吐蕃人脸上习惯涂着红褐色的颜料,文成公主对此感到厌恶,松赞干布就下令从此以后全吐蕃不得再涂面。

  史书称,吐蕃从此“渐慕华风,亦渐革其猜暴之性”,大量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诗经》、《尚书》等中原文明的典籍都进入了吐蕃,其后的数十年间,双方都保持着友好的往来与交流。直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随着松赞干布去世、权臣论钦陵*,双方围绕吐谷浑等现实利益开始闹翻。(但即使如此,吐蕃赞普即位时基本都会索取唐朝的册封)

  因此,要实现以上目的,和亲的方式必须是中原女子嫁到周边。如果游牧民族的女子嫁到中原,他们能为中原带来什么?

古代的和亲是什么样?为何大都是中原女子外嫁?

  同时,中原姑娘嫁给游牧首领,从人情方面看来,好像是咱们吃亏了,但在政治角度来看其实刚好相反:游牧部落首领成为中原帝王的女婿,其实是以伦理上的辈分确定政治上的从属关系,这里举个隋朝的例子。

  公元584年,在隋朝的打击下,突厥沙钵略可汗请求和亲。而此前北周与突厥和亲的千金公主还在,她自愿改姓杨、请求成为杨坚的女儿,于是名义上双方的和亲就这么达成了。

  其后,杨坚派虞庆则、长孙晟出使突厥,册命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并且还给沙钵略带了一封信,里面写道:“朕既然是沙钵略可汗的岳父,现在就将沙钵略可汗当作儿子一样看待。”

  在见到长孙晟等人后,沙钵略起初还拉不下脸面、不愿意跪拜,长孙晟点出了双方的关系:“双方都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肯跪拜也还说得过去。但您的妻子是我大隋天子的女儿,那么可汗您就是大隋天子的女婿。按照规矩,女婿怎么能不尊敬岳父呢!”

  沙钵略这才尬笑着说:“看来必须跪拜岳父。”其后磕头跪拜、接受玺书,双方就此确定了从属关系,沙钵略向隋朝俯首称臣。

  沙钵略之所以不愿意跪拜,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二十年前,中原的北齐、北周正东西对峙,而当时的突厥正处于全盛期。齐、周争相与突厥交好,佗钵可汗曾得意的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他之所以把齐、周君主称为儿子,还真的不是信口开河:

  当时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首任皇后,就是突厥的公主。

古代的和亲是什么样?为何大都是中原女子外嫁?

  佗钵可汗的哥哥——木杆可汗在位时,突厥强盛一时,北周、北齐都争抢与其结交。木杆起初想将女儿嫁给宇文泰,后来又想占北齐的便宜,才变得举棋不定。公元560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为了拉拢突厥,多次派使者前去催婚,木杆这才答应。

  公元568年3月,木杆可汗的女儿阿史那氏抵达长安 ,宇文邕亲自出宫迎接,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后,阿史那氏被册立为皇后。

  这位游牧民族的姑娘条件如何呢?是不是像一些朋友想象中那样粗枝大叶、不懂礼数?完全相反,《周书》称阿史那皇后“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也就是非常漂亮、很懂礼数,得到了宇文邕的尊敬和宠爱。

  但是没过多久,宇文邕担心自己太过于宠爱阿史那氏会被突厥控制(就像上文沙钵略的处境),一度疏远了阿史那氏。后来在外甥女窦氏的劝说下才改变了态度,与阿史那皇后重归旧好。

  不过阿史那氏一直没有生育(搞不好是北周皇室做了手脚,毕竟万一生个突厥血统的儿子,搞不好会出乱子),宇文邕死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后来在公元582年去世。当时的中原已经是隋朝,在隋文帝杨坚的安排下,阿史那皇后与宇文邕合葬,也算是善始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