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古代人都喜欢围观砍头呢?
而经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这种古装剧围观砍头的情景确实存在,并非导演刻意安排。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都喜欢围观砍头?难道他们不会感觉害怕和恶心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其实围观行刑都是人的好奇心驱使的,越是生活的压抑的人群,越喜欢看砍头之类的刺激东西。在古代信息封闭舆论缺乏,对死囚犯的罪行大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在那时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大字不识一个,没有别的文化生活。当政者的告示一贴大都围的水泄不通,个别识字者读出内容,才略知一二。
所以如有斩首杀人的告示,好比就是宣传广告,市井平民奔走相告,好比看大戏一样,商贾买卖人提早摆摊设位趁机赚钱,大多数市井平民就是为看热闹。对处决之人罪行都是从告示得知,其它功过是非皆无从知晓。更有遭凌迟之人,市民百姓也不知其功过。
而群众来看杀人,有一个前提性的共识,就是被杀之人,都是罪大恶极之徒,他们来拍掌叫好,扔菜叶,吐口水,都是正义的行为。一边观看砍脑壳,一边还可以宣扬道德与正义,何乐不为?何况除了看热闹的,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想吃人肉、吃人血馒头的!据史料记载明末大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百姓都是争相食其肉!
古人在看热闹的同时,内心也会感到刺激。这种刺激东西有很强的心理压抑疏解作用。它的作用机制链如下:进入刺激氛围,肾上腺素升高看到刺激场景的瞬间,各种应激元素会升到顶点,人极端紧张人头落地,情绪渐渐平息,人会感觉舒畅。这一套身体反应下来,跟跑500米一样浑身舒畅,但不用跑步那样费劲。现在没有“砍头”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山车”,“恐怖片”,“车祸现场”。(如果你喜欢以上这些,说明你生活压力有些大。)
而事实上,古代更邪性,杀人都在城市的最热闹所在。比如北京的刑场,就在宣武门外的西市,周围店铺林立,商旅如织。古代杀了人,还有“暴尸”“枭首”的习惯,前者就是把没了脑壳的尸体在原地放几天,后者则是将死囚的脑袋装一个小木笼里,高高挂起来(多挂在城门上,枭首往往是重犯,脑袋有挂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都有,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古代杀人又称“弃市”。市是指市场,那何为“弃”呢?原来它关联着一种说法,即古代杀人,是“天子与臣民共弃之”。在闹市杀人,就是一种“共弃”的形式,就是要让老百姓都来看,相当于开一个法制教育的现场会。可以说是,公开行刑,是人类残酷司法的最为极端的仪式化展示。所谓仪式化,就是供人们来合法观瞻的,是*允许,甚至是鼓励的。而且选时在秋后,一方面取秋天的肃杀之气,另外百姓都农忙完了,看的人才多。
最后小编要说的是,公开杀人,群众围观,集体狂欢,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砍头的时候,整个刑场人山人海,沸反盈天。还有很多人拿着手绢准备去沾国王流下来的血,还有法国的圣女贞德在被执行火刑的时候,围观者也非常多!
可以说在喜欢围观砍头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的世界性问题,并不是中国古代的特例。只要是杀人,特别是官方行刑,只要不是密杀,都会出现“争先恐后”“先睹为快”的“盛况”。古代如此,外国亦如此。原因很简单,就是好奇使然,人在潜意识里也有寻找刺激的因素,不是不害怕,不是不恶心,只是好奇心和寻刺激占了上风罢了。看完以后其实多数人也都会有不适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