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有人”这种说法源于哪里?为什么古人归于“后”那么执着?
说到“后继有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戚继光历史上有名将领,娶万户南溪王栋之女。史传王夫人“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戚继光与王夫人恩爱,至今还流传着几段轶事。今人还根据戚继光怕老婆之事编出了无数个“怕老婆”的段子。然而就这样一个“怕老婆”的汉子,却终究敌不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封建思想,偷纳小妾,只为能“后继有人”。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后”这一想法的执着。
这样的说法从何起源
《孟子离娄上》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有人认为《孟子》里面的“后”是指尽后代应尽的责任,而不是后代的意思。但无论这里的后是指那种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独立流传至今都是希望有孩子也就是后代。
后代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皇帝而言,没有后代就意味着“家里的皇位没人继承”;对于贵族而言,没有后代朝中就少了一个帮手,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没有子嗣就没有人养老送终。古代人如果在年老还没有子女,在当地就被称为“绝户”。
古代为什么是男子继承
男子是继承香火的象征。早在佛教还未盛行的时候,就有了“黄泉”的说法,《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记载“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继承了家里财产的男子要对祖先进行供奉。没有后代对于古人而言就相当于断了供奉。尤其是在佛教盛行有了“地府”这一说法后,“生儿子”这一想法就愈发“根深蒂固”。没有后代就相当于没人烧纸,在地下也就没有了“财路”。
男子是古代主要生产力。进入农耕时代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由于男女体力的悬殊,男子能干更重的活,而女子只能做些轻便的活,因此男子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女子能从事的活少,社会地位也就急剧下降。
统治者的政治目的。古时候,由于战争的频繁,统治者需要大量的男丁为他们打仗,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个时候如何鼓励百姓生儿子就成为当时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为此,当时的统治者不断的抬高男子的社会地位,而相应女子的社会地位就开始下降。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不如男子,女儿出嫁以后分得一笔嫁妆,除此之外,家里的田地是没有权利继承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是当时社会的最好反应。即使是尊贵如公主,她们的食邑也不能由公主的子嗣继承,公主死后食邑则会被皇帝收回。
古代的继承制度
嫡子继承而非长子。古代一直是嫡长子继承,例如汉宣帝死后就是由他的嫡长子刘奭继承。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虽从小体弱,恐不能活,但依旧倍受明珠的期待,只因他是嫡长子。如果没有嫡子就遵循“立嫡以长不以幼,以贵不以长”来立继承权。像商纣王就是因为身份高贵,被推举为帝的,史书上记载“帝乙死,立长子启,因启母贱,立少子辛”,辛就是后来的纣王。
收养或过继。那如果古代人没有儿子,没人继承香火,一般这家人就会选择过继兄弟或者同宗人的儿子,也有人选择收养异姓的儿子。并且因孩子“来源”方式的不同,这个孩子被养大的孩子还有养子、继子、子等说法。这一说法延续至民国时期。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长大后要兼祧长房。并且在古时过继或者收养儿子,古代的法律就有独立的条文规定。例如,《唐律疏议》中关于收养制度就明确的律法。
如果没有儿子的是富贵人家而且家里有未出嫁的女儿,一般就会考虑招赘,由男方“嫁入”女方家并且生下儿子来继承这家人的香火。古锡兰王子(今作斯里兰卡)在时明朝定居泉州,以“世”为姓。其后代就因没有儿子招赘。不过“上门女婿”在那时是会招人非议的。民间甚至有“倒插门”这一嘲讽的说法。
古人对于“生儿子”这一想法可谓执念颇深。除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样的特殊的时期,在封建时代几乎人人都想有后,这也就难怪大英雄戚继光也不能免俗了。幸好我们长在新时代,现如今“男女平等”不可谓不幸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怎么酿葡萄酒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