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智能手环里的健康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科普】智能手环里的健康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我走了多少步”这个功能随着微信运动着实火了一把,但在热情褪去之后,我们在微信运动里那些步数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指导意义?之前,笔者编译的一篇文章中,医生的态度很明确,他们并不认可这个数据 。但从我们个人健康生活的角度而言,这些数据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且让笔者从数据来源开始一点一点展开,看看这些数据是不是真的没用。
健康数据从何而来?
一般而言,像“微信运动”、“咕咚”等等这类应用,是通过手机的 GPS 和加速计来获取用户的运动数据的。而在这一方面,iPhone 5s 之后的机型都配备上了监测相关的 m7 协处理器,到了 iPhone 6 之时,甚至还增加了一个气压计——目的是测量气压的变化,以估算用户上升的楼层数(或者爬山的高度)。
但要说到计步,我们一定避不开的是各种智能手环,尤其是随着“性价比屠夫”小米手环的介入,手环的入手成本降低了不少。通常来说,计步是这些手环的基础功能。它们的计步方式与手机无异,也是通过内部传感器,结合相应的算法,以实现计算用户步数的目的。
当然,也有手环会根据用户运动类型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算法,比如 Misfit 利用手环的防水特性而开发出的“游泳模式”。以及已经超出手环范畴的“专业级”运动设备 WeCoach Pro。说它超出手环范畴,是因为它为不同类型的运动匹配了不同的算法,以达到精准监测的目的。
除了计步,监测运动模式,这些手环还兼备记录睡眠时间的功能,有些带有心率感应器的,甚至能测量心率。与手环同为身体健康监测设备的还有智能跑鞋,智能体重秤,智能篮球等等……总之,这些所谓的“智能设备”的目标只有一个——监测用户的运动情况或身体数据。
可穿戴设备的这一些理想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些智能硬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或者共享各家硬件设备测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而目前的现状是,各家厂商似乎都忙着生产设备和调教测控算法,而忽视了对数据的分析,或者没有接入与数据共享平台的 API 仅仅让数据停留在应用内部,并没有拿出共享。这些现状极大地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发挥。
所幸的是,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为这些可穿戴设备准备好的数据平台了。
健康数据会到哪里去?
当 iOS 8 上线的时候,笔者是兴奋的。因为苹果正式为各个可穿戴设备搭起了一个数据平台——HealthKit(即 iPhone 自带的“健康”应用),并且这个 API 是开放给应用开发者的。这意味着,各个硬件或应用的数据能够汇入到统一的平台之中。
这个平台能做什么?举例说明,用户可以通过 iPhone 计步,小米体重秤称重,Keep 应用指导我们进行健身运动。这些应用都能计算我们消耗的热量,并汇总到“健康”中去。这就打破了各个硬件&应用数据之间的壁垒。
Android 系统与 iOS 同时也上线了自己的数据平台 Google Fit,然而国产手机向来不带 Google 服务,再加上国内用户常用的健康监测硬件&应用都没有调用 Google Fit 的 API,故这个平台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由于 Android 系统开放性的特点,这并不妨碍手机厂商自行搭建数据平台,比如三星自建的“S 健康”,小米自建的“小米运动”。但始终不是 Android 的系统层级应用,这些平台的能接收的数据也仅限于各自生产的硬件提供的数据,或者国际知名硬件设备的数据。
但这并不意味着,Android 用户就没有一个综合式的数据中心。得益于 QQ 和微信在中国庞大的用户基数,许多硬件厂商都会将自己的硬件&应用收集的数据与“QQ 健康”和“微信运动”对接。这样 Android 用户也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健康报表”。
这些平台的出现,无疑解决了数据汇总的问题,但现阶段这些数据收集的平台支持的硬件还不够。这部分固然有一部分硬件公司的问题——这些公司都无心为用户更好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平台自身也应担起来一部分责任。平台自身也需要释放积极的信号,将更多的权限交予数据提供方。
同时,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只是平台的一个功能,当能对接的硬件增加到一定量级之后,平台需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健康数据究竟能做什么?
数据平台不仅仅是更方便用户看看“我今天走了多少步”或者“我今天睡了多久”这么鸡肋的功能。而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
虽然这些数据在精确性上肯定与医疗器械测量的结果相媲美,但就如保健品之于处方药一般,这些数据虽不足以协助医生“救死扶伤”,但指导用户“强身健体”却是绰绰有余。
用户每日的步数,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卡路里消耗,这一项可以与体重秤相联动,为用户日常减肥提供一个数据参考。同理,各种运动监测设备记录下的其他运动数据,比游泳,篮球,甚至是轮滑等等,都可以计入到日常卡路里消耗之中去。
而减肥的原理众人皆知——当日常消耗的卡路里量超过摄入量,就能减去身上的体重。可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没在这方面进行规划,更别提记录每日消耗卡路里数这么琐碎的事情了。而这一切都由智能硬件代劳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是代替用户分析这些数据,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有些智能设备还能监测用户的心率和睡眠。平台收集到这些数据可以结合这两项数据,可以分析用户身体的健康程度。比如,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引起心律失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猝死。平台在长期追踪之后,可以适时推送,对用户进行提醒,并且还能与心率监测进行联动,以确认用户进入了睡眠状态,以免引发悲剧。
以上只是平台可以利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的一小部分实例,平台利用数据分析还能做到更多事情。也不排除今后还会有依附于平台得出的数据,进行更专业分析的应用出现。平台收集数据永远是第一步,在数据的基础上,除了给予用户健康指导之外,还能对接相应的健康服务,商品等等......
笔者坚信,在不久之后,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类型的健康应用&服务。这类应用&服务专攻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为用户健康生活提供专业的指导。也会有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而应运而生的健康服务。
尽管目前无论是哪个平台,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假以时日,他们能对接的设备会越来越多。但随着开放的接口越来越多,各个应用之间读取数据越来越多,而这些数据的私密性很强,平台将会面临另一个新问题——如何保护用户数据隐私?
1上一篇: Android开发Aspect解析
下一篇: 2015年这几家手机厂商过得很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