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基础系列(4):导入包和初始化阶段
import导入包
搜索路径
import用于导入包:
import ( "fmt" "net/http" "mypkg" )
编译器会根据上面指定的相对路径去搜索包然后导入,这个相对路径是从goroot或gopath(workspace)下的src下开始搜索的。
假如go的安装目录为/usr/local/go
,也就是说goroot=/usr/local/go
,而gopath环境变量gopath=~/mycode:~/mylib
,那么要搜索net/http
包的时候,将按照如下顺序进行搜索:
/usr/local/go/srcnet/http ~/mycode/src/net/http ~/mylib/src/net/http
以下是go install
搜索不到mypkg包时的一个报错信息:
can't load package: package mypkg: cannot find package "mypkg" in any of: /usr/lib/go-1.6/src/mypkg (from $goroot) /golang/src/mypkg (from $gopath)
也就是说,go总是先从goroot
出先搜索,再从gopath
列出的路径顺序中搜索,只要一搜索到合适的包就理解停止。当搜索完了仍搜索不到包时,将报错。
包导入后,就可以使用这个包中的属性。使用包名.属性
的方式即可。例如,调用fmt包中的println函数fmt.println
。
包导入的过程
首先从main包开始,如果main包中有import语句,则会导入这些包,如果要导入的这些包又有要导入的包,则继续先导入所依赖的包。重复的包只会导入一次,就像很多包都要导入fmt包一样,但它只会导入一次。
每个被导入的包在导入之后,都会先将包的可导出函数(大写字母开头)、包变量、包常量等声明并初始化完成,然后如果这个包中定义了init()函数,则自动调用init()函数。init()函数调用完成后,才回到导入者所在的包。同理,这个导入者所在包也一样的处理逻辑,声明并初始化包变量、包常量等,再调用init()函数(如果有的话),依次类推,直到回到main包,main包也将初始化包常量、包变量、函数,然后调用init()函数,调用完init()后,调用main函数,于是开始进入主程序的执行逻辑。
别名导入和特殊的导入方法
当要导入的包重名时会如何?例如network/convert
包用于转换从网络上读取的数据,file/convert
包用于转换从文件中读取的数据,如果要同时导入它们,当引用的时候指定convert.func()
,这个convert到底是哪个包?
可以为导入的包添加一个名称属性,为包设置一个别名。例如,除了导入标准库的fmt包外,自己还定义了一个mypkg/fmt包,那么可以如下导入: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myfmt "mypkg/fmt" ) func main() { fmt.println() myfmt.myfunc() // 使用别名进行访问 }
如果不想在访问包属性的时候加上包名,则import导入的时候,可以为其设置特殊的别名:点(.)。
import ( . "fmt" ) func main() { println() // 无需包名,直接访问println }
这时要访问fmt中的属性,必须不能使用包名fmt。
go要求import导入的包必须在后续中使用,否则会报错。如果想要避免这个错误,可以在包的前面加上下划线:
import ( "fmt" _ "net/http" "mypkg" )
这样在当前包中就无需使用net/http
包。其实这也是为包进行命名,只不过命名为"_",而这个符号又正好表示丢弃赋值结果,使得这成为一个匿名包。
**下划线(_)**
在go中,下划线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它被称为blank identifier,可以用于赋值时丢弃值,可以用于保留import时的包,还可以用于丢弃函数的返回值。详细内容可参见官方手册:
导入而不使用看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但并非如此。因为导入匿名包仅仅表示无法再访问其内的属性。但导入这个匿名包的时候,会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例如init()函数),如果这个初始化操作会影响当前包,那么这个匿名导入就是有意义的。
远程包
现在通过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进行代码共享是一种大趋势。go集成了从gti上获取远程代码的能力。
例如:
$ go get github.com/golang/example
在import语句中也可以使用,首先从gopath中搜索路径,显然这是一个url路径,于是调用go get进行fetch,然后导入。
import ( "fmt" "github.com/golang/example" )
当需要从git上获取代码的时候,将调用go get
工具自动进行fetch、build、install。如果workspace中已经有这个包,那么将只进行最后的install阶段,如果没有这个包,将保存到gopath的第一个路径中,并build、install。
go get是递归的,所以可以直接fetch整个代码树。
常量和变量的初始化
go中的常量在编译期间就会创建好,即使是那些定义为函数的本地常量也如此。常量只允许是数值、字符(runes)、字符串或布尔值。
由于编译期间的限制,定义它们的表达式必须是编译器可评估的常量表达式(constant expression)。例如,1<<3
是一个常量表达式,而math.sin(math.pi/4)
则不是常量表达式,因为涉及了函数math.sin()的调用过程,而函数调用是在运行期间进行的。
变量的初始化和常量的初始化差不多,但初始化的变量允许是"需要在执行期间计算的一般表达式"。例如:
var ( home = os.getenv("home") user = os.getenv("user") gopath = os.getenv("gopath") )
init()函数
go中除了保留了main()函数,还保留了一个init()函数,这两个函数都不能有任何参数和返回值。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时候自动调用的,无需我们手动去执行。
还是这张图:
每个包中都可以定义init函数,甚至可以定义多个,但建议每个包只定义一个。每次导入包的时候,在导入完成后,且变量、常量等声明并初始化完成后,将会调用这个包中的init()函数。
对于main包,如果main包也定义了init(),那么它会在main()函数之前执行。当main包中的init()执行完之后,就会立即执行main()函数,然后进入主程序。
所以,init()经常用来初始化环境、安装包或其他需要在程序启动之前先执行的操作。如果import导入包的时候,发现前面命名为下划线_
了,一般就说明所导入的这个包有init()函数,且导入的这个包除了init()函数外,没有其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