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网络运营

如涵控股宿命论:网红命薄?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6-28 22:37:38
如涵控股的这些头部网红中,除了张大奕作为股东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其他几名排名靠前的KOL还是存在被别的平台挖走的可能。如何防范长期培养的KOL流失,如何平衡维护网红的高额支出,这些都是如涵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输了阵的张大奕,带不动的如涵控股?

一点财经 王 蔓|作者

严 睿|编辑

自己投资时常有走眼的王思聪,对如涵控股(nasdaq:ruhn)当初上市的判断却是相当精准。

顶着“中国网红电商第一股”、“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机构”等名号的如涵控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这三年,一点也不“网红”。

2018年初从国内三板市场退市“转板”到美股纳斯达克,如涵的换道融资并没有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直播带货”的热潮愈烈而迎来巅峰。

自上市首日开盘就跌破12.5美元发行价,收盘大跌37.2%,如涵控股就像是被“国民老公”下了“降头”一样,背运一路。时至眼下,按照7月19日3.49美元的收盘价计算,如涵总市值2.93亿美元,仅为上市时的三成左右。

“网红带货在中国消费市场中如火如荼,但相较于流量引入,美股市场更看重的是如何将流量转换为长期盈利能力,强化可持续的消费属性。”

某知名投资机构分析师在向《一点财经》分析如涵在美股市场走势时认为,始终没有找到其商业价值的“落脚点”是如涵在纳斯达克并不如意的根本原因。

从上市后三个财年的财务表现上看,如涵控股确实没有自证商业价值:2018财年公司营收9.48亿元,亏损1.04亿元;2019财年营收10.93亿元,亏损7325万元;2020财年营收增长近两成,达到12.96亿元,但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却也同比放大至-9249万元。

始终找不到盈利感觉就已经够令投资者头痛的了,偏偏如涵控股的“核心资产”张大奕还与阿里前太子蒋凡搞出个天大的瓜来,让其背后的阿里“爸爸”陷于尴尬地。

更糟糕的还在于作为mcn电商平台如涵控股两头受堵,对手越来越多不说,重金砸向的量产网红还没有拿下其他电商平台的阵地,你说气人不气人?

01

输了阵的张大奕

2019年“双十一”的直播像极了一道分水岭。

那一天,薇娅直播间涌进来的观众人数达到了4315万多,李佳琦直播间观播人数也达到了3684万;而张大奕直播间的峰值成绩是1022万人,其余场次的观看人数均为百万级别。

自那之后,这三个一直以来的头部顶流开始分化,薇娅、李佳琪持续上扬,渐渐拉开了与张大奕的身位,甚至是段位。

根据凤凰网与wemedia、鞭牛士、新腕儿联合发布的《6月直播电商主播gmv月榜top50》榜单排名,薇娅、辛巴、李佳琦位列前三,销售额分别达到了27.4亿元、19.1亿元和14.6亿元。

而张大奕和如涵控股的另两位“头部网红”均未出现在这份top50的榜单中。更悲催的是,在这份月度mgv榜单中,top3的薇娅、辛巴、李佳琦的月销售额均比如涵2020财年全年营收的12.96亿元高出许多。

作为如涵控股的“核心资产”,张大奕与顶流“带货女王”的段位差距越来越大,也意味着如涵控股商业价值的“减值”。

“薇娅、李佳琦们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早已‘出圈’,卖服饰、卖化妆品、卖汽车、卖房子,万物皆可卖,不断通过高频直播吸引品牌合作,而品牌也能通过这些大v获得销量。”

一位行业分析师向《一点财经》表示,在他看来张大奕输在没有及时“出圈”。而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退,新增用户见顶,公众亦很难消纳更多同质化内容,这也使得后浪网红又难以顶上。无法复制第二个“张大奕”也是如涵控股另一个严峻的难题。张大奕成名于2013年、2014年,当时“网红脸”直播正值初期,由于没有过剩的消费内容,人们会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少数一些kol身上。

区别于传统的站内推广模式,张大奕选择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做曝光,然后将大批粉丝转化为进店流量促成下单,当时效果显著。

也正是看到了网红电商的巨大潜力,现如涵创始人、董事长冯敏决定与张大奕合作,并计划批量制造此类kol,推出了“网红+社群+电商”的红人孵化模式,希望依靠旗下网红吸引流量关注,进而实现规模化变现。

就流量角度来看,网红电商的运作逻辑是通过打造和维护网红,将网红的粉丝直接转化为购买力,因此,如涵控股的主要成本费用主要都花在网红的养成上。

根据如涵控股向《一点财经》回复的相关信息显示:至2020年3月31日,如涵平台的头部网红从1年前的1名,增长至8名,平台模式下头肩腰部网红总计37名,比一年前的22名增加近70%。

然而,按照公司的说法其头部网红已经有8名,且其头肩腰部kol数量均有所增长,但从实际财务回报来看,这并没有给如涵控股带来实质性的业绩提升。

财报数据显示,如涵控股2020财年营收12.96亿元,同比虽然增长18.6%,但净亏损却同比扩大了26%;从成本费用结构来看,2020财年8.06亿元的营业成本中,销售及管理费用占比高达75.43%,2019财年这一占比数据为56.6%。

近一财年,如涵控股的头肩腰部网红数量增长近七成,但公司营收增长和净利润水平显然远未达到预期中的回报。

从如涵公布的头部网红的营收贡献来看,公司股东张大奕还是“一枝独秀”,其他诸如大金、莉贝琳、虫虫、管阿姨等还是难以支撑起公司的业绩指标。

对于不断高筑的营销费用和并不见起色的业绩,如涵公司方面对《一点财经》解释称,“如涵是把红人和粉丝看成自己的资产,对于自己的资产投入的费用是一种有长期价值的,也是对私域流量的一种维护。如涵一直坚持以红人为抓手来提高在线交易增长,红人粉丝不断增加也是使得公司议价权提升的重要原因。”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这些成长中的网红还需要不断投入不断养。问题是市场有发掘“长期价值”的耐心吗?

很多人说2019是电商直播元年,疫情则让2020成为了全民直播的元年。尽管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0年中国网红经济的总规模将达到3400亿人民币,但更多想要分一杯羹的人正在蜂拥入场。据艾瑞咨询调查,2019年mcn机构已经超过2万家,从2015起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4%。

就像李佳琪说的那样,他不能停下脚步否则就会被市场很快遗忘。已不在顶流之列的张大奕和造不出顶流网红的如涵,还有多长时间能不被市场记忆着呢?

02

阿里的尴尬地

网红竞技场中,个体比拼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层资本和资源的较量。就这一点而言,倚仗阿里做靠山,或许是如涵截至目前最大的资源优势。

只是阿里“爸爸”恐怕也心思不在了。根据最新股东名单,阿里巴巴持股如涵控股622.21万股,持股比例已经从之前的8.56%下降到了7.39%。

某投行分析师对《一点财经》表示,“尽管减持数量不多,但实力亦如阿里这样的股东做出减持行为,或意味着其对公司未来信心不足。基于这样的基本面,股东对如涵的后市可能不太看好,或好感度在下降。”

事实上,阿里此前对如涵的投资也非指向于网红,其重心在“直播带货”,网红也好、农户也罢,说到底都是主播形式的不同,阿里对“直播带货”的最终诉求是要落在商业本质“获利”层面,形式之类其实都是带动销量、促进营收的方式而已。

2016年5月,淘宝上线了直播平台,那时候没人会相信“直播电商”会是一个巨大的风口。值得一提的是,薇娅、李佳琦等kol也是在素人之时便加入了淘宝直播,并在平台扶植下,开始逐渐展露头角。

不仅对外投资,阿里同样也在强化生态内的直播布局。2019年淘宝还启动了“村播”计划,希望在全国100个县培育1000名农*播,帮助当地农民利用直播带货直接拉动农副产品的销量。

本身阿里和如涵只是一场简单的投资案例,然而“蒋凡事件”的发生,却将阿里和如涵的关系推到了尴尬之地。

作为第三方平台,淘宝的存在就是要在在买家和卖家之间搭建一个信任的桥梁,因此公平、公正是商业基础,只有买卖方都相信自己利益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时,这个生态才能持续运转下去。

尽管阿里在做完内部调查后宣布“淘宝与如涵之间没有利益输送”,但这并不妨碍外界的揣度,某淘宝平台上服装类商家对《一点财经》表示,“利益输送这件事阿里肯定会否认的,难不成要‘老子’公开宣布自己‘儿子’偷了自家钱,还花给了家庭之外的人?这伤了淘宝的‘根’了。”

事情已过去3个月,然而公众始终对“利益勾兑”的问题耿耿于怀。尴尬局面下,阿里对于如涵的处理陷入了一个两难的选择:继续捧还是做切割。

《一点财经》从几位已离职的前阿里员工口中得知,阿里内部有一条铁律,是坚决打击生活作风问题。不管如涵是否真的存在商业价值,按照阿里常规处事风格,大概率是要与之做切割。某种角度上,也只有与如涵做出实质性切割,才能根本上平息众商家的质疑,让“大淘系”的商业口碑回归。

尽管以如涵现在的市值,阿里想减持或是退出并不是一个好时机,然而比起打破多年建立起来的商业名誉,投资失败都是小事儿。

如果最终被阿里切割,如涵控股的根基恐怕就会动摇,未来也就更难言乐观。

03

mcn电商两头添堵

如涵控股mcn电商路,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一点财经》梳理了如涵的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在建立自营店铺后,开始尝试与第三方合作发展平台服务业务,并通过旗下网红为品牌方带货或提供营销服务,赚取佣金;第二次是尝试服务更多中小型mcn机构和非签约kol,为种子网红提供相关培训或工具。

尽管如涵将业务模式更多转向为平台模式,即让第三方品牌进驻如涵各级红人的轻店铺、联营店铺,同时从营销、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给品牌赋能。但如涵的电商mcn路线看起来并不顺遂。

2019年,尽管如涵控股头部网红自营店铺的gmv同比增长31%,但其网点数量则从上年同期的91个骤减到22个,自营模式下的网红数量从上年同期的25个减少到6个。窘境可见一斑。

如涵做电商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流量流失,这种危机来自于两方面,且与日俱增:首先,“网红脸”早已落伍,人们对于kol的要求开始延伸至“里子”层面。一个是“高知网红”,出道即出圈,在“花瓶网红”审美疲劳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被这些有有内涵、有创新、有看点的内容及kol所吸引;

另一方面是“商家带货”,相较于公众来说,产品的设计制造商永远比外界更懂商品原理、卖点以及功效优势,这一点是网红们很难胜出的地方。

其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ugc平台,也在通过平民体验拉近共情,进而抢占用户。内容平台上涌现出来的网红和up主,会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vlog发布出来,增加好感,弱化直接的商业诉求。

此外,抖音也在自建电商团队。高频应用(如社交app)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直接点击购买模块,远比想起买东西再去打开相关app的商业转化率,高出很多。

整体来看,如涵的平台特点集中在网红圈粉再变现,区别于一般电商的直接引流,此外再无特别优势。而面对抖音、快手在直播带货领域的迅速抬头,如涵却错过了这一波行情。

再看网红mcn输出。到目前为止,尽管成本投入越来越高,但如涵似乎并没有批量打造顶流kol的能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如涵的头部kol始终只有三个,且前三名的贡献度在整个gmv中占比超过60%;中腰部kol增长缓慢,目前仅有12名,占平台网红总数(159人)的7.5%,且对gmv的贡献度仅为13.9%,与头部kol实力相差甚远。

如涵控股宿命论:网红命薄?

需要注意的是,如涵控股的这些头部网红中,除了张大奕作为股东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其他几名排名靠前的kol还是存在被别的平台挖走的可能。如何防范长期培养的kol流失,如何平衡维护网红的高额支出,这些都是如涵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ceo孙雷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并不期待复制第二个张大奕,短期内会加大直播投入。可以看出,如涵对这些问题其实是有意在做调整和处理的,只不过目前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左手电商,右手网红mcn,对于如涵控股来说,不管哪个方向都面临着日渐强悍的市场挤兑。还有什么能自救的稻草?好似还看不到。

04

结语

之于电商属性却“无变现力”,之于网红属性却“无后继者”,连续盈亏的如涵如何让资本市场“买账”,目前来看依旧是一个艰难的事情。尽管美股市场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是宽容的,但网红的短期效应和如涵的模糊的商业定位,也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无法对其怀有信心。

特别是当市场消费恢复理性的时候,商品的售卖始终要靠产品本身说话,而非网红花哨的推销技巧,届时,圈罗一票面容姣好网红的如涵又将以什么方式自救,只能让时间带来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