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黑暗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大唐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唐是如何走出最黑暗的时刻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喋血疆场。皇帝逃四川、太子逃灵武,安史之乱达到巅峰,大唐遭遇至暗时刻。
于是贼势大炽,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
但是,有两个地方还在大唐手中,使得帝国还能勉强维持惨淡局面。一个是河东,半为大唐、半为叛军;一个是河南,唐军与叛军胶着于此。无法全定山西高地,叛军就无法彻底称雄北方;突破不了河南要地,叛军就无法威胁江淮财源。
地利形势,大唐与叛军势均力敌。人心形势,人心在唐不在燕。但是,真正决定历史进程的,是欲望和力量。叛军上下欲战、安史力量最强,安禄山的三镇边军是当时的最强军事存在。
大唐要走出至暗时刻,实现逆袭重生,就必须颠覆目前的力量对比,实现西北边军和江淮财富的有效整合。但是,这个过程靠大唐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只能等待历史出现变数。
01.大唐的至暗时刻有多惨
唐玄宗与杨国忠仓皇出逃,而且出逃得极不要脸。除了杨贵妃等少量皇室成员,其他在外的皇妃、皇子、公主、皇孙全部弃之不顾;除了杨国忠等少量官员,大部分朝廷官员毫不知情。阴历6月13日,长安官员上朝的时候,才发现皇帝已经逃跑了。
出逃的队伍,还没逃出关中,就遭遇了马嵬兵变。
愤怒的禁军大兵,直接把怒火倾泻到宰相杨国忠身上,先用弓箭射、再用刀剑砍,肢解完尸体,又用枪把杨国忠的脑袋挑起来、树在驿站门外。
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杨氏宗亲,曾经的天潢贵胄,全都成了死无全尸的刀下鬼。御史大夫魏方进厉声喝止,但声音未落便人头落地。副相韦见素刚一出门,就遭遇了棍棒问候、“脑血流地”。
之后,将士们持刀操剑、立于门外,逼着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乱世天子,保不住宠臣,也保不住爱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贵妃化作泥。
马嵬兵变后,皇帝、大臣与士兵集团,采取了权宜之计,先奔扶风郡。禁军怒火是平定了,但出逃队伍仍旧走不了。他们又遭遇关中父老的拦阻。老百姓自然不会有刀剑问候皇帝,但乌泱泱一片人跪在路上,想走也走不掉。于是,唐玄宗只能留下太子李亨和两千人的队伍,向关中父老表明态度:大唐要与百姓共抗叛军。
皇帝玄宗去了四川,太子李亨去了灵武。随即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亨不继位也不行,大家跟皇帝干才能为大唐朝臣、大家跟太子干只能是太子党。所以,为了能够聚拢力量,李亨也得登基继位。但是,李亨在灵武的局面,比唐玄宗还惨,因为他马上就得直面叛军。
从平凉马场,李亨收集了几万匹战马。但是,这没用。因为太子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两千多人,看马都看不过来。而追随李亨而来文武官员,连三十人都不到。两千长安禁军、五百当地募兵,还有不到三十名的文武官员,这就是大唐肃宗朝的起家班底。
02.李泌虽有奇谋,但至暗时刻依旧乌云密布
皇帝和太子总是有区别的,灵武继位的李亨,得尽了天下人心。于是,河西节度使李嗣业率军五千赶到灵武,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派兵七千抵达灵武,关键是郭子仪的五万陇右精兵开到灵武。唐肃宗李亨,终于有了可以活下去的力量。只是可以活下去,因为安禄山的东北边军才是当时的最强军事存在。
军队有了,根据地有了,然后就得建班子。因为灵武既是朝堂又是前线,既要指挥全国又要直面叛军,必须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
在用人这方面,李亨的水准要在唐玄宗之上。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州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镇守太原,第五琦为江淮租赁使、负责漕运赋税,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好友李泌为侍谋军师、元帅府长史。
这个班底非常硬。郭子仪和李光弼是能战之将,河东以及关中前线,有这两个人就能搞定。第五琦是萧何式的人物,只有他能担当理财重任,组织江淮财富输送前线。肃宗好友李泌,则是个张良式的人物,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泌的战争规划能力,不仅确保了大唐能够立于不败,而且转守为攻、形成了一种战略攻势。他总共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是河东、关中布局,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利用山西高地打击河北;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把叛军压在长安、洛阳两京。
第二步是草原、河北布局,肃宗次子李倓塞外迂回、取范阳之北,李光弼河北直上、取范阳之南。
第三步是长安、洛阳布局,在实现前两步后,四方大军会师两京,把叛军彻底消灭在长安和洛阳。
实际上最有威力的是第一步,简单解释就是:放着两京不打,把叛军困在范阳与两京这条线上;出击河北则两京叛军来救、出击两京则范阳叛军来救;调动叛军在范阳至两京的千里战线上来回救火,所谓“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这是一个能够彻底消灭叛军的谋划。但是,唐肃宗没有采用,因为他跟唐玄宗一样,就是心急,非要赶紧收复两京。所以,大体上只采纳了前两步,而且采纳得也不彻底。于是,大唐只能在至暗时刻中徘徊。而且,至暗时刻继续向着更暗淡地局势发展。
先是宰相房琯力主反攻长安,于是房琯书生之见做了第二个赵括,长安之战损兵四万;再是镇守江陵的永王谋反,安史之乱未平,大唐还要抽出力量平定永王*;还有就是肃宗的次子与长子的宫廷斗争,导致李倓被肃宗赐死。
李泌虽有奇谋,却也挽救不了这个惨淡的局面。如果安禄山能够宜将剩勇追穷寇,帝国只能灭亡、大唐只能改朝换代。
03.力量是根本,不能落地的奇谋都是纸上谈兵
李泌的奇谋要落地,必须得有两个前提。
一个前提是军事上,大唐必须能跟安禄山的叛军打成平局。叛军追着唐军打,在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下,什么奇谋也没用,因为力量是根本。
另一个前提是财政上,无论是朔方军、河西军还是安西军,都不是自带粮草来打仗的。没有可供平叛的财富,不仅无法平叛,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
但是,恰恰就是这两个前提,全都出了问题。
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率十万大军围攻太原。李泌奇谋是守太原、出井陉,但是现在的局面是太原马上守不住,而太原守不住、河东就不保,大唐将彻底丧失山西高地。所以,李泌奇谋这时候只能是书生之见。
也是在公元757年正月,叛军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蕃汉联军十三万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李泌奇谋的财政前提即将破产,拿下河南之后,叛军就可以进攻江淮财源。只要控住荆襄要地,大唐即便还有可战之兵,也无可战之财。所以,李泌奇谋这时候仍旧只能是纸上谈兵。
根本的原因,就是力量。叛军是最强军事存在,所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大唐要实现逆袭,必须首先在力量上实现逆袭。但是,这个根本原因,大唐真心无力扭转。
力量是根本,但是历史却总有变数。而且,历史的变数,往往能够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这时候有两个变数发挥了作用,让大唐能够生存下来。
一个是形势上的变数,这个变数不被注意,但是很重要;另一个是偶然性的变数,这个变数往往被解读放大,但确实发挥了作用。
04.确保大唐能够熬过至暗时刻的两个变数
第一个变数就是攻入长安的安史叛军不打了,而且内部还搞起了分裂。蕃将阿史那从礼,抢完战利品之后,就带着所部五千人跑回草原享受富贵了。身在中原但心系草原,抢了钱、不回家,岂不是衣锦夜行。
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自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叛军利益集团,能为了利益跟安禄山一起*。但是,一旦利益实现,他们可没有为安禄山统一山河的志向,甚至安禄山本人也没有。因此,大唐至暗时刻,唐玄宗入川,虽然跑得很曲折,但是叛军不追,所以能跑掉;肃宗灵武继位,虽然仅是个几千人的临时*,但是叛军不攻,所以能壮大。大唐在至暗时刻不灭,不是大唐的生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安史叛军要钱不要命。
禄山闻向日百姓乘乱多盗库物,既得长安,命大索三日,并其私财尽掠之。又令府县推按,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益思唐室。
安禄山手下的蕃汉将士如此,安禄山也同样是一丘之貉。攻入长安后,他不去痛打李唐王朝这只落水狗,而是跟长安百姓较劲。玄宗出逃后,长安府库和宫中宝物,被长安百姓趁乱抢走不少。这是长安百姓在发安禄山的战争财,这个肯定不允许。在安禄山看来,这是百姓们触碰了自己的核心利益。然后就是大肆抓人,非要让百姓把抢走的财物吐出来。“铢两之物无不穷治”,就是一铢钱、一两银都不允许。
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仔细揣摩安禄山*的目的了,是为了*还是为了财宝?汉人*最可怕,因为大多是为了*,他们能够想象*的意义;胡人*不可怕,因为大多是为了财宝,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有财宝。
第二个变数是一起宫廷谋杀。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伙同严庄、李猪儿乱刀砍死安禄山。其后,上下同欲、团结一致的叛军集团,立即出现了分裂。
这个变数的意义其实不大。因为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及安史叛军并未立即崩溃,而且仍旧很强势。安禄山刚死,安庆绪就发动了河南之战,派尹子奇举兵十三万攻睢阳。叛军利益集团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安禄山的死而瞬间瓦解,甚至打蛇打七寸,直接奔着大唐的江淮财源动手。
但是,安禄山之死却在山西战场上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史思明围攻太原的十万军队,不打了,直接撤了回去。史思明为什么不打?一个原因,史思明可以为主*禄山抛头颅、洒热血,但可不见得会为安庆绪效力,安庆绪的威信压不住史思明。另一个原因,不用史思明撂挑子,叛军谋臣严壮直接向史思明下达了命令,让他回范阳看家,即所谓以固根本。实际上,安庆绪和严壮,只是担心:史思明占据山西后,尾大不掉、难以控制。
保住了河东之地,位于灵武的大唐临时朝廷,才能长舒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活下去,山西高地就是大唐能够活下来的资本。而李泌的奇谋,也才能通过山西逐渐落地。
05.成就逆袭的最硬变数,是十个月的睢阳之战
战争,不仅要打战士,而且要打钱粮。尤其是持久战,更要打钱粮。安史叛军彪悍无前,因为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还因为清河粮仓号称“天下北库”。安禄山的力量,是边军武力和河北财富的整合。
大唐现在有了西北边军,但是西北和关中的财富都支撑不了西北边军。所以,大唐王朝必须依靠江淮财富的输血。
趋势变数和偶然变数,只是保证大唐能够生存下来。大唐要走出至暗时刻,就需要确保江淮财源的稳定。所以,它还需要的一个变数就是:河南之战不能输。
中原和南方地区,虽然民风不够彪悍、虽然士卒不够精锐,但是在这些地方却总有顿兵百万的战例。南北朝之时,这种战例比比皆是。胡人每每南下,却总要遭遇一两座坚城,死活突破不了,战争成了绞肉机。所以,顿兵坚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常态,越是往南就越容易遭遇这个变数。安史叛军恰恰就在河南领教到了什么叫做顿兵坚城之下。安庆绪等人把自己时间和力量,全都消耗在了睢阳坚城。
安庆绪弑父*后,立即表现出了少年枭雄的进取心,他要比父亲安禄山更积极。为了颠覆大唐的财源之地,立即发动了河南之战,而且举兵十三万进攻关睢阳,试图打通进入江淮的关键通道。
公元757年正月,第一次睢阳之战,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统兵不到万人,应战叛军十三万,竟歼敌两万余人、俘将六十余人。
公元757年三月,第二次睢阳之战,张巡在睢阳城坚守到四月份,然后突然开城出兵,对叛军发动袭击,将敌将尹子奇的左眼射伤。
公元757年七月,第三次睢阳之战,张巡、许远等人坚守到十月初,城破之日,城中三十六将被杀。
睢阳之战,坚守了十个月,“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算上之前的雍丘之战,张巡在河南与叛军持续作战二十一个月。
河南之战最大的意义,就是确保了大唐江淮财源的安全,为大唐走出至暗时刻提供了可能。同时,张巡和睢阳守军,有效歼灭了叛军的有生力量,使其无力威胁江淮和支援两京作战。
睢阳城破三日后,大唐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便统领诸道大军抵达睢阳。但是张巡等城中将士已与睢阳共存亡。张镐悲叹壮士殒命、愤怒旁郡不救,于是问罪距离最近且不出战的谯郡太守闾丘晓,将其杖毙军中,也算给张巡等睢阳将士一个交代。
06.势均力敌后,大唐走出至暗时刻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耀武河南,发动睢阳之战;公元757年二月,唐肃宗移驾凤翔,组织长安反击战。
公元757年10月9日,睢阳城陷;公元757年10月16日,安庆绪逃往邺城,大唐收复两京。
河西、陇右、朔方等西部、北部缘边节度使的军队,经历一年时间,终于在757年前后完成整合。同时,大唐施展外交攻势,求援回纥骑兵入唐参战。于是,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军队的质量,大唐终于能够与叛军匹敌。
张巡等人在河南坚守,使得江淮财富,能够由荆襄、沿汉江、经汉中、入关中、北输前线。此时,大唐能够实现西北边军、回纥骑兵与江淮财富的有效整合,在力量上开始胜过叛军。
收复两京之后,大唐走出至暗时刻。
但是,走出的过程极为艰难。即便临阵换皇帝、肃宗取代玄宗,这个逆袭破局也非大唐能够自我救赎,而是因为三个历史变数:
安史叛军的品性、要钱不要命,保证了玄宗能出逃、肃宗能生存。
安禄山突然被杀、太原围攻瓦解,保证了大唐能够获得生存可能。
张巡坚守睢阳十月、歼敌十二万,保证了大唐能够获得财富注入。
历史难免悲情,因为力量是根本,力量总要碾压情怀。但历史总能吊诡一番,因为历史中总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变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任天堂游戏《动物森友会》全网下架
下一篇: CPU和显卡究竟先升级谁 一文读懂